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得到他的时候,他和他的航拍作品在电视上;你看不到他的时候,他和他的小蜜蜂在天上”
这个世界上,特别值得尊敬的男人又少了一个。
同时,中国电视界目前再也没有飞机驾驶员、领航员和摄影师三位一体的航空摄影师了。
9月2日,温州永嘉县:中午12时24分,晴,静风,能见度18.0,视野清楚,气温27.7摄氏度,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赵群力驾机触撞十万伏高压线,遇难。
绑在飞机上的摄像机里,是他此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寻找远去的家园》。
飞行和电视摄影是赵群力的一对翅膀。他在空中翱翔了15年,飞遍中国,最后献身于自己的热爱,虽然不幸但当无憾,如同死于天空的鸟。
一个飞行探险家
赵群力把“航空爱好者”当作自己的第一身份。因为有了蜜蜂号超轻型飞机,赵群力为中国电视摄影开拓了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表现空间。
自小在北京西郊机场附近长大的赵群力,随父来到甘肃,在兰州一中读完中学。飞行员之梦破灭之后,在河西走廊插过队,上了甘肃工业大学铸造系,下过工厂,对飞行的梦想依然不休不止,《航空知识》杂志他期期不落地订阅。当他于1978年11月进入甘肃电视台后,飞行的梦想便与电视摄影得以结合。
母亲落实政策后在北京分了房子,赵群力回中央台发新闻时得以回家团聚一下。在他们家单元对面住着一位北京航空学院的胡老师,赵群力经常与他聊,得知北航超轻型飞机实验室正在研制蜜蜂号超轻型飞机。后来,他利用出差探亲的机会去北航,看着蜜蜂号飞机一天天地造出来。那是1984年。
1985年,时任甘肃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的赵群力先斩后奏,在三家单位的赞助下,花了2.5万元,通过火车邮政车厢把蜜蜂2号飞机拉了回来,打破了中国地方电视台没有航空器的历史。
兰州老机场有一所航校,校长黄树年成了赵群力的飞行教练。黄校长带着赵群力飞了五六十个驾次,然后就放单飞了,这是黄校长所有学生中最快放单飞的学生。
1986年9月底,赵群力与同事“飞越河西走廊”,这是赵群力第一次航拍。这驾蜜蜂号教练机的前后座都有操作系统,赵群力就间中尝试飞行。1987年,赵群力就正式开始了他的独立航空拍摄生涯。拍电视剧、拍专题片、拍新闻片、拍工厂、拍风光,充分把航拍当作了电视的摄影表现手段。从那时到失事,赵群力起降了2000多次、在空中飞行了1000多小时,飞过从海拔-150米到3900米的高度,从仅仅20多米长的跑道起飞过。他成了“中国航拍第一人”。
一位参加过'99全国热气球锦标赛的热气球飞行爱好者,曾写下了他眼中的赵群力:“赵群力不光能飞热气球,还能飞蜂蜜小飞机,只要有任务,他拿起就飞。有瘾。凡是能够自主飞过之后都跟入了魔症似的。”
但赵群力其实不是对飞行有瘾,而是对航空摄影有瘾。1989年,经同事高宏明介绍,赵群力成为美国飞行协会会员。1991年,美国有机构邀请赵群力去LONG BEACH的航空飞行训练学校受训,学习各种飞机的驾驶技术。身为甘肃电视台副台长的赵群力不去。高宏明说不去的话你会后悔的,赵群力说:“有什么可后悔的,我学会开直升机后,我们能有直升机吗?我们的航空器于电视摄影已经够用了。”
从最早的蜜蜂2号超轻型飞机、到蜜蜂3号、蜜蜂3C,飞机都有两个座位,为什么赵群力不能由两人来分担驾驶与摄像两职呢?
