时装:革命是棵长青树
轰轰烈烈的革命风几年前就在时装舞台上刮过,其中最抢眼的当然是Cristine Dior军装军帽红五星,英姿飒爽的装扮。
不过,这种革命Look似乎注定是属于民间的,当国际时尚风吹到回归80年代,奢华与繁荣复兴,革命作为一种时尚却演变成了街头装的一支主流,长盛不衰。我们常见的元素是:军绿色街头时装,倒不一定是制服式,但一定是棉布的,带一点皱——那种质感才相称。吊带背心,肥脚裤,宽大的外衣,小头巾,帽子……任选其一,一件以上的搭配就有点过火了,以为是把格瓦拉的演出服穿上街了。
相关配件:帆布挎包是品种最丰富的,大的、小的、斜挎的、双肩背的,那绿色也是深深浅浅,并无一定之规。其次是五角星、像章、军用水壶,草鞋——夸张一点了,挂在墙上还差不多。
革命时装的FANS男女、年龄都不拘,但似乎都不胖,太胖了就和革命拉不上干系了。女的多半不施脂粉,男的头发剃出青皮。与其它潮流相比,难得这次是男人得益更多,那些广告人、画家、摄影师、导演,随随便便背上个帆布小挎包,穿上条皱皱的军裤,就有形容不出的潇洒,在人群中异常抢眼。对比其价钱和效果,真是物超所值啊!
要找这类服饰,当然最好是在北京啦。离美国大使馆不到一站地的秀水街,满坑满谷的帆布包。不过,最正点的还是式样最简单的翻盖,不带拉链的挎包,上面绣一颗五角星。而在香港特区,印着毛泽东头像的T恤则是大热门。(文—卡纷)
收藏:另一场红色风暴
当怀旧渐渐成为时尚,收藏也热了起来。而“毛泽东题材”收藏热,因为凝聚了太多国家的、人民的、历史的、社会的、情感的记忆,它已经远远超越了“收藏”这个概念。很多从来不涉足收藏的新人类,也会东淘西淘弄来一枚——“文物”毛泽东像章,不是放起来,而是别在胸前。
“毛泽东题材”收藏热,最先热起来的就是“毛章”。不要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这些物流畅通的大都市,哪怕是湖南凤凰这样一个交通依旧很闭塞的小县城,你也可以在当地的“文物一条街”上扩充一下你的“毛章”收藏量。是的,试问一下周围,二十多年以前,哪个孩子没有在同伴面前炫耀过自己的宝贝“毛主席”像章?而当时的成人们,哪个又不曾虔诚地把这一枚枚像章佩带在胸前,或是细心包裹小心收藏?所以现在,从收藏量来说,毛章收藏同样具有大众化的基础。目前媒体公认的“收藏毛泽东像章最多的人”,是银川市退役军官杨维福。他从1966年开始收藏,所藏毛泽东像章已达12万枚。而市面上可以见到的毛章,单以材质分类,就有金章、银章、铜章、瓷章、竹章、搪瓷章、硬塑料章、软塑料章、精品有机玻璃章、玻璃章、特殊材质章、布织章等等,正可谓洋洋大观。
毛章的收藏渐渐又扩充到更宽泛的“毛泽东题材”收藏。比如毛主席塑像、画像、相片、摆件、《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而对于近日在网上进行的一次共产主义纪念品拍卖会,有人则称为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在网上导演的另一场革命——电子商务的革命。这场拍卖是纽约的索斯比拍卖行在其网站www.sothebys.com进行的,拍卖中起拍价格最高的就是一个印有毛泽东和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两人头像的乒乓球拍。而现在在中国老百姓家中仍时常见到的毛泽东半身陶瓷像最后成交价则达到了300美元。除此之外,进行拍卖的物品还有在文革中人手一册的“红宝书”。据索斯比拍卖行称,目前尚没有计划拍卖其它来自共产主义世界的纪念品。
就像当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一场红色风暴,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继续通过这一场收藏热影响着我们的红色记忆。(文—裴谕新)
旅游:朝圣之地
自1993年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开始,韶山正式成为“红色旅游”的经典之地。韶山冲是毛泽东的故乡,位于湖南湘潭、宁乡、湘乡三县交界处,这原本就是一个山明水秀、绿树拥翠、有藏龙卧虎之韵的美丽地方,而无数怀着对毛主席敬爱之情的人们很自然地就把这里当作了一定要亲临其境的红色圣地。
百年诞辰那一年,韶山冲的七大景区和八十二个景点,接待了一两百万游客。值得一提的是,在韶山冲,“毛家饭店”、“红太阳餐厅”等“毛”前缀的餐馆举目皆是,而小商店的里里外外也都堆满了各种款式的毛泽东画像、塑像。据说,这样的商店总数有三百多间,而毛泽东塑像至少已售出七千多万尊。小书店出售的毛泽东生前喜读的古书和研究毛泽东的书也达一千多种。当几乎所有的商店餐馆都在播放当年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时的纪录片,当随处都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歌声,当空中还时时回荡着带有韶山乡音的伟人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不得不感慨,毛泽东情结是渗透在韶山冲山山水水之间的。
