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考古一定要做田野工作,我想不出比田野考古更大的精神上的享受了。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
源自田野考古的那种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精神享受感一直吸引着许多人,这就是所谓的“考古自游人”。一个经典的例子来自特洛伊古城的发现者德国人亨利·谢里曼。谢里曼自修考古学,深信在古希腊游吟诗人荷马的史诗里蕴藏了极具价值的考古线索,当整个学术界都说他是错的时候,他就是凭着个人特有的想象力、敏感和执著在土耳其找到了之前一向只被认为是虚构传奇的特洛伊古城。
如今,诸多新的技术手段正不断被引入考古,考古也越来越可能成为一种个人趣味化的作业。
考古自游人的虚拟版本
神话考古:雷锋塔地宫
雷锋塔与白娘子——为了找寻一个故事而到那个产生故事的地方,原本就是十分诗意的旅行,而雷锋塔地宫如今也被今人打开了,亲历实地的神话考古当然更有风味。
雷峰塔建于北宋年间,是为了吴越国王钱叔的妃子黄氏奉藏佛螺髻发(舍利的一种)和佛经所建。塔身几经风雨,屡遭破坏,但新近发现的雷峰塔地宫却位于雷峰塔遗址的塔心。历经岁月风雨,塔身已经倒了,地宫也受过水浸,但主体部分却奇迹般的安然无损。
地宫藏有佛螺髻发和佛经、丝织品、瓷器、金涂塔等供品,如今这些先期出土的珍贵物品当然都一一被保存在文物馆里。人们最关注的是金涂塔,它记载着佛祖一生的故事,还有一面方形铜镜,上面的点点迹迹也都是当年官宦思想的写照。它们做工精美,损毁程度也极低。另一件精品吸引着更多考古家的关注——一个蓝色小玻璃瓶。它一直被放在塔底,该是用来放置佛教中的舍利子的。
总之,就是这样一种历史和神话夹杂不清的遗留吧,实地废墟也好,出土物品也好,都给对民俗神话熟悉、迷恋的考古自游人们留下了追寻不尽的内涵。这也就是考古和旅游合而为一的乐趣了。
聚落考古:抚仙水底古城
潜水的人喜欢水底在阳光照射下浮现的一切,何况是一座存在千年,却在历史上无任何记载的古城。
抚仙湖,位于云南中部玉溪市郊,距昆明约60公里。水面达211平方公里的湖泊,坐落在小江断裂带西支的深断裂带上,属云南高原第三纪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型湖盆地之一。那里埋藏着一座古滇聚落群。虽说有千年,但其架构、规模、建筑风格到城市功能划分都显示着当时较高的智慧文明。这个如今沉睡水底的聚落群大约由8个石头建筑群组成,依山临水而建。从建筑特点看,它们带有明显的当地彝族的古代建筑风格。而从建筑的纹理上,手工的粗细上,能判别出当时社会一些贫富区别。在挖掘过程中,还曾出土了一些民用瓷器,它们也许是把古滇文明彻底提示开来的起点。
在这个古老而常新的地球上,一次冰川季就掩埋了一段失落的文明,古滇文明也是如此。它的发展程度如何?它以民族特性实现了大同吗?特殊的民族色彩又让它显示出了什么呢?当考古学家们对“古滇王国”仍停留在对先期的文物处理和种种文字考据上时,考古自游人们也许同样可以潜入水底,进行自己的探究,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族群考古:古格王国
一座携带着700年文明、曾拥有十万人口的国家——古格王国,在最鼎盛的时候,突然遭到了灭顶之灾。它和中美洲玛雅文明,意大利的庞贝古城被相提并论。它们都是在最繁华的时候,瞬间消失,昔日文明在风沙里掩埋,只有空空落落的城市,在时光里被存留下来。
古格王国始建于10世纪前后,共约世袭了16个国王。古格王国遗址,在西藏阿里距象泉河南岸的札布让村一座高约300米的土岗上,沿东、西、北方向蔓延开,18万平方米的地方显得整整有条。其中包括300余座房屋、300余孔窑洞及3座10余米高的佛塔,还有5座引人注目的庙、殿,各庙内残有泥塑佛像及生动、精美的佛像。据说王国的兴盛不只是停留在文化方面,它的铸造业、冶炼在当时都已有相当出色的水平。
以旅游者和朝圣者的身份去西藏已是一大热潮,而带着一个考古自游人的趣味到古格探秘可以做的事更是数不胜数,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定论是没有的,结论也不是惟一的。考古自游人绝对拥有属于自己的发言权。
动植物考古:天坑
地球上除了海洋、陆地、高山,原来还有一样东西叫做天坑。一种由喀斯特地貌创造出来的奇迹。看过《地心游记》的人都会记得那里说到的地心世界如何奥妙,只有到过天坑的人才知道,真实的地下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它是一个动力澎湃、充满活力的地方。在那里:密如蛛网的地下暗河四通八达,时而如小溪潺潺,时而如大河奔流,时而是激流险滩,时而是水平如镜……无数的天坑溶洞就是在这暗河的作用下形成的。在重庆南川地区早就发现过三个深约300米的天坑,但更值得探究、也让人惊喜的是近期发现的广西乐业天坑群。它由近20个天坑组成,最深的达600多米,浅的也有300多米。乐业天坑群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天坑和溶洞的景观,被专家们公认为“天坑博物馆”和“世界岩溶圣地”。
