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编者按:动物尚且有舐犊之情,何况人乎?中国人历来最珍惜亲情、注重血缘关系。父亲可以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而赴汤蹈火,母亲为了女儿的贞洁宁可耻辱卖身……然而曾几何时,当今做父母的为了自身的私欲强迫儿女行使自己的意志,为了推卸养育责任残忍地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遗弃乃至戮杀。当今的社会于是出现一个仇视父母、流浪街头的特殊群体。曾以《落泪是金》和《中国高考报告》赢得广大读者欢迎的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饱含挚爱与热泪走进了这个群体,写出了这部报告文学新作。这是一部呼唤人间真爱与亲情,探究"另类孩子"教育问题的特别报告。
(作者:何建明)
【上一页】
第六章:天塌半边,我非入火坑不可?
2000年4月17日上午,山东烟台市芝罘区法院的法官们遇到了一件更为荒唐的事:这天法官们正在忙碌着审理一件案子,突然门口溜进一位五六岁的小男孩,他的身边没有大人。开始法官们并没在意,以为哪家的调皮孩子玩耍到了这儿,可几小时过去了,这孩子还一直胆怯地留在法院门口似乎像有什么事,可又不敢说。法官们便过来问孩子:"谁带你到这儿的?"
"是妈妈。"孩子说。
"那现在到哪儿去了?"
孩子摇摇头:"她说让我找法官叔叔……"
法官们已经感到了奇怪,问:"为什么你妈让你找我们?"
"妈妈不要我了……"
法官感到出了问题,这又是一个不幸的弃儿。
"你叫什么名字?"法官看来不管这孩子已经不行了。孩子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叫"李海鑫"。
"那你的爸爸在哪儿?他跟你妈还住在一起吗?"法官问。
"不,他跟我妈前几年离婚了。"
法官根据这位孩子提供的这些情况,迅速查阅了前几年离婚案中的李氏,马上找到了小海鑫父母离婚的存档。那民事书上写着:李海鑫的父亲李忠义和母亲陈晓明,于1995年底协议离婚,当时只有半岁的小海鑫判给父亲李忠义抚养。
"你应该跟父亲一起的,怎么没听到你提起爸爸呀?"法官再问小海鑫。
"他不要我。"小海鑫说此话时把头低下了。
"为什么?"
"不知道……"
明明是判给父亲的孩子,可父亲又偏偏不要,应该在母亲身边的孩子,而母亲今天又把孩子送到了法院--为了揭开这个谜,法官只好带着小海鑫先找到了李忠义。可当法官们费了一番周折找到现在的李忠义家时,已经另成家的李忠义的一个跟小海鑫几乎差不多大的男孩子拒绝法官进门。
"你知道他是谁吗?"法官指着小海鑫问李家的那男孩。
"知道,他是李海鑫。可他不是我爸的亲生儿子。"
那男孩的话令法官十分惊诧。"你怎么知道的?"
"我爸做过亲子鉴定,医生说他不是我爸生的。"那男孩子说着用鄙视的目光瞅了一眼小海鑫。
法官们听这位孩子一说,都觉得李家的事还真是蹊跷。他李忠义怎么做的亲子鉴定?怎么就凭亲子鉴定便擅自把孩子像踢皮球似的给踢出了家门,而现在小海鑫的母亲又怎么就把孩子送到了法院来?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法官们觉得非插手不可。
他们忍着性子等这事的主角李忠义,一等就是天黑。
李忠义终于出现了。当法官们问起此事时,他李忠义好像早已料到似的,拉开嗓门便大叫委屈:"我辛辛苦苦拉大他五年,可俺家人都说这孩子不像我。开始我也不信,后来听说现在能做亲子鉴定,我就花钱托人给做了一个亲子鉴定,结果还真发现这小崽子不是我生的,你们说说我这冤不冤?白辛苦养他五年不说,我还戴了五六年的绿帽子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你们法官也可以评评理,世上哪有啥都吃亏的?所以我就把不是我的孩子还给了他妈……"
法官们还真是第一次碰上这等事,便问李忠义:"你仅凭一份鉴定就断定这孩子就不是你生的?"
李忠义一听就跳了起来,一把揪过小海鑫,对法官们说:"你们看呀,看看他哪一点跟我一样?哪一点?"