原因之一:超轻型飞机自重150公斤左右,很轻,最高飞行高度4000米,单人坐的话可以在后座加个副油箱,一次可飞行300公里的距离;如果两人同坐,飞行的速度和高度都会受到影响,且一次可飞行距离减至100公里;
原因之二:最重要的是,驾驶与摄影分离的结果会严重限制摄影师的表现,使摄影效果无法控制;
原因之三:许多人怀疑花几个小时就能组装起来的这么简陋的飞机能不能飞得上呀、安不安全呀?最初就连赵群力的许多新闻部同事都不敢坐他的飞机。虽然他自己觉得这种飞机是没有太大危险性的,因为飞机的翼展很长,即使发动机有问题,也能滑翔下来,但他不愿别人与他一起冒这种险。
原因之四:经过多年飞行,赵群力已经掌握了飞行中通过调查飞行角度操控摄影机的绝技,在这方面按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王纪言的说法,赵群力领先了国内其他同行至少15年。
在电视同行眼中,说起赵群力,就会想起小蜜蜂。纪录片《邓小平》的合作者刘郊礼说赵群力“平常沉默到孤僻,但一谈到航拍就滔滔不绝”。赵群力开的飞机曾经迫降在部队大院、农民晒场、戈壁滩、稻田里,曾经加错机油、发动机失灵、空中停火、触撞电话线、甚至整个挂在了树上,十余次死里逃生。之后,他的飞行遇险经历化作了他参与蜜蜂号超轻型飞机改型的宝贵经验。
一个电视工作狂
1981年5月,赵群力与同事刘炘等4人一起进入新疆阿尔泰地区的富蕴县,拍摄他此生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中国哈萨克族》。
没有电视摄像机,用拍电影的8.75MM的摄影机拍,然后用他借来的录音机录声音;没有胶片,他争取到中央台72小盒富士电影胶卷的支持;没有一分钱拍摄经费,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当地关系,赵群力与同事硬是用诚意和执着感动了当地县委县政府,在半个月后召集两千多名哈萨克牧民集中在高山牧场,开了10几天的阿肯弹唱会(哈萨克族最盛大的节日)。他们一扛机子就整整一天,在牧民骑着几十匹马表演叼山羊的现场穿梭,非常地危险,晚上又认真记下汉语翻译的哈萨克歌词。前后拍了三四个月,1983年,这部长达80分钟的电影纪录片分4集作为央视《民族之林》的开播节目,获得两项大奖,保留了哈萨克民族最有特色的文化影像。但在拍摄期间,赵群力的父亲生病入院,而后病故,身为长子的赵群力没有长陪在父亲身边。
赵群力因工作出色而从记者到副主任,再到主任、副台长。从做官的角度讲,他一直不是个好领导。他老是不好好开会,老是让副手代,老是坐不住。今年已入北京林业大学的儿子赵航,小时候经常在甘肃台新闻部做作业等他下班。在兰州同事的眼里,他个人生活简单,特别喜欢穿黑色布鞋、皮夹克,干脆利落,一穿西装就拘谨。1993年底,他甚至不在意副厅级的级别,被借调到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拍摄组,当一名事事亲自上阵的执行总编导,坚持了3年,连大多数中文字幕都是他打的。
他大概是华人电视界唯一当了副台长还能与摄像机一起深入现场拍摄的人。在香港凤凰卫视同事曹景行的眼里,信箱里越积越厚的信一定是他的,因为他不在香港,他在外面拍片,一去就是好几个月。大家叫他“赵台”,更叫他“拼命三郎”。妻子蒋晓玲眼中的丈夫也是自己的新闻从业老师,是“一个永远不会倒下的人”。
套用一句报纸的广告语:你看得到赵群力的时候,他和他的航拍作品在电视上;你看不到赵群力的时候,他和他的小蜜蜂在天上。
殉职前的7月17日,赵群力在《寻找远去的家园》的拍摄途中,度过了自己最后一个生日。
一个不被幸运眷顾的人
“在我的命运中,幸运从来不属于我,我的每一个成功都是伴随着一百次挫折和失败”——这是70年代中期,赵群力写给朋友王小琮信中的一句话。
“文革”时,因为曾任甘肃省委组织部长的父亲被打倒为走资派,做着飞行员之梦的赵群力没能通过政审关而落选,回家他怕母亲伤心,就说“他们嫌我个子太高了(1.82米)”。之后,他与十六岁时就形同“桃园三结义”的挚友刘长乐、薛铁伦共受磨难,下乡插队。