就旅游本身而言,探洞作为世界七大探险活动之一,本身就意味着惊险和精彩。而最让考古自游人心动的是:乐业天坑群根本还就是一个自几千万年前就生长繁衍与世隔绝的古生物群落,这可是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远古时期生物标本。——你也许看惯了山上的野花,却从没想过去触碰恐龙时期才生长的桫椤,也许钻过狭窄的地穴,却从没有想过躺在如北京工人体育场那么大的地下大厅里静静呼吸……习惯了在阳光下生活的人类,只有进入到离地面若干距离的这片黑暗世界,才真正的明白什么是“别有洞天”。而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当你考查着参天的古树、缓缓的溪流、大片大片的原始阴生植物,时空仿佛回到了几百万年前……
贸易考古:楼兰
楼兰是考古自游人的最好选择。它不同于敦煌,曾有的文明已经凝固为风沙剥蚀里的经卷和壁画;它也有异于一般的城池遗迹,它们仅仅代表着一个聚落一个王国的始末。在楼兰,你不仅能找到神秘的墓区——小河遗址更能从种种层次和角度解读丝绸之路,乃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衰。自新石器后期、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它的确曾是绿洲断续相继、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地带。它延续了多年的经济繁荣,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最重要中转站和补给站。两汉以后,自敦煌通达西域的交通干线---丝绸之路北道,过楼兰后自孔雀河谷西行,仍主要是依托于这一经济带的支撑。在遗址里,我们还能找到更多的流通商品和钱币。
楼兰是意味丰富的,透过废置了1500年的遗址我们看到了阶级划分,看到了被宣扬的佛教,看到了大自然和人为的变迁,看到了风沙化和战争的种种恶果。有趣的是,甚至有人推测最早的森林保护法也是在楼兰产生的。一个推测同样吸引考古自游人,据说一度辉煌的“楼兰王国”在这儿还保留了从未被开掘的王陵,它的规模可能不亚于当年的秦始皇陵。(文—刘颖璋)
考古自游人的六大素质
好奇心:做一个考古自游人要比一般的游客多付出许多的心力,常常也在探寻一种不着边际的虚渺,能成其为他们不竭的动力之源的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当然是好奇心。
想象力:考古自游人和考古学家比起来绝对不够专业,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无拘无束如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考古学家们也都承认有时一个看似最为荒谬不经的假说倒能带来全新的启示。
跨学科的知识:考古可绝不是件简单的事。大家越来越公认:对古代文明的研究必须采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最广泛结合的研究途径。于是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及其它现代自然科学技术都将在这一领域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考古学更由此成为各个学科的交叉。
胆大心细:据说金字塔的早期考查者,都不是死于诅咒而多半是被吓出毛病来的。——干考古的人得胆大是大家的一个共识。不过,在大多数现场,重要的还是细心,毕竟历史上最重要的遗留常常是藏于蛛丝马迹之间的。
吃苦耐劳:每一个考古学家都郑重地否定那些对田野考古的浪漫想象。在艰苦的野外生活里,发现的惊喜绝对少之又少,最常见的就是:劳而无功和其它种种超乎想象的困难。
锲而不舍:在考古自游人更为个人化的考古过程里,目标和信念的确立靠自己,对它们的坚持、探究和应证当然也靠自己,个人意志由此接受了最大挑战。(文—未来)
田野考古专业贴士
基本定义: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的两大方面就包括田野考古和室内考古。
基本原则:公认的原则是在田野考古现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而对所有参与田野考古的人来说,有一点是被默认的:不收藏古董——以此避免一般人对古董来源不可避免的质疑。
相关规程:严格执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确保田野发掘工作符合科学要求。在国内,目前还可参考自1986年以来文化部试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条例”。
相关技能:除了专业之内对基本发掘技术的熟悉,还要有对绘画、测量、录像、拓印、修复、古建筑维修等技能的掌握,需要较强的文物鉴定能力(包括瓷器、青铜器、钱币、字画),再广一点说就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动植物学……甚至各种新技术、新科学的运用都一触即通。
新技术手段:目前已有大量用于田野考古的专业软件,在现场就可通过数码相机、手写板、手提电脑等将挖掘过程,包括出土的器物、挖掘的探方、手画的线图和资料等等全都记录下来,短时间内完成考古发掘报告,相关资料检索也可非常方便。
相关教育:1998年开始,北京大学已制作了网络版《田野考古教程》。也可参看诸多国外的田野考古资料库。(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