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未来20年:完美之城

http://www.sina.com.cn 2001-08-21 11:55   新周刊

  或许,我们对于如何保护机场或者银行免受不良分子的破坏方面已相对有了一定的经验,但保护一座城市免受伤害却是较为复杂而棘手的事情。相对人为或自然有形的破坏力量,许多无形因素的增长(比如城市管理者的无作为及其对市民的无信等)对城市造成的损害,可能更难修复。

  别以为不曾“受伤”,就无关“复兴”。事实上,即使看不见累累伤痕,中国680余座城市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必然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比突发性灾害更为严峻的问题。而城市能否复兴归根到底仍然是一个是否能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有限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问题。

  就在差不多十余年前的1992年里约“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的城市学者和城市管理者们还鲜有人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与自己有多大关系。可今天,当“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和改革的基本原则的时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中国城市复兴的题中应有的。已经有足够的迹象显示,我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诱人前景。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科学地预测,而有的时候,你则必须发挥一定的想象力。

  交通

  在未来的中国城市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地铁作为他们最重要的日常代步工具。截止2020年左右,除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将会更完善地建设其地下交通网络外,地铁这一昂贵的交通方式将被至少十个以上的大城市采用,届时将会有接近一个亿以上的城市人口转入地下(这个数字接近未来中国城市人口的六分之一)。地铁的普及为追求效率(人们今天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至少会减少一半以下)和环保的城市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与此同时,地面轨道交通将受到重视并在中国许多城市普及。20年后,这种其实很传统的交通工具在注入了大量新技术的成份后,将成为许多城市连接市中心及郊区的快速新干线。

  轿车进入家庭的速度正在加快,在一些富裕地区,许多家庭开车上下班、购物以及前往郊外度假这一现在的梦想基本变成现实后,城市道路前景会有很好改善,即使不再建新的高架道路,在市区的车速保持到每小时40-50公里并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其实现在,香港市区的平均车速已达每小时50-60公里,而巴黎则是每小时70公里左右)。而环保燃料的使用并不会妨碍他们在晴天能够透过车窗看见蓝天。有人说,由此而产生的好心情也可能是将来城市交通事故锐减的重要原因。

  公共安全

  直到今天,公共安全仍然是城市生活当中一个极端敏感且处理起来极端棘手的问题。撇开城市大的突发性事件不说,即使是每日随时可能发生的一些看上去很小的治安事件以及交通事故都会对城市目前脆弱的公共安全体系造成极大破坏,甚至伤及整个城市。而其实大量看不见的由于环境的区域性恶化以及因竞争的加剧带来的就业问题的紧迫所造成的生理或心理疾病,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令城市居民觉得缺乏安全感。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除了能明显看见在大城市或中心城市警力的加强外——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警察数量与城市居民数量的比例还不到西方一些大城市的一半,更重要的是我们会看到一些结构性因素的调整——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给城市公共安全形成的巨大保障。倍受关注的户籍制度在未来20-50年间的被中止,直接带来了广为诟病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解体,农民们体面地融入城市生活的许多人为障碍将被排除。与此同时,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战略在未来10-20年间将会明显奏效,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会随之缓解。而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隐藏在收入不公背后的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也会随之被削弱到可以控制的程度。届时城市政府的职能在有了很大调整的同时,其解决大的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会有很大提高。此外,在将来信息安全成为城市中全新课题的时候,政府的作用与优势将会非常明显。

  人居

  当便捷通畅的城市交通系统在不违背“45分钟定律”(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住到距离工作场所要花费45分钟以上车程的地方)的情况下得以完善的时候,城市中心区的常住人口肯定会越来越少,而离开这一区域搬到郊区去的人也肯定不会觉得他们损失了什么。

  中国现在已经有了6个城市自1998年以来获得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居奖。这些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居质量等方面许多令人称道的做法正成为中国许多城市学习的样板,但对样板照葫芦画瓢似的模仿,使许多城市在仅仅盯住人居绿地占有面积和城市广场数量等硬性指标的同时,忽略了对城市整体功能的开发,而许多好的城市人居理念却异化成了某些房地产开发商们的虚假炒作。

