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产车越出越多后,我对国产车名称的困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比如说捷达——我最怕别人和我说捷达,我总分不清到底指哪一款。一次有位朋友说他租了一部“捷达王”,4000元一个月,我说那很便宜啊,跑下去一看,怎么跟捷达CL一模一样,他说这不同啊,这是五档电喷的,所以叫“捷达王”,是厂家的“官方命名”啊,你看广州东风路,一个很大的广告牌不就写着“捷达王”吗?我问“那捷达AT叫什么?”“那叫‘新捷达王’”。天,假如捷达再出一款新车,那怎么叫?“更新捷达王”或者“新捷达王上王”?假如“新捷达王上王”又分几个档次,又该怎么叫?“新捷达王中王”?或者干脆叫“新捷达山大王”?可以表明爬山特别厉害,适合西部大开发使用,哈哈!
厂家动辄称“王”称“霸”反映了一种夜郎自大、易于满足的心态。一点点小改进,最多就是四档换成五档,手动窗换成电动窗什么的,就可以叫什么王,那凌志那种一改款就是过万种的改进,该怎么叫?“凌志真正王”还是“凌志超级王”?
再如“世纪”,好像国产厂家字典里只剩下这个词了,除了别克“新世纪”外,还有红旗“世纪星”,“羚羊世纪星”,桑塔纳“世纪新秀”,“富康世纪潮”,“金龙新世纪”,据说夏利2000还想叫“世纪广场”。你跟我说“我买了部新世纪”,我都搞不清楚到底你买了什么。假如今年中国申奥成功,不知道会不会有许多“奥运星”、“奥运新秀”出来。
国外的厂家刻意求异,中国厂家却拼命求同。这样的结果是引起品牌混淆,例如红旗“世纪星”大做广告的话,说不定“羚羊世纪星”渔翁得利。而外国的做法,是故意做得不一样,例如奔驰叫“C、E、S”系列,宝马却偏叫“3、5、7”系列,如果宝马也叫“D、F、X”系列的话,那消费者真是晕倒了。
我觉得外国厂家的命名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是它们最重视差异性,例如丰田的花冠(Corolla)、佳美(Camry)、皇冠(Crown);日产的阳光(Sunny)、蓝鸟(Bluebird)、公爵(Cedric);本田的市民(思域Civic)、雅阁(Accord)、传奇(里程Legend),基本上一说它的型号就知道是哪个厂家的产品,绝对不会出现你丰田叫花冠,我日产叫花球的情形。第二是看型号的意思经常可以分出高低档,对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很有帮助,例如花冠(Corolla)和皇冠(Crown),市民(Civic)和传奇(Legend),无论中英文都很容易让人分出高低档,不得不让人佩服它们的起名技巧。不像类似“金夏利”和“夏利2000”的叫法,不看媒体报道一般人还真不知道哪个高档。
其实万一不行,就用数字命名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例如328、528,530、730不仅可以让人看出排气量,也让人一眼分出高低档,嘿嘿,就算是女孩子,也知道730贵过530,对泡妞兜风也很有帮助啊,最怕就是如下对白:
“我买了一部‘新世纪’啊,今晚我来搭你兜风吧!”
“别克‘新世纪’啊?好啊!”
“不是,是‘金龙新世纪’啊!”
“什么,我才不坐呢!”
“金龙新世纪好啊,中巴,后面可以当床啊!”
“你去死吧!”
……
(文—杨震霆)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