和韶山同样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有井冈山,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1927年秋,毛泽东就是在这儿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确立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基本思想,也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井冈山因而以“革命摇篮”一名响誉海内外。现在的井冈山,自然环境依然清雅,遮天翠竹掩映着30多处保存良好的革命遗址。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馆藏文物近3000件,而烈士陵园更是集纪念堂、碑林、雕塑群、纪念碑为一体,漫步在井冈山,风过竹林,仿佛听到毛泽东当时当日的豪言在回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未来)
影音:纪念一个时代
流行音乐永远都是时代曲。然而据统计,在革命的声音早已远去的1992-1995年,全国D版加正版《红太阳》盒带卖出了3000万,数量超过当下的任何一位流行巨星。那时候几乎所有的音像店、学校、工厂、公用交通工具等等,凡是能将声音大而化之的场所都能听到甜美的女声在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或者是粗粗的男声“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言那个万语要下功夫”,伴奏则是粗糙的MIDE。那时候所有的人嘴里都能哼上那么几句“你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奶声奶气地唱“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事实上关于毛泽东的歌曲大部分诞生于五六十年代,人们在吟唱时同样会勾起对那个单纯和朴素的年代的美好回忆。
以毛泽东为主角的影视剧的真正流行也是在90年代。《开国大典》、《重庆谈判》、《少年毛泽东》、《毛泽东与他的儿子》、《长征》、《毛泽东在西柏坡》,通过影视作品,毛泽东雄浑而壮阔的一生几乎可以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因了主席影视剧的流行,才能让李前宽、肖桂云这对导演夫妻档拿走了好几届金鸡奖。古月、王瑶等名不见经传的演员也变得家喻户晓。甚至已经成名多年的唐国强,借着一部《三国演义》好不容易洗刷掉“奶油小生”这个花名之后,便宣布自己最想演的就是毛泽东。时代也给了唐国强这个机遇,2001年,又有几部毛泽东题材的影视剧开拍或者封镜,“特型演员”唐国强也因此倍受瞩目。
观众们爱屋及乌,对扮演主席的特型演员也是高标准严要求,对他们走穴、做广告都不能容忍。(文—朱坤)
图书:让历史回到细节
如果现在有人问你,手上有没有红宝书?这可能是两类人:一类是收藏迷,现在已经绝版的各种版本的“红宝书”(即《毛主席语录》)是他们的收藏目标;另一类则是日益壮大的考T(托福)、考G(GRE)族,要考高分,一本由新东方学校所编的单词手册是绝对少不了的,所以他们称之为“红宝书”。
真正的红宝书现在几乎只留下收藏的价值,但是另一种有关毛泽东的书籍,却在80年代末走红起来,然后一路走到现在,越来越繁花似锦。那就是有关毛主席生平的著述。
作家权延赤和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合著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开了个头,这书在今天看来已经算不得什么,刚出版时却着实引起了不少争议。“走下神坛”这几个字,当时可是要有点勇气才能说出来的。
更多的还是对于史实细节的追踪。毛泽东的孙子写了一部《我的爷爷毛泽东》,越发不可收拾,又来了一本《我的伯父毛岸英》,延续的还是人们的毛泽东情结。因为作者和书中主角的特殊身份,这书畅销得很有道理。甚至毛泽东的厨师、医生、守卫,都成了书商觊觎的目标。就算作者身在外围,如果角度新颖,同样有人追捧,比如另外一本名不见经传的《秘书江青》,正在南方的一家报纸上连载。其实也没有什么独家密闻,不过整合了一些历史细节而已。
也难怪,这当中有着一代人关于青春的记忆,不管这记忆是狂热是苦涩,总归是不能忘怀的。这也是描述毛泽东如何读书的《容斋随笔》成为畅销书的原因之一吧。(文—谭山山)
餐饮:毛家菜火得有理
中国有100家毛家菜馆?说少了。
1993年底,韶山毛家菜馆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而创办,最先打出“毛家菜”的牌子,然后开枝散叶,以毛主席的名义创立了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中的另类品牌。
“昔日领袖餐,今日百姓饭”,今日的韶山冲便有50余家类似“毛泽红饭店、毛泽华饭店、毛府名菜、正宗毛家餐馆……”等带“毛”字号的小饭店,卖着同样正宗的“毛家菜”。
在北京,毛家菜馆座落在芳庄、中南海、新疆街、华龙街、雍和宫立交桥、中关村、复兴路、苏州街各处,店主不一定都姓毛,也有姓谭姓别姓的,但湖南湘潭来的厨师倒是如假包换,有一家特别聘请了毛主席生前的两位老厨师为技术顾问。大多数毛氏红烧肉的做法略略佐了一点糖,算是改良,就餐的顾客往往能得到店家赠送的一枚精致的毛主席像章,如果吃得多还有毛主席小塑像送。
在长沙、上海、深圳、南昌、内蒙古乌海、山东济宁,毛家菜馆处处红火。毛泽东曾风趣地说:“一个敢吃辣椒的人,就没有不敢做的事了,当年起来造反的红军,没有一个不吃辣椒的。”这似乎是湖南菜的另一种诱惑力。
走遍天下,毛家菜的菜谱都差不多:红烧肉、腊味双蒸、剁椒鱼头、火焙鱼、鳙鱼炖豆腐、苦瓜……有大师傅说,毛家菜的特色可用八个字概括:食用第一、口味为先,其实就是‘家常菜’,一点也不高级。但这无损毛家菜的魅力。
在深圳的一个论坛上,有一个家伙的网名就叫“毛家菜”。
(文—何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