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最深入人心的14个共产党员形象

http://www.sina.com.cn 2001-07-26 18:21   新周刊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当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之初迎来她的八十华诞之际,缅怀党80年走过的光辉历程,生活在共和国热土上的我们没有理由不流露出某种缅怀、某种感激、某种喜悦和憧憬……

  如果说电影在我们几代人成长的岁月里都留下了痕迹,那么,此刻最深的痕迹当然来自那些在我们灵魂深处一度沉淀了革命激情的“红色电影”。它们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共产党80年来历史风云的变幻激荡,而且让我们从那些创造非凡历史的共产党人身上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力量。

  李向阳(《平原游击队》)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年摄制

  导演:苏里、武兆堤

  主演:郭振清

  自古燕赵多壮士,也多传奇,李向阳身上的那种英雄主义气质,满足了全体中国人对英雄传奇的遐想。共产党员李向阳使双枪、戴军帽、穿便服、劫军车、夺粮草,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他打你神兵天降难提防。每当松井用变了调的中国话惊呼“李向阳”时,我们都会发出惬意的欢笑。

  后来执导了《英雄儿女》的武兆堤是中国最擅长讲故事的人。电车工人出身的郭振清则是中国最平民化的演员,郭振清就是李向阳,拎出来传奇潇洒,置入人群便难分你我。中国人,每个都是传奇的英雄。

  李侠(《永不消逝的电波》)

  八一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

  导演:王苹

  主演:孙道临

  李侠堪称是中国银幕上最令人难忘的共产党人形象。这个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故事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让人惊心动魄。这部电影良好完整的故事永不会过时。孙道临的表演儒雅从容,与同时期的银幕风格有较大的差异。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因为孙道临,这部电影要减色许多。

  影片的高潮在结尾,当敌人走上阁楼,李侠向同志们发去最后的祝福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从容不迫的共产党人最有定力和实实在在献身精神的一刻。没人可以不被感染。

  李玉梅(《党的女儿》)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

  导演:林农

  主演:田华

  在田华所出演的银幕形象中,除了白毛女,最令人难忘的就数“党的女儿”李玉梅了。时至今日,还记得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名字的人恐怕不多,但田华那面对白匪军的刺刀大义凛然的英雄表情没有人会忘记——这也几乎成了后来同类影片同类情境下共产党员形象的标准造型。所以,田华在影片中塑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党员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1991年,根据电影《党的女儿》改编的同名歌剧上演,迄今已演出100多场,彭丽媛在剧中的造型使田华30多年前所塑造的李玉梅更趋华丽和饱满。

  马天民(《今天我休息》)

  海燕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

  导演:鲁韧

  主演:仲星火

  与银幕上那些叱咤风云的共产党员形象不同,马天民只是一个普通民警党员,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绩,但他的平凡、朴素,还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幽默,使这个形象具有一种非凡的感染力。

  仲星火出演的这一形象自然流畅,毫无矫情粉饰色彩。作为一个好人的代表,马天民至今仍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因为整个形象的平民化色彩,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他还是一个共产党员。其实,助人为乐、作风正派、踏踏实实不正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德吗?

  卢嘉川(《青春之歌》)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

  导演:崔嵬、陈怀皑

  主演:谢芳、康泰、于洋、于是之

  《青春之歌》的故事直到今天仍有意义,自怨自艾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融入时代的洪流发人深省。余永泽的猥琐、林道静的彷徨、戴瑜的背叛都值得唾弃。卢嘉川是给小资们的一剂猛药,清新健康向上的形象今天仍可叫那些躲在地下室里哀鸣的小资们感到阳光般的灿烂。卢嘉川以青春的生猛与迸发的活力堪称银幕上最健康最青春的共产党人形象。

  施洋(《风暴》)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

  导演:金山

  主演:金山、田华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领袖林祥谦和革命知识分子施洋,接受党的指示在郑州成立了总工会,举行了京汉铁路大罢工,掀起了革命风暴。军阀吴佩孚极度恐慌,勾结帝国主义势力,用血惺手段镇压了罢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屠杀。

  以话剧表演见长的金山先生扮演的施洋大律师是中国银幕上最具特殊个性的共产党人。这不仅仅是因为角色的身份特别,斗争方式特别,更是因为金山的表演具有一种当时中国演员少有的高贵气质。金山的大义凛然在银幕上压倒了一切。

  洪常青(《红色娘子军》)

  天马电影制片厂1961年摄制

  导演:谢晋

  主演:祝希娟、王心刚、向梅

  摄影师张海儿先生70年代看了《沂蒙颂》后,恨不能变成那个受伤的战士,看来大师也有小理想。对于那个年代的男孩子来说,像洪常青那样做党代表,则是个大理想。海南岛早在改革开放前就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地方。那里有椰林寨、有留着锅盖头的南霸天,还有洪常青和红色娘子军。

  洪常青身上有着革命时代共产党人最优秀的品格和特征:正派、坚定、像种子一样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游击岁月是残酷的,洪常青慷慨就义,熊熊烈火中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句口号此时此景的强烈震撼力和感染力,让今天许多35岁以上的中年人完成了最初的共产主义教育。

