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行走文学”:用脚写作?

http://www.sina.com.cn 2001-10-15 17:54   新周刊

  当行走变成时尚

  在经历了“边缘写作”、“另类写作”、“私人写作”、“身体写作”等等风潮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行走文学”,也有人称之为“用脚写作”。

  远在边陲的云南人民出版社可谓行走文学的肇始者。1999年,该社组织了阿来、扎西达娜等7位著名作家进藏,推出了“走进西藏”丛书。之后,“行走文学”在2000年突然成了出版界的时尚,各家各社各路人马纷纷树起了“行走”大旗。

  正式以“行走文学”4个字来概括这种潮流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博库网。他们在去年6月组织了8位作家学者“走马黄河”,除了每位参加者必须完成一本事先无拟定选题的书,还在博库网上开出专题,供读者进行跟踪式的阅读。如此网上网下联动,使得“走马黄河”声势浩大之余,更由于网络的介入,使得“行走文学”终于成为了一种时尚。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了“行走文学青春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岁女生写的《租一条船漫游江南》);余秋雨以“千禧之旅”、“欧洲之旅”有意无意地赶上了这个时髦;有“首创之功”的云南人民社当然不甘落后,先是走云南,接着拉来贾平凹、虹影等“游牧新疆”。把“行走文学”推向极致的,则是鹭江出版社,他们干脆让葛剑雄、周国平等人文学者登陆南极,“体验永恒”。

  所以,什么时候有人组织作家学者去钻金字塔,走撒哈拉大沙漠,甚至登月、去火星,可千万不要奇怪。

  对于作家、学者来说,有人能提供一笔足够的钱,让自己到一个平时就很向往的地方去转一圈,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感集结成书,确实是美事一桩。而且,也确实有这个需要——闭门造车、闷头写作到了一定的时候,是需要出去换换口气,以免创作源泉枯竭。何况“行走”这种形式早已有之,按过去的说法叫“深入生活”、“采风”,只是现在换了一个时尚的说法叫“行走”而已。

  对于出版社来说,投入巨资苦心经营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的“行走”,当然不仅仅满足于出概念、造势而已,最重要的还是真金白银的回报。以首创行走文学的云南人民出版社为例,地处边远,旗下又没几个大牌,所出的书不足以达到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只好在策划上下功夫,咬咬牙投入一笔钱造出“行走”的势来。这也算是剑走偏锋了。鹭江出版社的情况也大抵如此。该社策划南极行的编辑阿正说投资的目的是回报社会,这话就说得言不由衷了,对到底能否产生收益没有把握倒是真的。

  出了钱的出版社势必对作家们管头管脚,路线是确定的,内容、书名都事先拟定,还要有提供给媒体使用的稿件若干,都一一用合同形式规定下来。至于选哪位作家不选哪位作家,更是头等大事,等闲人还入不了法眼。有出版社编辑谈策划“行走”活动的经验,说第一次缺乏经验,没有规定作家写什么,结果出来的东西不理想;第二次就不同了,先规定好写什么甚至怎么写,签好合同之后事情才能做起来。而一批人马里总要有一两个重量级作家坐镇,这样才好带动整套丛书的销售。

  如此明码标价地要求做“命题作文”,作家不再是作家,倒成了写手了。一两个月内要炮制出几十万字来,当然芝麻绿豆打个喷嚏都得一一记录,大段大段引用史料简直是在所难免。这样的文字,说是随感也可,游记也罢,但跟文学可没有多少关系。

  中华读书网就学者南极行作了一个网上调查,56%的人认为纯属炒作,不会有什么佳作;30%的人认为无非是南极游记而已;只有14%的人认为南极会激发作者的写作灵感。这样的结果,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行走”而且“文学”

  归根结底,“行走文学”概念的提出及实施,从头到脚都是出版社的一手策划,没有文坛什么事儿。而我们的文坛,多的是附庸的人,作品被当红影视导演看上就是无上的荣光。莫言刚写出《檀香刑》就有人急不可待地说香港大导王家卫已看中该小说并拟购买版权云云。事后虽然证实这不过是条假新闻,但其中的心态堪称戏剧。