珠海曾经寄托着赵群力的“航空俱乐部”梦,9年前他千里迢迢来到珠海描绘蓝图,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放弃。在珠海,他曾与一位空军资深飞机驾驶员出身的长者多次长谈,但这个梦最终没有实现。
而在15年飞行生涯中的多次死里逃生,决非来自幸运,全然是他技术精湛、性格坚强、处变不惊的结果。
“花不花,四十八”,赵群力今年51岁,年初跟老同事李仁琪聊,他说自己已经有了老花眼的症状。他加倍地小心,但不可测的危险因素实在太多了,而潜在的危险敌不过飞行和电视摄影对他的诱惑。
壮士一去不复返,留下诸多未了的心愿,他还在策划《飞遍中国》,他还要飞越凤凰《两极之旅》……李仁琪说:“(殉职)十多天前他还跟我聊起过凤凰要成立航拍部,他让我去帮他。”
浙江永嘉将修建赵群力纪念馆和纪念碑,凤凰卫视将授予他“金凤凰勋章”,为他打造一个刻着“凤凰魂”的金杯,成立“凤凰基金”激励同仁——这些都无法弥补赵群力离去带来的损失。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这样形容赵群力的价值:“他抵抗着日益沙龙的、媚俗的、豪华的电视现象,是中国新闻从业人员的楷模、是我们时代的大英雄。”
“忆你当初,惜我不去。伤我如今,留你不住。”——宋朝许左之的词被当作凤凰卫视《寻找远去的家园》的开篇之语。如今,赵群力走了,他给中国航空摄影留下的空白,无人足以填补;他为中国电视人树立的职业典范,必将长存。
小贴士之一:
2000年中国电视节目榜颁奖辞
最具专业精神电视人——《穿越风沙线》摄像赵群力
他探索超轻型飞机航拍有20年历史,是中国第一位记者飞行员;在行程上万公里、历时3个半月的“穿越风沙线”摄制活动中,他身兼领队、飞机驾驶员、空中摄影师、飞机机械师及汽车司机等数职,成功组织实施了横跨十省市二十四个航拍地点的大规模超低空航拍活动,创下国内电视界和航空界的多项记录。
小贴士之二:
赵群力航拍作品不完全记录
1986《飞越河西走廊》
从最东端的武威,到最西端的敦煌。
1988甘肃电视台风光片《白龙江畔》
发源地一段是赵群力航拍的。
1989甘肃电视台春节晚会
1989《蜜蜂号飞行日记》
赵群力出面与中国航空运动协会组织了3架飞机,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拍摄,创造了中国电视界最长的一次个人航空接力拍摄及中国超轻型飞机长距离飞行的创举;
危险:四平遇雨,迫降在粮库的院子里。
1991《甘肃省第八届运动会开幕式》
赵群力以天水市的河滩为停机坪,航拍一圈下来,交一盘带子供插播用,再飞上去拍,一上午飞了三四次。
1992《比翼奋飞丝绸路》
赵群力组织了嘉峪关国际滑翔节,7驾飞机从兰州编队飞敦煌。1994电视剧《彭德怀》
危险:在航拍黄河壶口瀑布时,因为触撞农家的电话线,飞机毁了,摄像机摔成了三截,赵群力轻微骨折。
1994电视剧《五台山》
1994-1996国家重大历史纪录片《邓小平》
赵群力作为执行总编导之一,荣获第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危险:飞机曾经出现故障,被迫降在百色一个偏僻山沟的坝子里面,赵群力自己修好了飞机,在不足200米的狭小地段,重新起飞。
1996大型纪录片《长江》、《周恩来》
1997《空中看香港》
1997《九七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前,一个人从珠海拍摄到北京,让香港人更多的了解中国内地。
1997《珠海航空展》
在播出字幕上,赵群力要求只打上“航空爱好者”这一身份。
1998中央电视台专题片《改革开放二十年》
片头就是小飞机在红军跋途过的草地上超低飞拍摄的,在珠江上游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汇流处拍摄的片子也在片头中。
1999《千禧之旅》
2000《欧洲之旅》
2000凤凰卫视专题片《穿越风沙线》
横跨10个省24个航拍地点,进行大规模的超低空航拍活动。获颁首届中国电视电视节目榜最具专业精神的电视人大奖。其间飞翔在海平面以下150米的地方,很可能是中国飞得最低的人。
危险:10月12日下午5:30,发动机突然动力不足,迫降在海平面下147米艾丁湖的河滩,赵群力带着录像带、两瓶矿泉水和GPS,步行8个小时走出沼泽地。
