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务实的国人来说,成王败寇的意识总是根深蒂固。这不,今年1月18日,潘广通父子控股21.48%的浙江天通股份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的家族企业;3月19日,马兴田家族控股66.38%的康美药业上市;5月18日,王文京个人间接控股55.2%的北京用友软件上市;6月8日,朱保国家族控股74.18%的深圳太太药业上市。再加上最近的杨启昭家族控股67.19%的广东榕泰上市,传媒们开始炒作家族企业这个有点老掉牙的标签,家族是企业的资源还是障碍?家族企业用人是任人唯亲还是唯贤是举?家族企业谁说了算?家族企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是天使还是魔鬼?还是概念已经变化的老瓶新酒?
中国家族企业牛得有道理?
家族企业的一种定义是,企业创始者及其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阶层人员的选拔方面。
在几家家族控股的公司上市之后,国内不少媒体开始为家族企业鸣锣开道。有一些报道甚至声称:“有资料显示,全球企业约有80%不同程度地带有家族色彩。道理很简单:家庭般的和睦与信任,可以使企业的管理成本降到最低。”
这类似是而非的表述有很多不精确的地方。
首先这个全球80%的数字是哪里统计而来的?取样标准如何?带有家族色彩的概念是什么?
外国大型企业中,大股东有亲戚关系的多的是,但是如果这些人只是持股而不牵涉经营管理的话,恐怕很难想当然地列作家族企业。现代社会,很多东西恐怕不能够一刀切那样简单地去理解。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家族所占股份为40%,一般认为福特公司是具有代表性的家族企业。但是这类家族企业和中国不少地方父子兄弟一起上阵前店后厂的家族企业之间的区别,肯定比其它非家族企业大得多。
家族企业是由个人或家族创办的,但由个人或家族创办的企业不一定是家族企业。上市的家族企业如果以其家族的股权份额来定,那么百分之多少以上为家族企业?如果以经营权或其它因素来定,又将如何划分?或者说,国际上成熟的家族企业和国内毛毛糙糙的家族企业相比,其距离类似于国际足球水平和中国足球的水平。
事实上,现代企业的成败兴衰不在于它是否是家族企业,而在于它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以及经营管理机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巴曙松和湘潭大学国际经贸管理学院博士屠新曙联合撰文,专门分析中国家族式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他们最后的结论是:大量的案例和理论研究表明,在经济体制环境剧烈变革、信用环境有待建立的条件下,适宜创业的家族企业是有效率的。这样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对于我们完整理解国内的民营家族企业,显然并不足够。
今年63岁的重庆力帆集团老板尹明善声称家族企业50年不变的言论看似激进,但是仔细分析,多少有一些是传媒编辑的剪裁而成。毕竟,尹家成员在核心层不到5%,总裁、副总裁大概十多个人中,其家族成员有两个,95%以上是与他非亲非故的人。负责财务的总裁和副总裁是非家庭成员,财务总监是他太太。可见,尹明善也是知道要靠什么人来赚钱的。
国际家族企业在交班
国际咨询机构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的家族企业正进入新老交班的高峰期,仅美国就有43%的家族企业将在明年底前更换首脑。这将是企业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世代更替。
相比之下,很多国内的家族企业还是刚刚翻身,赚了点小钱,而且整个企业粗放式经营为主,需要的是忠诚和听话多于专业知识和规范运作。一言概之,国内的家族企业的规模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边际效应还是递增而不是递减,因此这些民营企业家乐于采用,不是没有道理,舆论也不必苛求。毕竟生意是他们自己的,只要咱们不是想吃企业咨询策划这碗饭,就大可不必太关心这些民营家族企业自己的盈亏。
一般来说,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家族成员的智慧和能力都会深感不足,必须向社会广招贤士能人,才能进一步发展。家族企业只有社会化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些道理生意人自然需心里清楚,不分中外。问题是,在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之中,家族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绝不仅仅是找几个外来的职业经理人就可以解决的。
家族企业怎样做大?被看作家族企业另一个重要代表的太太药业董事长朱保国的答案相当务实——“我认为想做大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就是上市,发行股票,但能上市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第二就是与大公司合作,被人家收购一部分股权或和别人合作。娃哈哈、乐百氏都是被别人收购的。一个家族企业光靠银行贷款,光靠自己的赢利,是很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特别是和外国公司竞争。”
