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9日是中国第一个“诚信日”。《新周刊》设计了15个生活场景,小小测试了一下国民诚信度。调查问卷挂在网易文化和新闻频道上不起眼的一角,没有口号也没有纪念品,参加调查的人却在4天之内达到了3818之多。看来今年不愧是“诚信年”。大家真的很好奇——“诚信”这个所谓的社会稀缺资源,在我们的身上究竟还有多少?
问卷的回答者2/3是男性,他们集中在19-35岁,85%以上的人受过高等教育,93%的人月收入不超过5000元,职业五花八门。他们是都市里最容易碰上的人。他们能代表中国的栋梁吗?
借钱这件事
T1、你向朋友借了钱,你会:
在承诺的期限内还钱81.7 %
因为手头紧或特殊原因,你在承诺的期限之后还钱7.9 %
何时有钱何时还10.4 %
将近1/5的人是不会在承诺期限内还钱的,难怪都市民谣说“借钱给朋友,等于失掉这个朋友”。然而还是有人幸运地借到了钱,不那么幸运地违了约,真不知该感谢传统的道德力量还是怒斥现代借贷制度的不力推广。
期待值:100
得分:81.7
假如匿名
T2、你坐出租车时拾到之前乘客遗失的东西(手机或钱包或物品),你会:
占为己有42.3 %
想方设法还给失主57.7 %
T3、你开的或坐的车把别人的车给蹭花了,你会:
若无其事扬长而去42.8 %
留下来或留下字据表示承担责任57.2 %
T4、买东西时对方多找给了你钱,你发现后会:
若无其事走掉38.1 %
把多找的钱退回去61.9 %
中国人在“匿名”状态下的表现委实令人惊喜——还是老实人多啊!老实人虽然只能占微弱优势,但这是珍贵的“匿名”啊!——我们的期待值已经很低了。
期待值:50+50+50
得分:57.7+57.2+61.9
你能拿我怎么样?
T5、你有过手机故意欠费的经历吗?
有10.5 %
没有89.5 %
手机欠费而可以一走了之,这是钻了电信局管理的漏洞。虽说真名实姓、身份证号码等个人资料都在电信局手里握着,可是我不在你这块地头上混了,你又能奈我何?这是钻了国家信用制的漏洞了。要怪就怪漏洞吧。
期待值:50
得分:89.5
白色谎言
T6、你正在与异性朋友约会,会不会告诉妻子或女朋友你正在加班或做别的正经事?
会52.2 %
不会47.8 %
T7、与网友见面前,你会把你的真实个人资料告诉对方吗?
会55.7 %
不会44.3 %
西方有“白色谎言”的说法,中国人喜欢翻译成“善意谎言”。谎言之所以被称为善意,通常是掺杂了比较复杂的情感因素。而我们对于感情的东西,总是可以理解的。
期待值:0
得分:52.2 +55.7
当私对公
T8、向单位报销的时候会不会多报一些账?
有时会63.8 %
从来不会36.2 %
T9、你会不会利用公司的资源做私活?
有时会81.2 %
从来不会18.8 %
私对公从来就是一个微妙话题,“公”的概念越大,“私”对“公”的侵犯愈理直气壮。当“公”缩小到“公司”这样的范畴,“私”所能展示的对象也只能仅限于“私密”范围了。
期待值:50+50
得分:55
如果警察不来
T10、当你目睹一桩交通事故,警察让你做现场目击证人,你会不会做?会84 %
不会16 %
“交通事故”已经被好几首歌唱过了,可见这家伙现在和我们的生活有多么的密切。而我们,人,习惯了自己在舆论中那个不光彩的形象。“活雷锋”确实被当成过“冤大头”。
期待值:50
得分:84
从众
T11、如果你得到一张假币,之后的选择是:
想方设法把它花出去62.8 %
留着当收藏或废掉37.2 %
T12、考试的时候你会不会作弊?
会67.5 %
不会32.5 %
很多事情的理由是“反正大家都这样”,理由只能是理由。期待值:0+50得分:69.7
在职场上
T13、老板让你做一件事,你会不会在没完成的情况下以借口搪塞或谎称已做好?
会32.6 %
不会67.4 %
老板到底是喜欢听真话还是好话?好像是一个两难境地。不过老板既然还在用你,起码给你80分了。
期待值:80
得分:67.4
别人是一面镜
T14、陌生人敲门,在什么情况下给他开门?
水电工8.6 %
推销员1.7 %
亲人同事朋友60.3 %
远房亲戚5.1 %
决不开门9.9 %
其它14.5 %
信任与不信任,其实是一种彼此关系的互动。
期待值:0
得分:90.1
T15、以上回答全部是你的真实想法吗?
是92.2 %
不全是7.8 %
期待值:100
得分:92.2
调查结语:
诚信这东西很复杂,更难以量化,本次调查的结果却明确无误地显示——中国人的诚信度事实上是大于我们的预期的,比率约为1.3。也就是说,当你觉得10个中国人里面只有5个可信时,别那么悲观,事实的真相可能是5×1.3=6.5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