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让前卫艺术亲和起来 卢德斯现代舞团带来“碰撞”

http://www.sina.com.cn 2001-07-26 17:28   新周刊

  2001年的初夏,英国卢德斯现代舞团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北京、广州完成了它在亚洲区的巡演。卢德斯是今天活跃在英国的30多家现代舞团之一,这次的巡演它带来了新剧目《碰撞》(Clash)。对于在国内仍属冷门艺术的现代舞来讲,“碰撞”也许从一开始就是双重的:既是这一舞蹈主题对人类在冲突、矛盾中种种感受的表现、反思,又意味着在现代舞自身发展趋向上中西方的差异和由此而来的交流契机。

  主题明了的《碰撞》

  《碰撞》一剧的主题很明了,现代人在生活中常遭遇各种摩擦和碰撞,他们存在于各个层面,可能成为进化的催化剂,也可能成为消极而毁灭性的力量……片长55分钟,由四个演员表演,七部分构成,也是屏幕投影的VIDEO和舞者之间的对话共同实现着视觉艺术和舞蹈语言的张力。

  在头十分钟抽象、概括的主题表现过后,《碰撞》展开了简单的情节叙述。在选择以暴力手段解决碰撞的一节,对暴力的舞蹈模拟据说还部分地引入了中国功夫,一个强化的印象是:被孤立、攻击的对象在白色强光下坦露给观众一个特别苍白、脆弱的身体,而字幕更是直白地在他身上投影了“DEATH”(死亡),谴责的意味不言而喻。接下来地是对人类大脑诸如恐惧、愤怒之类感情机能地系统模拟、分析。四个舞者干脆顶着脑皮层、大脑、小脑、下丘脑的道具在台上激烈争辩,表现着生气、迷惑、困扰、恼怒和危险面前一个决定的最终做出,整个舞台效果多少显出几分滑稽。以后的部分又是抽象的舞蹈语言回到了对“碰撞”的反思和对解决之道的探求,而浮动的投影字幕则配合表演依次浮动着许多选择的可能,从“以自己的方式行事、斗争、发怒……”到“控制怒火、冷静、倾听、先尝试理解别人再让别人理解自己……”再到最终定格为甘地的名言“要想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一切也都让人感受到无言的劝诫。

  和《碰撞》在国内最少一次寥寥几个观众的“冷遇”相比,他们在亚洲的巡演无疑是拥有巨大观众群的,就说在广州站的首演,剧场是满座的,最前排的地上都密密麻麻地坐满了艺校学生。无论懂行的还是不懂行的,对这么一场现代舞演出期待值都颇高,而卢德斯几乎并不前卫和另类的风格,也许在冲击力上还真不能满足他们。

  现代舞:仍然是前卫艺术

  多少有点出人意料,现代舞在西方至今仍被作为一门“前卫艺术”。

  早在19世纪末,在工业革命的狂飙突进里,艺术家们深受现代派哲学、美学的感召再度渴望回归自然、寻回一种感性的真实和人性的力量,伊莎多拉·邓肯、玛丽·魏格曼、玛莎·格莱姆、多丽丝·韩芙丽等现代舞大师的相继出现终于就创造和建立了一种新的秩序:反叛芭蕾传统,以人类精神的观照为初衷,以纯粹自然情态的身体动作认知世界、表达情感,现代舞也由此标志了人体文化的复兴。

  时间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当现代舞一直坚持为人类内心混杂多变的情感动机寻找最恰切的动作表达或出路,也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如芭蕾等古典舞种一样发展出经典、稳定的范式,只有不断地叛逆、造反与特立独行。或许正是这种不断更新的力量,促使现代舞舞派总在迅速地分流裂变,现代舞也由此进一步把自己定义为“打倒一切偶像崇拜”,以彻底的消解和自我消解切中了“后现代”的精神内核。于是,一个多世纪下来,现代舞在西方还是保留了它“前卫艺术”的名头和多少有点不新不旧的尴尬位置。

  卢德斯:不前卫也不另类

  似乎每个现代舞团都有自己对“前卫”对“另类”或多或少的标榜,卢德斯舞团由此倒显得像一个特例了——舞团演员都同时兼任舞蹈演员和教师,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那家爵士吧里,他们朴朴素素地坐在那儿,特别诚恳地说:“我们舞团的宗旨就是‘寓教于舞’”。

  卢德斯舞团似乎特别想改变所谓“前卫艺术”一贯在小圈子里的孤芳自赏,他们一再强调要为现代舞发展、培养新的观众群,尤其是年轻的观众群,在观舞过程中,也力图实现一个“教学包”的过程,把观看演出和对现代舞欣赏的启蒙教育结合起来,这种对“教育”的关注甚至还更深的渗透在他们确立一个舞蹈创作主题之初。他们会走访某一年龄段的青年人,在对其进行的心理调查中发现可能被关注、可能引起兴趣、可能带来启发性思考的问题,除了《碰撞》,卢德斯舞团之前获得较大成功的《童工》也是由此确立主题的。在卢德斯舞团的网站上他们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各年龄层观舞者的反馈,并很乐于由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也许在一些人看来对教育的强调近乎强加于人的概念灌输,似乎也违背了现代舞的某些特质,如更注重于艺术家内心的感觉,更注重观舞者对形体美瞬间的、个人化的感受……但在卢德斯舞团的理念里,教育的目的与艺术家内心的感觉是并行不悖的。在广州站的演出里,他们就特地安排了两天的行程分别访问了广东舞蹈学校和广东亚视演艺学校。

  多媒体的功与过

  《碰撞》在舞台效果上综合运用了多媒体特技和原创的动感极强地快节奏音乐,据主创人员解释,这两者都是青年人喜欢和熟悉的形式,之所以引入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引青年观众。他们还特别强调,希望观众把这些理解为“不次于也决不盖过舞蹈本身的有机组成”。

  卢德斯舞团的尝试代表了一种趋向,目前在国外已有25%的现代舞团正式引入了多媒体手段,一个争论也由此始终存在:在现代舞中引入观众们熟悉和更易理解的多媒体技术,到底是辅助了更多人对现代舞的理解?还是分散和弱化了现代舞真正的肢体语言的魅力?

  不管怎么说卢德斯舞团在现代舞的亲和力上做出了颇多努力,给人印象很深地也是卢德斯舞团的标识:一双看上去粗粗笨笨但却毫无疑问撒着欢儿的小肥腿,它宣告:Everybody can dance!

  (文—未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新周刊网络版110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