即使在外国,仅仅是引入一些经理人,并不能够使得家族企业真正脱胎换骨,提高效率。1956年,福特公司在股市上市,这才标志着福特走上了新的历程。既然上市集资,公司就成为公众公司,就不再是纯粹的家族企业,所有权发生了变化,福特已为家族和公众共同拥有,这是股份制企业的基本概念。把公司办好、办强,保护广大股东的利益,是福特公司的基本原则。
那些如今自我标榜家族企业如何如何的民营企业家,不妨参照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把公司办好、办强,保护广大股东的利益”的境界和能力。因为在华人经济圈,不仅仅是内地、香港或台湾地区都有大量例子,即使不是家族企业,上市公司大股东也一样热衷于侵害中小股东权益。如何克制住在浮躁投机的玩弄股权游戏轻松赚钱的诱惑,踏踏实实去做事业,对于那些经过艰苦商业竞争后存留壮大的民营家族企业是个不小的考验。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视家族企业为“非美国传统”。华尔街的批评者指家族经营者常为保护家族利益而牺牲经济成长,把经营管理职位授予资历不符的亲人,且在此过程中危及股东利益。
美国人公认的是商业和家庭不能混为一谈。虽然这个清教徒国家在政坛上曾经有过肯尼迪家族,刚刚当选的小布什总统同前总统布什也有血缘关系,但这种家族控制的机构被认为是不够美国的,至少政治不够正确。不过,一般也认为,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经济强人,同他们的企业抛弃家族纽带,任用提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是分不开的。“华尔街一般不相信家族式的公司。”华尔街的股票分析家常常这么说,“有时候持股人利益最大化的战略会和家族的目标冲突。”
这些分析家的立场从理论上说是对的,不过,今天的中国不是美国,中国的股市也不是华尔街。尹明善们暂时不幻想在中国股市上套钱,所以也就不需要迎合国内这些非华尔街水准的分析员的意见。说白了就这么简单。
尹明善很清楚人们对家族企业的质疑。“为了稳定,你就会走向极端,认为‘忠诚’比‘才能’更要紧,如果再发展下去就会出现‘无才’比‘人才’更可贵了。这导致了许多家族企业人才匮乏、用人不公、企业内部没有好环境,最终丧失企业竞争力和人心。”
尹明善的办法很中国式:责己严、责人宽,对自家人更严。根据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理论,他能够把家族财富积累到几千万美元的水平,至少到目前为止证明他的改良式家族企业管理方法是成功的。
日渐分化的家族型经营
家族型经营的基本特点首先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合关系,是区别现代型经营与家族型经营的根本标志,现代企业实行两权分离,而家族企业则是两权合一。资本在工业社会里,对企业的经营起决定性作用,谁有钱,谁就掌权。家族企业里,家族成员以全部或部分的所有权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
其次家族企业最为人诟病的软肋非家长式的管理莫属。家族企业中的家长式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集权式的组织模式。家长依托家族的血缘关系,将企业的决策权集中在自己手中或家族内部;(2)恩威并用的管理方法,企业从各方面关心员工和满足员工,激发员工自愿地产生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软硬兼施,以软为主的管理手段,构成了家长式管理的又一特色。(3)“家长”的示范效应。洛克菲勒的节俭作风和美国标准石油的虔诚,给它的员工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台湾的“塑料大王”王永庆忘我地工作,成为其部属勤奋工作的楷模。对于强调专业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现代企业来说,家长制管理的优点已经被摊薄,相反其封闭低效的后果却越来越大。
就整个世界潮流来讲,发展了几近一千年的西方家族型经营将进一步衰弱;而积累了大半个世纪的东亚家族型经营可谓百足之虫依然保持着畸形的生命力;而只有未足20年历史的中国家族型经营依旧处于亢奋阶段。但是这些千奇百怪的存在形式并不影响家族企业的多元分化。
所有权和经营者分离将是家族企业慢性消解的最主要因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竞争的加剧,家庭和家族观念的转变,以及经理阶层的兴起,家族型经营难以适应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那些股份较大的家族只能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决策,企业的经营权落到管理专家们的手中,企业的两权分离从根本上动摇家族型经营的基础。IBM、福特、壳牌、摩托罗拉等西方的老牌家族企业都因为主动适应这种趋势而得以继续发展。而东亚许多家族企业正在出于变革的飘摇之中,不管愿意与否,长期来说,只有适应趋势主动调整的家族企业才有可能获得IBM、福特、壳牌、摩托罗拉式的成功。
