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李方地理 北方的兰

http://www.sina.com.cn 2001-10-29 11:39   新周刊

    翻开欧洲特别是北大西洋周围的地图,我们会发现那里有很多“兰”(land),从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直到“冰兰”(即冰岛)、北美洲的格陵兰,所有这些带“兰”的地名,都显示出抹不去的北欧海盗维京人的烙印。如果找一个话头,也许我可以从圣诞老人的故乡拉普兰谈起。

    “当我把世界地图在书桌上铺开的时候,女孩子们却听从内心的召唤,不知不觉就流浪到世界的边缘。”

    那是好些年前了,当时在瑞典读书的前女友来信告诉我,这个夏天打算去北方度假。我突然想起一个地方来,就回信跟她说,替我去看看拉普兰吧。  我是从《骑鹅旅行记》里听说这个地方的,那里是大雁们的夏季营地。

    过了个把月的样子,一封盖着当地邮戳的信摆在我的书桌上。她说,整个夏天她都和男朋友一家躺在拉普兰的草地上晒太阳。北极阳光明媚,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

    我找出一张纸写下当时的感想:“我坐在灯下读信,想象着今夜她在拉普兰。窗外汽车驶过的声音持续不断,有时候还有防盗器警报鸣叫,使我不能够专心。真的,天堂是离我太远了。”

    拉普兰大概是欧洲最靠北的一个“兰”,驯鹿之地的意思,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为挪威、瑞典、俄罗斯所共享。尽管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维京人的老家,但拉普兰的确太偏僻了,似乎连维京人都懒得过去。当地原住民是拉普人,据说他们的祖先应该是来自俄罗斯大陆深处,最后赶着驯鹿来到这里。

    想着我曾经深爱的女孩子旅行到这么遥远的地方,内心怎能没有伤感,世界是如此之大,而造化弄人命运无常。

    当我把世界地图在书桌上铺开的时候,女孩子们却听从内心的召唤,不知不觉就流浪到世界的边缘。而那些最理性的男人比如康德,甚至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家乡。有好几个跟我关系很不错的女孩子先后嫁给了北欧人。其中一位的老公是个哲学硕士,我们曾经坐在北京的咖啡馆里争论哲学问题。英文不够用的,我就在纸上画,最后变成了画地图的比赛。在这方面,他是我惟一遇到堪称对手的家伙。不过这并不值得奇怪,作为北欧海盗的后代,方位感好一点应该也是遗传。

    “……当地斯拉夫人捎信给他们说,我们还缺一个国王,你们愿意来吗?”

    我一直认为维京人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水手。当南方的邻居们还在小心翼翼沿着海岸航行的时候,他们已经无所畏惧地驶向陌生的大洋。据考古证实,维京人比哥伦布早到达美洲整整500年。当然,他们在河流上的表现也不错,瑞典维京人曾经一直抢劫到伏尔加河下游,那里离开他们的家乡已是数千公里之遥。遇见瀑布或者无法航行的地段,他们就把船扛上肩头,喊着号子前进。这帮北欧来的海盗是如此威风不可一世,以至于当地斯拉夫人捎信给他们说,我们还缺一个国王,你们愿意来吗?

    维京人的船由上好的松木建造,两头高高翘起,无所谓船头船尾,吃水很浅,而一旦鼓足风帆,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快速也最可怕的交通工具。

    他们在西欧的表现同样惊人。作为维京人的一支,诺曼底人于1066年成功地渡海攻入英国,从而打破了这个岛国不可征服的神话。甚至,在日后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的战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维京战士的身影。  尽管战绩辉煌,但这帮北欧海盗终于还是不脱农民习气,他们一直梦想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种一块自己的地,过一种不被别人打扰的生活。毕竟,总是从别人碗里抢饭吃,费心又费力。

    “即使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维京人依然坚持了500年。”

    于是他们找到了冰岛。冰岛这个名字有很大的欺骗性,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恩惠,该岛的气候甚至一度还好于维京人的挪威老家。之所以叫冰岛,可能包含了很大的吓唬人的成分。最早来到冰岛的是一些爱尔兰修道士。爱尔兰这个国家很苦,由于一直属于基督教世界的另类,爱尔兰人似乎总在马不停蹄地逃难,一部分逃难者发现了冰岛。但是在公元815年夏天的某个午后,如果修道士们看见两只乌鸦飞临该岛,那么他们应该意识到,上帝再次抛弃了这些苦命的人。维京船长加罗兰追随着他放飞的两只乌鸦,把一条令当时所有人闻风丧胆的两头高高翘起的海盗船,靠上了冰岛的海岸。

    随后的一两百年时间,岛上经历了典型的人口爆炸,很快超过了它所能供养的极限。可以想象,维京人的世外桃源这时候已经充满了争吵和打斗,以至于连大头领红发·埃里克都因为杀人而被判处必须离开该岛。维京人有着朴素的民主观念,乡规民约一直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大概这也妨碍了他们联合成一个更为强有力的统一国家。

