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与机遇一起 跑步奔向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1-09-07 17:38   新周刊

  1953年冬,诗人李季写了一首诗——《致北京》,这是一个生活在北京之外的中国人写给北京的情诗。这不是简单对一座城市的爱恋,而是对精神图腾的礼拜:

  在我们美妙的语言里,

  再没有什么比你的名字更加动听;

  在我们祖国的地图上,

  还有哪里能像你吸引着我们的心灵?

  在我们这里,把那些

  去过北京的人都叫做幸福的人;

  在我们这里,把从你身边

  传来的一张纸片看得比爱人的信还亲。

  ……

  每一次见到你的名字,

  都会引起我们的激动。

  你甚至还常常出现在

  我们劳动后的甜梦中。

  在我们谈心的时候,

  谁对谁也不隐瞒自己的感情;

  哪怕是能在你的怀抱里住上一天,

  这就是我们一生里最大的光荣!

  为了这个愿望,我们

  日日夜夜地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

  一个信念无时不在鼓舞着我们,

  ——条条道路,通往北京!

  以首都的名义,北京这一中国人心目中的精神图腾,早已不是一座城市的概念所能囊括。北京是不可比的。北京的变数和未来几乎等同于中国的变数和未来,正如北京申奥成功意味着全体中国人的荣光。

  但我们还是可以说说北京,她的管理者、居民以及被诱惑而投奔而回归者。因为,现在,北京许了我们一个未来。

  12个“小毛病”

  谁都知道,北京人有优越感。最近我在网上跟人论战,起因于北京申奥成功。有些网友认为北京人的脾气必须改改。其中最过激的言论,攻击北京人虚伪、愚昧、懒惰,总之那意思是说,如果你们不是北京人,你们就什么也不是。作为北京人,我对他们说,你们完全不明事理,即使在美国那样言论自由的国家,谁要是胆敢拿这样的词汇评价对一个地方人民的总体印象,你就准备在法庭上为此付出代价吧。论战旁观者的评论也许有一点道理:那些不惜使用激烈言词攻击北京人的人,大致上出于两种心理,要么是自卑,要么是嫉妒;而一个心态平和的人,不可能说出这种话来。

  至少从这场争论中可以看出,很多外地居民对北京人存在敌意。他们说得明白:凭什么拿全国资源养活一个北京?你们北京人凭什么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并且趾高气扬牛B哄哄?实际上敌意往往是双向的。北京市政府这些年来一直在大力整顿在京“三无人员”,某些极端的做法甚至让北京市民都不能理解,特别是当他们早晨出门却发现买不到油条和豆浆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某次在跟外地大款吃饭的时候抱怨说:“北京物价这么高,都是你们这些外地财主哄抬的。你们每次带着大把银子进京狂消费,害得我们跟你们一起承受高物价。”北京官方却史无前例地高姿态重视一封批评北京人的网上帖子。申奥成功6天后,即7月19日,北京市市长刘淇在北京市委市政府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针对网帖列举的北京人的12个“小毛病”,提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问题”的高度,要求塑造“新北京、新奥运”中北京人的良好形象。

  网上列举的北京人的12个“小毛病”是:随地吐痰、加塞儿、出地铁车门太难、过马路心太切、乘出租车仍有不满意处、“京骂”、缺乏微笑、路标不指路、没有说“对不起”的习惯、对“老外”比对外地人好、话太多。

  这些毛病不唯北京才有,但国人对北京寄望最高,一有差池,顿成众矢之的。

  北京的容量

  你可以用任何词汇评价北京人,却惟独跟庸俗沾不上边。由于800年作为首都的政治优势的积累,使得北京,或者说北京人,哪怕你说他们叶公好龙也好,但他们的确具有一种时刻准备理解来自全国各地新鲜人新鲜事的心理。首都人不愿意让人说自己没见识,因此对各种新鲜事物半真半假地一直保持着饱满的热情。这也使得那些喜欢异想天开的外地人,即使在北京受了多大委屈,最终也还是要回来。除了北京,你在任何地方再也找不到自称素质这么高的观众了。你在北京能够得到的心理上的满足,你在任何地方可能都得不到哪怕一半。

  当然,很多人是这样理解他们的北京之旅的:在北京出名,去外地赚钱。这个格言似乎特别适合那些搞艺术的人。没出名的时候,先到北京安营扎寨,哪怕天天白开水方便面,盼望着一登龙门的机会。画家诗人什么的就不说了,你可以去北影厂门口,只要喊一声“谁想拍电影”,立刻男男女女围过来一堆。一旦成了“小腕儿”,就可以全国各地走穴去了,反正北京人的钱不是轻易能赚到的。抱着扶持后进的心理,北京人可能对各种前卫艺术热情高涨,但对商业艺术往往敬谢不敏。而闯荡北京的人,要的就是北京人的坚信,因为这种坚信对全国人民有号召力,而这种号召力的根源又是所谓的“政治正确”。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对于除经济以外的事情,应该更容易“正确”一点。

  北京或者说北京人的这个特点,使得很多离开北京的人又返身回来。特别是那些开辟新事业新概念新思路的人,他们特别需要得到北京人在“正确”方面的证明。至少北京人的思维习惯跟外地人在这方面差异很大。你在外地做一件事,他们会很实实在在地问你,这个能赚钱吗?你就很难回答。但是北京人不会这样问,他们会说:哦,这东西我没见过,那它一定是好的。没见过的就一定是好的,北京人的这种心理给了无数外地人闯荡北京的勇气和信心。哪怕你在北京失败过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回来,只要你能告诉北京人说这东西是新东西,他们就会忘记从前的事情。

  梦想家的乐园

  为什么高新技术产业会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北京起飞?除了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北京人这种追新尝鲜的心理,应该说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就拿互联网这件事来说,前两年北京路边树立的网络公司广告牌,遥遥领先第二名上海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北京人追新尝鲜的心理,本质在于对自身把持政治文化优势的自信,认为只要这种优势在,自己就有了不必过分追求实在的经济效益的本钱。经济资源,可以拿政治文化资源换来。所以互联网这种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去赚钱的产业才能够在北京风起云涌;而多数抱负远大的网络公司之所以选址在北京,也正是看中北京在政治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从而掩盖其赢利上的可疑性。这就叫“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张朝阳是一个典型的“再回北京”的人,同时他的煽动力和表演欲,也曾在北京人特有的喝彩声中,达到神话般的高度。这可真是风险投资商的福音,因为北京人从来就是当“托儿”的,他们得对得起自己识货的名声。网易的丁磊后来也到北京来了,为了上市所需要的政治背景的考虑。另一个重回北京的成功例子是房地产开发商潘石屹,几年前他闯荡海南失败回到北京的时候,兜里只剩下5万元。现代城打SOHO的概念,居然一飞冲天,这可能在除了北京的任何地方都是无法想象的。

  如果上海是“规范冒险家”的乐园,那么北京就可能是那些更喜欢奇思妙想的冒险家的乐园。在北京混是需要想象力的,只要你有想象力,就不愁没人喝彩。对于这个特点,联想电脑一则广告可谓深得三昧:“如果失去联想,人类将会怎样?”联想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公司。也正是这种气质,使得北京永远都可以吸引人们回来,除了北京是首都,还因为北京人的上述特点和习惯。

  那些重新回到北京的人,渐渐也会变成真正的北京人,从而使梦想的色彩在北京人的血脉里得到保持和发扬。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也正因为这种循环的存在,北京人才有本钱继续自我感觉良好下去。(文—李方)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新周刊网络版113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