  所以作家李锐痛心疾首:“所谓‘文人’,从来都是一种附庸,从来没有独立过。过去附庸政治,如今附庸市场。”对于出版商的居心,作家们当然心知肚明,只是一向附庸惯了,索性放开怀抱,在免费旅游中换换空气度度假日会会朋友外加增加点见识;写出来的文字就当还债,挂得上文学当然最好,挂不上也无所谓。

  事实上真正行走着的写作者多的是,而且他们就是在路上,而不是像有些“行走文学”参与者所标榜的那样,去“寻找在路上的感觉”——这也未免太过矫情了。

  忽然想起周星驰的一句话。记者问他在《少林足球》中有没有动作,他的回答是:“我都有走走停停,那也算是动作了。”住五星级宾馆坐空调车前有警车呼啸开道,也算是“行走”过了。

  套用王朔的话,当某种写作被当作一种旗号,成为一种时尚,其实它离死亡已经不远了。(文—谭山山)

  行走的路向

  考古的行走:《去楼兰》(杜培华著)

  电视导演杜培华的《去楼兰》不是一种考古学,而是关于考古的考古学、艺术家的考古学。艺术家对历史的兴趣不是职业化的,他们深入历史的动力始于一种好奇心,一种不可遏制的本能。因此,艺术家的考古学总是“在路上”,考古的过程本身就是行走的诗篇。在去楼兰的路上,一个又一个戏剧场景发生了,这一切在艺术家看来并非是通向历史深处的一个无足轻重的铺垫过程。而去楼兰不仅是一次地理的行走,更是一次漫长的典籍行走。

  无疆界的行走:《行走的刘索拉》(刘索拉著)

  刘索拉谈音乐,谈文化,谈交流,看上去似乎跟行走没有多大关系。而赞同者则认为,其中每一句话、每一点感想认识,不是全身心地去行走绝不可能发生。在世界各地行走多年是外在形式,实质上是刘索拉在行走音乐的时候,不知不觉行走了世界,同时也行走在作曲家、小说家、人声表演艺术家的角色之间。在她这里,行走已经不是一个纯粹地理上的概念了。

  奢华的行走:《千禧之旅》(余秋雨著)

  作家们参与的集体“行走”因为有资助,苦也不会苦到哪里去;而由余秋雨任嘉宾主持的“千禧之旅”背靠凤凰卫视的巨额投资,浩浩荡荡一路下来,所到之处皆有地方官员迎送,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奢华了。即便是身历险地,也是有惊无险,就连马兰去探望夫君也成了新闻。所以以亲身经历写出《流浪金三角》的四川作家邓贤质疑《千禧之旅》是“伪行走文学”,这倒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

  悠闲的行走:《咖啡苦不苦》、《今晚去哪里》(陈丹燕著)

  同样是一个背包走天涯,陈丹燕给人的感觉就绝对不会是天涯孤魂,而是闲适。这跟她的目的地——欧洲无关,而跟她的心绪有关。她的出发没有任何目的,路线也全凭个人喜好,兴之所致,兴尽而止,是真正的、在最自由心态下的行走。这体现在她的书里,就是从容,就是对细节的玩味,还是她一贯的婉约。她希望别人不要把自己的书归入“行走文学”的筐子,恐怕是要自觉地跟有组织的行走拉开距离。

  底层的行走:《一路奔走》(关山著)

  作者关山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自费在全国东奔西走,行程4000多公里,足迹遍及城市、乡村、港口、边境,跟各类人等比如打工仔、导游、司机、坐台小姐等打过交道,倾听他们的故事,然后忠实地记录下来。所以他这本书的副题是“倾听中国底层真实的声音”。这在“行走文学”中算是一个异类,因为出于自觉,所以显得更为可贵。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新周刊网络版114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