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时尚评论:电邮病

http://www.sina.com.cn 2001-10-15 17:37   新周刊

  伊妹儿在今天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艺了,许多人联络沟通的首选都是它。然而一个最新的消息是:它也带来了电子邮件综合症,一些网民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所谓的“我为妹儿狂”。

    据说这类电子邮件综合症的表现主要有:不断打开自己的邮箱;频繁通过手机询问是否有新邮件;早上起床不刷牙不洗脸就直奔电脑查邮件;连半夜上厕所也要顺便上网收信,否则就烦躁不安彻夜失眠。病得更严重的在没有新的邮件时就会一遍遍刷新检查,最后恨不得干脆发个邮件给自己。

    相信不少人都会从这些症状中多少看到点自己的影子,而调查也证明经常上网的人几乎个个难逃电邮病患的嫌疑。此症在英美国家更是普遍,许多人甚至以远离电脑来抵御邮件的诱惑,一向忙着对付种种所谓“现代病”的心理医生们,自然当仁不让地借此大挣一笔。

    当然了,有人又会说:任何一个人如果可以很方便地查看信箱,那么他查看得特别殷勤、等得心急火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电邮之所以为电邮,终究还算一种横空出世的沟通方式,其间也别有一些微妙的趣味。

  让写信和电话退居二线

    除了向来刻板的公文,在私人领域里的电邮几乎一上来就能给人一种亲密无间的感觉或错觉。它可以是撒娇发痴的可以是深情款款的可以是酸掉大牙的可以是嬉笑怒骂的可以是玩酷耍帅的甚至可以是放肆无礼的,总之就是少了那份惯常的矜持或者说客套。只此一点,电邮已远非电话或传统意义上的通信可比。

    就通信而言,古人的精到描述是“红笺小字,写尽平生意,潜龙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语义迂回婉约,讲究的就是那点欲说还休、欲藏又露的低徊之美。即使到了今天,寄一封信从买信封、择信纸、贴邮票到投寄和等待,期间所花的功夫,足以使它显出仪式化的郑重其事。而其间涉及的种种物件:信笺、笔、拆信刀、邮票,都可以带来无数的小讲究和小趣味。电邮是不同的,随时随地一点即成的发送首先消解了礼仪性的隆重,把它顺利降级到家常闲话般的平常、随意。通电话也是平常随意的,但通电话却少不了人们两两相对一应一答时那点莫可名状的拘束感和小心翼翼,随时都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冷场危险,一旦冷了场也没个姿势、表情的变换以做斡旋余地。据说面对电话,很多人都会感到窘迫,越是和初识不久的人通话越是如此,越是性格内向的人越是如此,越是笨嘴拙舌的人越是如此。难怪,电话都发明n年了,厌恶电话不到万不得已决不打电话的人还是比比皆是。E-mail一出,一切问题仿佛迎刃而解。

  自己骚扰自己

    悖论哪儿都有,电邮也不例外。收发E-mail人的畅快根本上来自于一种从现实角度来说从来不会受到威胁的隔绝感、距离感。也只有E-mail是眼下所有被发明出的联络方式里最让你掌握主动、最不可能对你形成骚扰的。

    信箱不像电话,它不吵不闹,什么时候打开瞧瞧,全都悉听尊便,而一个蓄意骚扰者顶多也就填爆你一个信箱——即便如此,删除和新信箱申请也决不算太麻烦。信箱是无限敞开的,你却始终是私密的,你在书面热烈的同时也还保留了“不管怎么说,见面又是另外一回事”的弹性(毕竟,没人会拿mail上的没大没小没深没浅太当真)。总之,你可以安然躲在信箱后面享受这份前所未有的主动权。

    可惜,当电子邮箱不会以任何方式骚扰到人,人就忍不住开始自己折腾自己。——在最安全无虞的位置上,人们的欲望心思最为蠢蠢欲动。于是,“到底有没有新邮件?”终于成了人们一个如鲠在喉、画地为牢式的困扰。

    如果说王家卫的《重庆森林》通透地点出了现代人的情感模式就是“拒避”和“疏离”,那么,以安全的距离为亲近之前提的电邮也同样通透地反应出了现代人情感的孱弱。

  貌似亲近的空泛

    一拨心理学家这么分析“E-mail查信狂”的心理误差:一是出于现代社会对信息的渴求,人们为了避免漏掉重要的消息而不停地查信,以致不能自控;一是出于对情感沟通的渴望,人们害怕被遗忘,希望通过不断收发邮件来满足心理、情感需求——这样的分析固然不错,但远不深入,电邮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像是信息来源,而更像是作为情感沟通工具存在的。更深层的原因也由此在于:保持距离以测安全的本质终于让电邮们呈现出貌似亲近实则空泛的总体面目,而迅速及时的传达也让电邮很自然地只成为瞬时情绪的传达。——当我们不得不承认只有真情实感头破血流的现实碰撞才能带给人们质的满足,怕碰怕疼不愿深入的电邮性情绪也就只有在无限膨胀里求得一种量的替代——不要“质”的人们,放任的是对“量”的疯狂——E-mail查信狂们就此诞生。

    心理医生们给伊妹儿查信狂们开出的药方,听上去同样还是那些针对现代网络病的老生常谈,不外乎“全戒网是不必要的,就是要慢慢改变工作、生活、学习的节奏,多在现实生活中加强人际交往……”

    话说到这儿,似乎没什么意思了,而我也终于抵挡不了一向的惯性:半天没开信箱了,得赶快打开来瞧瞧。(文—未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新周刊网络版114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