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9月,“卢沟桥洞事变”的报道者、多家报刊的供稿人方大曾,抗战初期失踪在华北抗战前线。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位摄影家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和大师水准的作品几乎被历史淹没,只有他的胞妹珍藏着哥哥留下的几千张底片,在孤寂中默默地守候。
方大曾生于1912年。富裕的家庭为他后来迷上摄影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母亲给的7块大洋很快换成了他手中的相机,再加上一把伞、一个背包,这就是他当时全部的行头。北平众多的古建筑和纷繁的民俗活动成为他最初关注的目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又使得变乱、流离的中国成为他影像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方大曾所处的环境并不好。那时,中国的“摄影家”们还热衷于在像上海、北平这样的都市里展示他们改良过的类似国画或时装照的摄影术,而出生官宦之家的方大曾身上朴素的民本思想却使他与这种沙龙气氛格格不入。
在以前以及失踪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中国一直没有过自由摄影师,而他身上却近乎无师自通地具有这种职业的影子。
方大曾社会大事年表
1912年7月13日,生于北平。
1929年8月,发起组织青少年报影组织,创立“少年影社”,举行过公开展览。
1930年,考入中法大学经济系。
1934年,中法大学毕业。在北平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
1935年,到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工作,与吴寄寒、周勉之等人成立“中外新闻学社”、受聘北平基督教青年会少年部干事,“一二·九”运动后,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是年采访绥东战场。
1936年,邀高尚红(北平青年会负责人)看斯诺访问陕北延安革命根据地拍摄的照片。夏天到天津《大公报》求职,与著名记者范长江相识。
11月8日,在北平写成《宛平之行》采访记。
11月23-28日,到河北唐山、昌黎等地采访冀东伪政府辖区,写成《冀东一瞥》。
12月4日,离开北平到绥远前线进行了长达43天的抗战初期著名的“绥远抗战”采访,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写成《绥东前视察记》等战地通讯。
1937年7月10日,离家前往卢沟桥采访“七·七”事变。7月23日由北平寄出《卢沟桥抗战记》。
1937年7月28日,在保定与范长江、陆诒、宋致泉相遇,始担任上海《大公报》战地特派员。
1937年8月,由平汉线转至山西在同浦铁路沿线进行采访。
1937年9月30日,从河北蠡县寄出《平汉北段的变化》一文,为方大曾最后消息。(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