2001凤凰卫视专题片《博螯论坛》
因为在博螯有一架坏了的“小蜜蜂”,赵群力就把它拉出来修好,拍了三天,专题片中最精采的画面就是他航拍的。
2001凤凰卫视专题片《寻找远去的家园》
该片是一部呼吁保护家园、拯救文化村落的大型电视系列报道,边拍摄、边播出。
危险:赵群力于拍完楠溪江源头-700年历史的林坑村的回途中触撞两山之间的高压线而遇难。
未竟心愿:《江南六镇》《飞越台湾海峡》《飞遍中国》《两极之旅》(何树青辑)
去年冬天在海南
文—周桦
2000年12月20日,当我作为《新周刊》的记者在海南兴隆的康乐园采访赵群力时,正是海南不冷的冬天,那天,《新周刊》发起主办的中国电视节目榜颁奖活动在康乐园举行。他是我在海南的那次名人聚会里见到的最为质朴的人,最为干净利落的人,也是最高的人——他鹤立鸡群。
他和凤凰台的副台长余统浩是19日下午时分到达康乐园酒店大堂的,当时大家都忙成一片,谁也没太注意。我是专门等在门口采访嘉宾的,负责接待的同事告诉我:凤凰台的人来了。于是我看到了现场最高的一个人:赵群力。他穿一身灰色的西装,白色的衬衣,皮肤黑黑的,腰板挺直,走一步当别人的两步,很朴素,很汉子。
20日早上,我和凤凰台公关部的张小姐联系好,在他们住的房间采访赵群力和余统浩。到了那儿,赵群力却不在。我们都很纳闷:一大早能去哪儿呢?海南阳光很刺人,出去显然也太热了。我到外面的走廊上张望,没想到他真的出去了。他从棕榈树下钻出来,一脸的汗,灰西装上衣脱了拿在手里,只穿了白衬衣,脚下是双黑布鞋,腰板还是依然直直的。“我出去走走,外面空气很好。”
他说就在走廊上采访,张小姐给他搬了一把藤椅过来,他高大的身材坐上去,椅子就没了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赵群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坚毅的表情。他几乎是不苟言笑的,但说话很干脆,没有什么外交辞令,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他毫不否认自己“国内航拍第一人”的地位,他的骄傲来自自己真正付出了艰辛。他告诉我:做航拍当然是危险的,有胆更要有识。他很遗憾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他一人在承担这个角色。他说他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在凤凰台培养几个能够航拍的电视记者出来,“可是,那不是件容易的事。”我问为什么在身居高位后依然身体力行,他说:“没办法,别人做不了。”
他的语速平稳,没有什么手势,很稳静地坐着,走廊下来来往往都是当今中国电视的名人,都往我们这儿张望,他并不斜视,专注地接受采访,就这样穿着普通,像个休息者一样在阳光明媚的走廊上和我们聊着天。“我一直很看重记者出身的人,我现在也是个记者呀。”他说。
他不断提起在甘肃的生活,“我从那儿开始,就知道自己是要一直做事的人。”“我们那一代人,都是这样的,很勤奋,重实际。”
简短的20分钟,仓促的采访,因为还有大堆的任务,我们匆匆走了。我对张小姐说:以后约个专访吧。他在椅子上跟我握手,笑着说:“我可以教你开飞机呀。”
噩耗传来,我的脑海里不断想起法国人圣·德克旭贝里,那个二战时期法国壮怀激烈的飞行战士,他把生命丢在了蓝天。在他的作品《小王子》的最后一段,他写到:“对我来说,这是世界上最美也是最凄凉的地方。就是在这里,小王子出现在地球上,后来,也正是在这里消失了的。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个地方,以便你们有一天去非洲沙漠上旅行的时候能够准确地辨认出这个地方。如果,你们有机会经过这个地方,我请求你们不要匆匆而过请你们就在那颗星星底下等一等!如果这时,有个小孩子向你走来,如果他笑着,他有金色的头发,如果当你问他问题时他不回答,你一定会猜得出他是谁。那就请你们帮个忙,不要让我这么忧伤:赶快写信告诉我,他又回来了……”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