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被大众媒体口诛笔伐,《最新中国俚语》一书也许还不会像现在那样引起了那么多人的关注。这本英汉对照的工具书由新世界出版社于去年8月出版,收集了近年来中国最流行的俚语一千余条,刚问世就遭到了语言学界和媒体的一通狠打。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书中所收集的一些“脏话”、“荤词”如“太平公主(指平胸女人)”、“绝代佳人(指没有儿子的妈妈)”、“赤佬”、“拍婆子”等,认为轻则误人子弟,重则影响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形象。
社会在发展,新语词也在不断出现,对它们视而不见显然不可能。问题在于,应该如何对待它们?尤其是对于其中不够“纯净”的部分,是任它们自生自灭?还是忠实记录在案?
和俚语有着同样遭遇的,则是更为鲜活的网络语言。6月,号称中国第一本网络词典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如期出版,但此前它也经历了一场是否该出版的论战。
都是脏话惹的祸?
《最新中国俚语》被讨伐的原因,无非是收录的部分词语格调不够高,比如“太平公主、操(第四声)行(轻声)”等作为俚语还长得不够精致和端庄,刺伤了某些敏感人士脆弱的自尊心。其实不用说也知道,总是有一帮人,只要一说到捍卫中国语言的“纯洁性”就会情绪激动不已,仿佛有了这本收集了若干不雅词语的词典,中国就将“词将不词,国将不国”,整个华丽宏伟的汉语正殿都会为之震动倾坍一般。
这就如同当年有人死活看不上王朔一样,说他的“痞子语言”来路不正,并为这样的文风得到年轻人的追捧而痛心疾首。其实这些人也未必一定要誓死维持语言的纯洁性,很有可能只是因为面对新事物无所适从,就选了一个最稳妥的反映方式而已:约定俗成的东西总不会错了吧?但他们忘记了,没有新词,又何来约定俗成? 所以,就一些“不堪入目”的俚语来探讨这本俚语词典该不该出版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其结果只能是让人们对它更好奇,偷着乐的是出版商。对他们来说,只要攻击者的火力最后上升不到政策禁止或者法院判决的高度,都只是一种“礼炮”般的市场追捧,发行量因此也翻了几个番,堂而皇之地在畅销书架上接受目光礼拜,不叫好却叫座。至于有人把它上升到有悖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不自觉地又犯了动不动上纲上线的毛病。
仅有“正典”是不够的
词典有实用性和引导性两种作用,中国传统的辞书引导性占主要地位。古代大型辞书的修撰都是皇家学者做的事情,目的是要通过对语言的收集和归整来维护文化统治。在这样的辞书中,民间的俚语是无法进入的,任何稍微鲜活的语言都可能被去掉。这样的好处是“汉语”作为一种大一统的语言文字,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和通用性,维系着传统和现代,也维系着兰州和广州;而坏处就是语言更新缓慢、词汇僵死,发展到近代甚至成为人们心目中国家衰败的替罪羊。
改革开放以来,新生事物出现不断,新语词也大量涌现。据保守统计,平均每年产生800多个新语词。一直处在“正典”地位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因自高身份而对新语词反应迟缓,这就使得搜集最新语词动态的字典词典获得了市场需求。也因此,尽管反对者斥之为靠批量倾销脏话赚钱,但这本《最新中国俚语》却在短时间内再版。
至于有人认为其中某些不雅单词会污染语言,这绝对是多虑。往极端里想,就算《中国脏话大全》(把你想象力所及的所有不堪之语一无遗漏地选入)出版,也不会造成从此我们就脏话连篇的地步。因为俗语和脏话(禁忌语)就是我们日常语言的组成部分,它们不能在公共场合、媒体、课堂流行,不是因为大家对此一无所知,而是因为作为约定俗成的语言,自然有雅俗的场合之分。对于属于“雅”的场合,社会天然形成一种潜规则,成为传播学所说的“守门人”,把一切不属于“雅”的范畴的语言筛除掉。就连平日Fuck此起彼伏、盛产脏话词典的美国,一到公共场合比如媒体、教育场合,对语言的规范也是严格得紧。以著名的纽约时报来说,每天都有专门的“备忘录”写给各位编辑和记者,严格根据标准正字字典来分析什么词能用,什么词不能用。而美国的广播电台,更有著名的只针对“Fuck”的延时。
小儿科的网络词典
至于新鲜出炉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则只能算是一个搭网络文化过时便车的不成功的出版策划。网络词典应该是这样的:类似于“菜鸟入门手册”,性质等同于“黑话切口ABC”。网络用语有时就像黑话一般,属于一种圈内人士的“心照不宣”,不熟悉的人可能就完全一头雾水。有了这么一本指南,起码使一些从不上网的人能基本“上路子”,不至于看到“有谁脱了我的裤子(“酷”字)?”就以为有人在耍流氓。然而网络用语与俚语方言之类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淘汰更新替换消亡得异常迅猛的一种语言,而现在这本所谓“流行语”字典极可能因为它的滞后和范围偏狭而显得落伍和过于“小儿科”。当今的网络语言现在已分化为公共论坛用语和普通聊天用语。这本以“网络语言”为大旗的词典收录的多半是网络术语和聊天用语,如第四媒体、手机上网(甚至还有伊妹儿!);而对于真正反映网络精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朝纲的流行语很可能因为种种禁忌而不得入选。(文—安替)
《最新中国俚语》该不该出?
正方
周宏波,商务印书馆著名汉语言学家
俚语词典只是一种语言专科词典,它代表的俗文化,是语言文化的一个方面。它对中国特定群体的语言加以描述,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却也有自己特定的生存空间。不能因为该书如实地收录了一些'荤词'就加以封杀,因为社会中这些'荤词'本来就是存在的。
于根元,北京广播学院语言传播研究所所长
语言包括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但它们都应算是民族文化,应该让下一代了解。这本《最新中国俚语》收录了一些粗俗的词汇,但作为一本工具书,还是有它的用途的。作为文字爱好者可以进行语言研究。
韩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教授
俚语的面是很广的,俗语也可以纳入辞典,因为这些俗语能代表一定时代特点,是普通话代替不了的。有的俗语用普通话讲多了意思也可以“改邪归正”。我们语言工作者应因势利导,防止语言中消极的因素。
反方
彭嘉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全国文学语言研究会副会长
像“太平公主”、“绝代佳人”这样生造出来,带有重男轻女、谩骂、不健康等色彩的词语是不能算作俚语的。《最新中国俚语》收集这些词语明显有猎奇、标新立异的性质,说到底是书商为了赚钱而进行的商业炒作。严肃地说,这种行为是对中华民族语言的亵渎,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做法,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抵制。
孙平,首都精神文明办公室宣传处处长
辞书首先是文化的产物,会涉及到精神文明的范畴。俚语表现了语言的多样性,收集俚语的辞书是学习的工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出版者要自觉做文明的倡导者。该书把一些脏话收录进来,容易误导青少年。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