泛家族主义管理的盛行也将使几近野蛮的家长式管理逐步在家族企业中消失,但企业的家庭主义色彩仍然被保持和发扬。西方所提倡带有家庭主义色彩的团队精神,在东方的日本,封建忠效主义和家族恩情主义的家长式管理正在被命运共同体平等主义的经营所取代,员工和经营一样是企业大家族中平等的一员。这种泛化的大家庭观念在2001年显然比起家长制更加容易使员工和客户接受。
当然,家族企业进一步社会化的趋势将彻底使家族企业完成向现代企业的过渡。本田一朗曾说过:“企业乃社会产物。”不管这是否真心话,但是这代表了商业社会大多数人的共识。家族企业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证券和债券,向内部员工转让股份,向社会公益事业投资,使企业的所有权进一步社会化,企业的社会化在其经营宗旨上表现为更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平衡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努力可以很好地减弱家族企业的非理性运营。
还有更加直观的一点是,子承父业模式的巨大转变会越演越烈。国外一些家族企业的财产继承人对父辈的“家当”熟视无睹、缺乏热情,热衷的是开创自己的事业;另外一种情形是:家族企业的继承人自己有“继位”或“执政”的愿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素质而被董事会“否定”或“废黜”。家族企业的股权越多元化,代表的利益群体越多,就越能够促使家族企业蜕变。资本意志的力量比任何时候都大。
中国民营家族企业或许还可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一种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但是面临越来越多元化的商业竞争之时,一旦原来低水平的商业规模效应迅速饱和,变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没有人知道这些跌跌撞撞的家族企业的蜕变会否成功。(文—庞革革)
家族企业风云榜
最霸气:肯尼迪家族企业
肯尼迪家族最闻名的莫过于出了几个政坛骄子和风华绝代的女伶男士,但在辉煌灿烂幕前的后台,是肯尼迪家族无与伦比的经济江山。实际上,在美国这样的国家,没有如此强硬的经济后盾,肯尼迪家族再牛也有限。肯尼迪家族企业是美国的大家族企业,全球投资范围涉及金融、通讯、能源、保险、医药、食品、纺织、传媒等行业,在美国政治与经济领域可谓双管齐下。
最开明:船王包氏企业
船王包玉刚没有儿子,只有4位千金,并且这4位千金都无意步入商界做女强人。不过,“船王”顺其自然,慢慢地将家族的事业交给了4个女婿。大女婿赫尔墨特·苏海文,1986年便担任环球航运集团主席;二女婿吴光正负责九龙仓业务;三女婿渡伸一郎在日本,经营会德丰集团和九龙仓在东京的保险及贸易公司;四女婿郑维健则控制家族资产的投资。
由此,当包玉刚这位世界船王于1991年辞世时,他的4位女婿早已将其企业王国的业务有条不紊地经营起来了。在华人企业,包玉刚不避外姓外族的做法,堪称开明。
最现代:美国高通公司
高通的现代不仅指它所从事的行业非常现代,关键是高通一直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努力。雅各布斯家族在董事会中占有两个席位,而且其家族是公司最大的单一股东(4%),但雅各布斯拒绝将高通称为家族企业,尽管它显然就是。高通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艾尔文·雅各布斯早前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将高通从一家圣地亚哥比萨饼店楼上的小企业,拓展成价值连城的电信帝国。雅各布斯的大儿子保罗目前是高通开拓无线互联网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小儿子杰夫,不久前刚刚受命担纲高通的风险投资分公司。当问及谁将是接班人时,雅各布斯的回答充满外交辞令:“我希望公司继续为大批才华横溢的人提供这个机会(出任CEO),不管他是否出自雅各布斯家族。”
最魅力:李嘉诚家族企业
李嘉诚如何冶炼自己的两个儿子成为商界巨子在华人圈早已流传已久。而今,李家两位公子都算成材,在香港的娱乐杂志,李泽钜、李泽楷频频被选为钻石级魅力男士。1989年,李泽钜任长江实业公司执行董事,4年之后任副董事长、总经理,1994年任集团副主席。在此期间,还曾任香港汇丰银行非执行董事和黄集团执行董事、港灯集团董事等职。而李泽楷留学回港后,先加入和黄资金管理委员会,出任董事经理,后来又任香港卫星广播有限公司副主席,并在新经济的浪潮下,创建香港盈科数码港,收购香港电信,获称“小超人”。现在,李氏家族仍然马不停蹄,在传媒、通讯等领域不让他人。年过七旬的李嘉诚仍然是家族的中心,丝毫不见老态。
最理智:刘氏希望集团
当刘氏四兄弟从四川小县城新津发展壮大成中国NO.1的民营企业后,在经历了10年携手创业的艰难而终成正果后,刘氏四兄弟理智分家,将希望集团分成四份,各自为政。不过刘氏还是留下了亲情的一笔:最原始的希望集团依然保留,并且继续最核心的饲料业务,四兄弟依然是共同管理这个大本营。
不过,如果将现在四兄弟的业务作总和,老的希望集团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眼下的四兄弟各自的业务已经远远背离当年的饲料业务,拳脚伸到房地产、金融、高科技等行业。试想如果当年没有分家的举动,刘氏如此多元的产业,必然会带来管理上极高的难度。千禧年刘氏家族齐齐汇聚新西兰迎接新年,一家大小其乐融融——这正是理智的情感。