    这时已经是公元982年,埃里克从冰岛扬帆向西驶去。他听说,几年前有一个维京水手在那个方向发现了新的陆地。

  如果您手上恰好有一张北冰洋地图的话,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在地图中央,无非是一块巨大的冰砣,而在冰砣西边融化成海水的地方,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开始,陆续经过冰岛、格陵兰,最后从加拿大的拉布拉多海岸登上美洲大陆。这条北大西洋航线,由于时时受到风暴和冰山的威胁,可以想象,在甚至连指南针还没有发明的年代,维京人航行其间,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毅力。但他们的确做到了。

    埃里克证实了那位水手的发现,然后返回冰岛,向民众吹嘘说找到了一块绿色的大陆。格陵兰,意思就是绿色的陆地。作为世界第一大岛,尽管格陵兰绝大部分土地被冰雪永久覆盖,但埃里克的吹牛还是可以理解的,谁愿意自己像孤魂野鬼一样流浪到世界的边缘之外呢?他必须找个理由鼓动更多的人跟他走。事实上,他一下就带走了500人和25条船。但是当幸存者挣扎着爬上格陵兰海岸时,他们失望了,这里找不到铁矿,更谈不上有什么森林。移民们只能忙着打猎,用皮毛和海象牙和南方的同胞交换造船所必需的木材和铁钉。然而令人赞叹的是,即使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维京人依然坚持了500年,直到全球气候变化,格陵兰变得更加不适合人类居住,他们才最终撤回大陆。在汤因比的文明和挑战学说中,他把格陵兰列为自然环境对人挑战最严重的地方,根据他的“适度”的理论,在格陵兰这样的地方,由于人们必须打起全部精神来抵抗自然环境,再也拿不出半点精力发展文化事业以及制度建设,因此文明由衰退而消亡乃是势所必然。事实上维京人的表现已经非常出色了。

    冰岛的情况稍好一点,按汤因比的话讲,属于比“适度”略有超过,因此那里最终发展成维京人的文化中心,并创作出堪与荷马史诗比肩的“埃达”体英雄史诗,以及各种优美的“萨迦”诗篇。

    我们再回到格陵兰。对于那里的维京移民来说,寻找森林一直是中心任务,于是仅仅过了10年,也就是公元9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整整500年前,红发·埃里克的儿子埃里克森又扬帆出海继续向西航行了。这回他们终于抵达了北美大陆的海岸,在陆续命名了一系列的“兰”之后,埃里克森在一个名叫文兰的地方停下来,因为从那里的海岸,可以看见陆地上有大片青翠的森林。今天已经很难考证文兰具体在什么地方,一般认为就是加拿大的纽芬兰岛,反正这又是一个“兰”,脱不去维京人的味道。

    埃里克森比他的老爸诚实,因此被格陵兰折磨得快要发疯的维京人开始向文兰移民。但令人感到很奇怪的是,维京人似乎并没有在文兰住很长时间。根据今天发掘的维京人遗址,他们在那里的居住史并没有超过一代人,因为按照维京人25年大修一次房屋的习惯,遗址上看不出有过大修的痕迹。根据只言片语的传说,大概维京移民在当地遇到了不太友好的北美印第安人,而他们本身的人数从来没有超过一百。可以想象,在经历了几十个缺衣少食的漫长严冬之后,他们只好承认失败,并从新大陆边缘永远消失了。

    关于维京人整体从历史上消失,汤因比说,在于这个民族对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不很在意,他们漂泊到哪里,就与当地原住民迅速融为一体,并且很乐于接受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尽管他们在多数时候都是统治者。

    “他们的历史,由于这条优美的弧线,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气质和浪漫气息。”

    如果汤因比说的是对的,维京人实际上就是一个航海的游牧民族,而那些大大小小的“兰”,就是他们的牧场。如果不考虑北大西洋上呼啸的风暴,以及各个“兰”上漫长的严冬,仅仅从地图上,我们完全可以发现,维京人在他们的世界上画出了一条无比优美的弧线:从北欧老家的大半岛,绕过北方冰海的南部边缘,直到北美大陆。一个似乎永远在与严酷自然环境抗争的民族,他们的历史,由于这条优美的弧线,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气质和浪漫气息。我想,这大概是很多研究者对维京人情有独钟的根本原因。今天,在世界杯的足球场上,瑞典或者挪威球迷也喜欢把自己打扮成祖先的样子,是那样骄傲,毫不掩饰那种流淌在自己血液里的激情。

    作为这条弧线的中间点,冰岛在维京人的历史中占有最醒目的位置。在本文的结尾,我很愿意引用10世纪最出色的冰岛诗人埃吉尔的一首“萨迦”,这首题为《失去爱子是不可弥补的损失》的诗的头几句写道:

    “我的舌头被压住了,转动舌头,带出诗的节拍,对我是痛苦不堪的事。”

    由此我突然想到《圣经》的第139“诗篇”:“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在埃吉尔的时代,冰岛还没有改信基督教,因此在他的“萨迦”里,“我的舌头被压住了”这一句,恐怕不会是受“诗篇”里“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的启发,而完全是自己真实感受的写照。我想,这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人,不论他像流放年代的以色列人那样生活在炎热的巴比伦,还是像埃吉尔那样生活在寒冷的冰岛,都有着相通的情感,并且因此可以互相理解。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新周刊网络版115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