  杨晓东(《野火春风斗古城》)

  八一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

  导演:严寄洲

  主演:王晓棠、王心刚

  一个演员一辈子演一部好电影就够了,更何况王晓棠一个人同时演俩。一百年来数一数,只有当年的胡蝶那部《姊妹花》才像《野火春风斗古城》这么轰动。建国后17年,描写党的地下工作者的电影尽管很多,但少以女性为主角,一人演俩更为罕见。王晓棠成功地将金环的坚毅与银环的坚忍同时展现,复杂对敌斗争环境下的共产党人跃然于银幕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王心刚在片中扮演的杨晓东也是一个全新的共产党人形象,这个人物身上被赋予了较为复杂的个性,在前17年电影中,只有冯喆在《铁道游击队》中扮演的那个政委可以与之媲美。相比之金环,银环的性格更为复杂,她与杨晓东之间的情感细腻含蓄,在血与火的银幕上抹上了一丝玫瑰红。观众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角色的情感魅力的感染。

  白求恩(《白求恩大夫》)

  海燕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

  导演:张骏祥

  主演:谭宁邦、英若诚

  白求恩是加拿大的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一切,直至生命。这部人物传记片描述了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在此之前,我们只从吴印咸的摄影作品中看到过白求恩,谭宁邦却将这个国际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的再现于银幕之上。影片以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为背景,烽火连天与仁心柔情结为一体,在政治环境并不宽松的60年代被视作不符合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原则的另类。张骏祥先生不但让观众看到了革命者的坚韧,更让观众看到了革命者心中的柔情,白求恩远眺故乡,想起了温馨的家、雪白的手术室和可爱的孩子。

  一个50多岁的人,身在异国他乡为另一个民族的解放事业忘我的工作,这是什么精神?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了,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精神。对比之下,今天又有多少50多岁的人失去了这种精神,变成了低级趣味的人。都是50多岁,一样吗?

  江姐、许云峰(《烈火中永生》)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5年摄制

  导演:水华

  主演:赵丹、于蓝

  1948年,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许云峰和江姐被捕,关进渣滓洞集中营。敌人对他们威逼利诱,却一无所获。种种酷刑丝毫动摇不了共产党人的意志。重庆解放前夕,许云峰和江姐惨遭敌人杀害。鲜艳的国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隆隆的炮声中,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江姐的那句名言——“上级的名单我知道,下级的名单我也知道,但那是我们党的机密,不能告诉敌人。”虽平淡,却掷地有声。更让观众难忘的是许云峰临刑前面对敌人的豪言壮语,那是一个时代的高潮。

  冬子妈(《闪闪的红星》)

  八一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

  导演:李俊

  主演:祝新运

  文革十年中,《闪闪的红星》的上映是一件大事,这是一个关于红军的故事。但在今天看来,它应该是特殊年代中一个人成长的故事:一个普通的孩子怎么在特殊的环境下,成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者。大眼睛娃娃脸的祝新运尽管成了红星,但强烈感染观众的却是冬子妈。冬子妈说:“妈妈是党的人。”这句话让我们刻骨铭心。当冬子妈牺牲,歌声响起,满山的映山红出现在银幕上时,影院里的孩子哭成一片。还乡团不能回来,胡汉三也不能回来,当时我们就这么想。

  焦裕禄(《焦裕禄》)

  峨眉电影制片厂1990年摄制

  导演:王冀邢

  主演:李雪健

  当李雪健为拍摄《焦裕禄》来到兰考时,仍旧有无数的老百姓看着不像焦裕禄的他哭成一片。30年了,还得提焦裕禄,谁说时间会抹掉一切?共产党的官是好官,这是跟随共产党的老百姓的愿望,焦裕禄没有让他们失望。

  与多年前的银幕形象相比,李雪健的焦裕禄有许多新突破,有血有肉性格丰满自不必说,情节的取舍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成名前李雪健有一部电影《钢锉将军》其实更为精彩,那里面的主角性格刚烈、宁折不屈、正直不阿,称得上是一个和平年代中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共产党的好干部难演,李雪健深知这一点。

  乔安山(《离开雷锋的日子》)

  长春电影制片厂1997年摄制

  导演:雷献禾

  主演:刘佩琪

  美国西点军校的学生要学雷锋,后来证实这是一条谣言,不过这无所谓,雷锋本来就是我们的,美国佬学,我们还不干呢。雷锋是好人,对待同志像春天一样温暖,直到今天我们还盼望着周围多些这样的好人。其实不要不相信生活中没雷锋,朴朴素素做一个好人你就会接近雷锋的标准。

  1964年,为配合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而拍摄的电影《雷锋》中的雷锋形象给我们的感染力老实说不大,这或许是因为达到雷锋的标准太难了。倒是雷锋的战友让我们潸然泪下,乔安山,《离开雷锋的日子》中的那个司机,一个好人,一个普通的好人,一个共产党的基层党员,几十年用最平常的小事完成了对一种崇高标准的追随。你要是学不了雷锋,就学乔安山吧。(文—冯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新周刊网络版110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