最中国:朱氏太太药业
看看太太药业上市的情况:太太药业总股本27108万股,5家发起人股东合计占74.18%股权。这5家发起人上市前本是同一个家族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48.96%的深圳百业源的终极股东是38岁的董事长朱保国,占90%;其妻、31岁的副董事长刘广霞占10%;第二大股东、持股18.54%的香港鸿信行的终极股东为朱保国之母刘苗,占99.9%,朱保国占0.1%;另外三家各占2.25%的并列大股东,或是朱保国、刘广霞开的“夫妻店”,或是朱保国之弟朱保安和刘广霞的叔嫂合资公司,总的来说,朱保国家族控股达到74.18%。
——全家老少齐上阵,阵前不分男和女。福荫妻子、福荫兄弟、福荫高堂,全家有福同享,典型的中国家庭。
最人气:福特汽车公司
比尔·福特董事长称分布在全球各地的35万名员工是“福特家族的扩展”。在亨利·福特二世掌管时,公司起用了数百名专业人士(MBA)。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严格把关,在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人事制度、发展规划、运营战略和市场销售上都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业绩,被誉为“亨利的副官们”。福特公司的董事长至少有6年是由家族以外的人担任的。福特家族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目前,福特董事会除了3名家族成员和聘任一位CEO外,其余10名成员是从社会各界聘请的著名企业家、金融家、科学家等专家学者担任独立董事。可谓人气鼎盛。
最直接:宜家家具公司
为了避免自己的3个儿子为争夺公司的领导权打得不可开交,进而毁灭公司,宜家的创始人Ingvar Kamprad将其公司一分为三,对儿子们改变公司的行为做出限制。这也类似中国人的分家,不过由家长出面,足见Ingvar Kamprad办事的爽快直接。意大利Zegna家族则相对保守,他们让每一个孩子做一个将来公司的计划,然后由上一代向下一代投入风险资金。“老一代总认为公司的成功来自于他们所做的一切,因此他们以为不需要改变公司的任何方面,即使是有益的改变。但是,如果每一代都对下一代说:‘孩子,就像我那样干就好了’,公司肯定会走向失败。”
最失意:安海斯-布希公司/伊顿百货公司
安海斯-布希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啤酒公司之一,年产值为130亿美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是62岁的奥古斯特·布希第三。他的儿子奥古斯特·布希第四不久前被董事会认为尚不具备掌管该公司的能力。这个拥有148年历史的公司第一次否决布希家族的人接班。
有130年历史、曾被视为加拿大象征之一的伊顿百货公司在加拿大经济比较繁荣的七八十年代,每到节假日,伊顿百货公司常常被购物者挤得水泄不通,使加拿大人在那里享受了购物和消遣的美好时光。对一些加拿大人而言,伊顿百货公司不只是可满足他们购物欲望的商店,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曾几何时,伊顿百货公司关门了。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掌伊顿百货公司的伊顿庸懒的后代画地为牢和固步自封。
最悬念:默多克新闻集团
美国观众经常透过福斯电视台看足球赛,那是新闻公司所属企业,该公司老板媒体大亨默多克现正培养两个分别是29岁及28岁的儿子接棒。鲁珀特·默多克年龄为70岁,国别为澳大利亚新闻集团董事长,除星空电视、福克斯、纽约邮报等知名媒体外,还拥有众多的广播、电子媒体。澳大利亚人默多克在几十年间建立了自己无与伦比的传媒帝国,他的所有读者、听众、观众每天在消费他的媒介产品时,也在暗暗猜度他的庞大帝国如何传承。关键不在他的两个儿子如何分家,而是默多克晚年开花,娶了三十来岁的小妻子邓文迪。此女手腕了得,要她眼看默多克的大好江山跟她没多大关系,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而且已经有消息说,邓氏已经开始插手公司业务。(文—李冉)
数字化家族企业
·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在本企业管理工作,9.8%负责购销,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13.8%负责购销。
·私营企业家作为投资人,48.0%直接参加企业管理工作,44.6%在企业中担任技术工作,仅13.2%不参与企业日常工作。
·在家族企业,重大的决策,55.3%由企业主决定,30.2%由企业主与主要管理人员共同决定,13.9%由董事会决定;日常一般管理决定,49.7%的企业由企业主拍板,36.0%由企业主与主要管理人员共同商定,12.7%由董事会拍板,企业主不予闻问的仅占0.6%。
·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安达信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有大约43%的家族企业将在2002年前后完成权力交接。
关于家族企业的对话
·家族成员集中控股,会不会导致外面的意见进不来?