  未来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依赖于对城市功能的清晰划分,把城市按功能的不同予以区域性划分,市中心商务区与郊区的居住区层层过渡、若即若离的好处其实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有人感受到了,波斯驻巴比伦大使在其书信中写道:“对我来说,我们家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家离城市很近,这使得我们可以尽享城市的便利,但只要我们一回家,就远离了尘嚣。”

  《未来城》一书的作者特拉菲尔在谈到未来郊区新市镇“适宜居住”的多项指标时,开列出了“宽阔的空间、高品质的公立学校、良好的医疗服务和广阔的绿地”以及有品味的文化设施和活动,比如有趣的餐厅和书店。尽管这些指标对中国的郊外社区来说在未来20年中还不可能达到,但是在市中心上班,在郊外新社区居住,并于周末或休息日进城购物、参加派对或听音乐会,可能会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能源

  在人类还没有找到新的能源或发明利用新的能源的方法之前,依赖于化石燃料而运转的城市的脆弱性是可以想象的。西方就有学者称:如果能源形态——管线流动能源没有多大改变,那么“2100年的城市与2000年的城市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区别”。

  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城市一样,水和燃料是两种支撑整个中国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能源,所不同的是,急剧增长的城市人口已经使中国城市的能源危机日益突出。在680余座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地缺水,而燃料的紧缺造成的电力供应能力的不足使武汉、重庆、南京这样的高温城市一到炎夏都必须在生产用电和生活用电之间作出选择。

  专家估计,90%以上的城镇人口将喝到安全饮用水,而一项大型政府工程—期南水北调工程的分期竣工,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北方的缺水状况。说到燃料,在未来20年内太阳能还不可能广泛开发利用的情况下——即使有了新的能源,科学家认为也需要30年的时间才能令人适应,在先进科技手段支持下的有效节能可能是城市维系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节能产品的出现是必然的,而且肯定大受欢迎。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味要求人们节约并不是一种最好的办法,所以,开发新能源(尽管是有限的)显然比节能的技术受欢迎。比如在交通领域,目前几乎所有实验室中的新车型都放弃使用石油而采用或者太阳能板,或者氢电池,或者气体燃烧电池,而这些技术在未来的使用与普及将给未来城市提供新的动力,当然,还有越来越干净的空气。

  环境

  未来的2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跃进的20年,但由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在已经过去的20年中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对未来20年中国的环境状况,我们几乎可以像对其发展速度一样乐观。

  城市环境的两大关键问题——绿地与空气是未来城市环境整治的要点。相当多的城市所制定的以增长10-15个百分点为目标的城市绿化工程会在未来20年内实现,虽然还会有是多栽树还是多种草的争论,但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绿地的存在不仅仅是美观的需要,它甚至也不仅仅在调节城市空气方面重要无比,其实它的价值在于创造一个更加自然化的生态系统。“花园城市”的生态本质将作为常识而获得广泛的认同。与此同时,鸟类的回归将成为生态都市的新景观。

  相对而言,空气质量的改善会因为其牵涉面太广而显得棘手一些,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工业污染的治理方面会有更为得力的措施。原本设在城市中心区的污染企业可以肯定会100%被搬迁,其排污量也将受到严格的政策和技术控制。交通工具以及工业、民用设置废气排放的控制程度取决于更具环保性的排污标准的制定和新能源的使用。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组织1997年年会发布的《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的研究报告中就称:“从1995年到2020年,最大城市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但即使有些指标为细颗粒物PMIO浓度有下降,也只有三个城市广州、武汉、上海能在2020年达到三级,大多数城市的大气质量改善程度不大。”世界银行这一多少有些令人沮丧的预测是基于90年代中国的环境政策。事实上,世行也承认,如果中国在环保政策上做一些关键性调整,情况可能会朝好的方面发展。的确,我们在新的“十五规划”中已经看到环境政策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所作出的积极调整,如果说,“绿色奥运”已成为北京可以看得见的未来的话,那么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碧水蓝天”就不会是一个梦。(文—葛一山)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新周刊网络版112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