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我第一次背着相机走进了红军街34号那座精致的保护建筑。走上一层木楼梯,便是曲伟杰的心理学校。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所在全国已小有名气的心理学校竟是这么小!但又是这样的井然有序!在不到30平米的空间里,铝合金和玻璃隔断门划开了几个区域,书架上摆放着心理学的相关书籍,4台电脑排在一起,几个青少年在专注地做心理测试,工作人员则轻声地与来访者交谈,丝丝凉风里飘散着柔和的音乐。
位于红军街的这座学校,已经是曲伟杰第二次搬家的成果。
10多年以前,黑龙江青年干部学院的社会心理学讲师曲伟杰,因为经常面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来访者,他强烈感受到社会对心理教育的迫切需要。1991年10月,他不顾亲友的劝阻辞去教职,在一座楼房的12平米小屋里,创办了自己的“哈尔滨心理健康指导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私人创办的心理健康指导学校,曲伟杰一人身兼三职:校长、咨询师和勤杂工。
之后,曲伟杰的想法和行动依旧屡屡出新:1992年开通黑龙江首条心理求援热线;1995年与哈尔滨电信局开通黑龙江首家有偿心理咨询热线;1997年与瀛海威信息公司合作创办全国首家网络心理学校。
曲伟杰很反感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所以他开设了“家长课堂”,目的是让家长与孩子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他的“人际交往与心理调节训练班”、“学前儿童心理训练”、“社会适应训练”、“性心理咨询”、“催眠疗法”、“森田疗法”等,都是把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很受欢迎。学校、机关还经常特邀曲伟杰举办心理讲座。
2000年10月,曲伟杰的心理学校第三次搬家,迁到了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面积增加到了80平米。也就是这时,曲伟杰才有条件为自己建一间“像样”的咨询室。
对目前的这种状况曲伟杰并不满足,他说,传统的心理教育是面对面的形式,受益面小,传播慢。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传统方式不利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曲伟杰的想法是把心理教育当作一个产业去运作。曲伟杰看中了互联网,也就有了1997年的网上心理学校。现在他还在谋求新的合作伙伴,想在互联网上实现一套真正具有“互动”功能的心理咨询服务。此外,他还有一个梦想:写一本多媒体形式的心理训练教材,让一张有声音有图像的光盘,取代传统的印刷纸张,让心理教育和训练,游戏化、娱乐化。
(文、图—赵钢/新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