朱保国:我是目前上市的家族企业中股权第一集中者。我在这个家族企业中是有绝对权威,以后也是如此。但我们家族成员本身在公司管理层没有任职。真正在这个公司有职位的就我一个人,我现在也撤出来了,是董事长,连总经理都不是了。原来我太太管得多一点,现在有了另外的人,她也撤了,只是在广告和促销方面作一些辅助而已。其余的人,包括我弟弟,虽然是董事,但基本上只做我的出租车公司,他根本不介入太太药业的业务。在太太药业,家族成员主要是占股。
·如何用职业经理人呢?
朱保国:只要这个职业经理人能给我创造好的效益,我为什么不用他呢?为什么非要自己来管,还要操心。主要是企业的领导人怎么看,只要他能给公司带来效益就行。家族企业不能认人唯亲,那样一定会失败。企业是靠制度,不是靠他和我有没有血缘关系。
·但是有人认为家族控股损害小股东的利益。
朱保国:我承认太太药业是家族控股,但家族控股一定会损害小股东利益吗?一定就搞不好吗?你看美国罗氏制药、香港长江实业,他们都很成功啊。”
太太药业的产权关系很明晰,大股东与小股东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司每赚一块钱,家族就赚7毛4,每亏一块钱,家族就亏7毛4,所以,我们肯定会很小心地花每一分钱。”更重要的是,这种治理结构保证了公司的运营效率。
·现在家族控股的比例比较高,国内很多投资者认为家族企业“一股独大”存在风险,你会不会对你的股份进行稀释?
朱保国:我看不出来有这个必要,当然如果为了公司的发展,可以去增发和配股,但我不会有意地去稀释这个股份。我不明白家族控股有什么可怕,当初我打算在国外上市的时候,美林入股太太药业,和我们签了一个条款,就是我的控股永远不能低于50%,他们认为我控制得少是一种风险,而中国的投资者正好相反,认为我控制得多是一种风险。这可能是一个文化的差异,我不感觉家族控制得多是一种风险,更不会有意去减低持有的股份。
·中国的民营企业做不大,不少人把原因归结为它们往往实行家族制,你怎么看?
尹明善:摒弃家族企业还为时过早。无论从经营机制还是管理方式,家族企业在中国现阶段的存在都是可能和必要的。如果把眼界放开,你会发现家族企业的存在是普遍的,比如日本的松下集团,泰国的正大集团,美国的杜邦,不都是家族企业吗?中国的家族企业制度还会延续50年。我是家族企业的维护者,任人唯亲是为了稳定,任人唯贤是为了发展,为了企业的发展,力帆必须由我本人或我的家人来管理企业。
·为什么只相信自己的家人而对非家族成员不信任?
尹明善:法制还不健全,不能保护你的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让一个外人掌握你企业的技术核心机密,很危险,他完全可以随时拿走,造成企业不稳定。我国的法律对此没有明文规定,商业机密拿出去是正常的,不拿出去反而不正常,我只有靠家族才能稳定,家人背叛的可能性小,稳定的成本就低。
和我曾经一起创业的一位仁兄突然有一天就走了,他走的时候提了一箱子机密文件,说我就和老板谈,不然就披露你的机密。我说值多少钱我早就给你了,你现在没钱时又提起来,你不是早复印了一份吗?所以我现在是:八分人才,九分使用,十分待遇。这是一种机制,让他觉得,走不如留下来好。我的公司能做大就是贤亲并举比人家做得好一点。
中国职业经理人的道德成问题。他们不知道怎么尊重老板的利益,而且一天到晚想出去当老板。其实他应该想,当你是老板之后,底下的人那么搞你一手,你怎么做大?
·不怕亲属有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吗?
尹明善:在企业内部也应有主要监督亲属的机制,比如俩弟兄之间的平衡。我太太、侄子、侄女婿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但最后还是我自己在监督和管理,所以英雄创造时势,最后还是靠英雄解决,什么样的先进制度到最后还要靠人。
他们对我有很大的依赖,所以我的决策争取不出错,说话要特别留心,好在我的大错误很少,小错误难免。能做到今天是能先知先觉。人家三年五年才能认识到的事情我们早就想到了。在1992年时我就谈创新,那时还没几个人说这个词,我们已经拼命干了。我今天能长这么大就是我开发了许多新产品。(李冉/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