法官们不得不把李忠义的模样和小海鑫细细对照,但确实无法看出他们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
"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既使孩子现在看不出有像你的地方,你也无法保证他就不是你生的嘛!" 听法官这么一说,李忠义便更来劲了:"是啊,可你们谁也不能保证这孩子就一定是我生的呀!再说了,我有医生做的亲子鉴定书。"
"你把鉴定书拿出来给我们看。"
"不能给你们看。"李忠义态度顿时十分强硬。"我是通过私人关系做的,我不能出卖他们。这事我没有错,是他妈不要脸才造成现在这个样的。你们应该找他妈去了断此事。"他指着小海鑫说。
法官们觉得这事还真有些绕弯,于是当晚就带着小海鑫找到了在农村居住的陈晓明。
陈晓明一见儿子回来,表情也十分苦涩。她告诉法官,自己也已经成家,又有了个男孩子,家庭经济情况不允许。
"那当时李忠义把孩子送到你身边时为什么你没有拒绝?"法官问。
"他向我泼脏水,我管不住他。可看到孩子受罪,我心疼,所以就收留了小海鑫。后来我这个家的情况越来越负担重,我没法子了,才把孩子送到你们法院……"
"那你坦白地说,李忠义说小海鑫不是他生的孩子,你能保证些什么呢?"法官直截了当问陈晓明。
"那都是他胡说的。不是他生的是谁生的呀?他李忠义现在这么做,都是因为他现在的婆娘挑起的……"陈晓明的观点也很鲜明。
如此各执一词,小海鑫仍然哪个家都回不了。法官们做出了一个决定:令李忠义和陈晓明再到法院一趟,确定重新做一次亲子鉴定,由法院指定鉴定地点,鉴定专家,然后根据鉴定结果再断定小海鑫归谁抚养。
"你同意这样做吗?"法官问李忠义。
"同意。"李忠义想了想,表示同意。
"陈晓明你呢?"
"我没意见。孩子本来就是我们的,可我就是没这能力抚养他……"陈晓明说着,不停地擦着眼泪。
"好,就这么着!"
可当法官以为这样调解就能了结问题时,法庭上所有的人猛然发现小海鑫不知什么时候独自溜出了法院,一时不知去向……
小海鑫没有走得太远,但像海鑫这样因为父母之间突如其来猝发的矛盾和问题被无辜抛弃,失去亲人恩爱和起码的生存条件者,在今天绝不是仅仅他小海鑫一个苦命孩子。
在今天我们的这个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家庭与婚姻的发生和发展的状态,也在不断出现新的情况。离婚率一年比一年高出,大人们在坚决地选择与追求自己的幸福或者舍命摆脱心灵的痛苦时,则极少顾及孩子们在面对失去父母与完整的家庭时的那种感受,那种忧伤,那种无望、无奈和无边的苦海滋味……
让我们来听听孩子们面对离婚了的父母和破碎了的家庭,是怎么一种心境--
夏琪,北京女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家,夏琪心目中的父亲因此是这样的:
我没有见过我爸。确切地说,我有记忆以来,他就不曾以父亲的身份出现过。虽然我一直知道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爸爸妈妈,但很小的时候,我便懂得不要提起自己的爸爸。长大后,才从大人谈话中慢慢明白,我也是有爸爸的,但他离开了我和我妈。在我8岁右手骨折时,我没有见到他;在我14岁打着点滴考中考,考试后马上动手术,手术大出血时,我没有见到他;在我17岁高三时因肺炎住院一个月时,我没有见他;在我15岁拿到钢琴六级证书,甚至在我拿到大学通知书时,我也没有见到他--我的父亲听说就住在距我家18公里的城市,但我始终一直没有见到他。爸爸对我而言,只是个遥不可及的名词。在填写表格时,我总会残忍又坦然地写上"父亡"……
房煜,北京男孩,也是位大学生了。他的父亲离婚后虽然都对他不错,但作为儿子的他依然有颗"流浪的心":
许多人都说我是所有离婚父母中幸运的一个孩子,因为我的父母都还很爱我。特别是我母亲,一个人支撑我读完高中三年。当我到大学报到的那天,父亲和母亲都去学校送我,3人在时隔12年后才第一次一起吃了一顿饭。我父亲早在我10岁时就再婚了,母亲结婚后又因我而离婚。从6岁至22岁我一共有过六个去处,住的时间长则几年,短则几个月。有的同学通讯录上同时有我的3个电话,同学们因此笑我是属兔的。
离婚极大地影响了我父母后来各自的生活。他们明显地比同龄人苍老许多。我也小小年纪就变得心事重重。那种无从依靠无可寄托的感觉最终导致内心世界的压抑与封闭,并在之后渐渐显露。别人以为我应该"知足",毕竟父母还在照顾我,没有不管我。作为男孩,我也常蔑视自己的脆弱。曾经相信"书是最好的朋友",于是我从小就爱看书。在大学我的专业是法律,我相信法律让人理智,理智可以战胜感情……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书读过之后,电视里精彩的球赛之后,电话里老友的声音逝去之后,我孤独依旧。后来我养成了一个人晚上瞎逛的习惯,我特别喜欢看长安街上两排长长的街灯,一边走一边数,数一串开怀的日子,再数一串阴郁的日子……
多少年来我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使我的心一直处在一种流浪的状态下,渐渐觉得住哪都无所谓了。我失去了家。然而我知道家是人的一方乐土,父母是大树,我们是树上的鸟儿。人的肉体感到累时需要有个地方休息,精神疲倦了同样需要有栖息之所。在这一点上,家无可替代。而身处一个残缺的家中,我的心则永远没有一种安全感与归宿感……
汩山,江西学生。因父亲离婚后,心头满怀对家庭和社会的仇恨,17岁那年曾三次想自杀,并连自己的母亲都想一起砍死--
我10岁那年父母离婚。从那以后我再未和他们在同一张桌上吃过饭,每一次看见别人一家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而生活的漂泊、寄人篱下的酸楚让我仇视周围的一切。
怎样叙述儿时的孤苦呢?敌视他人,报复社会,少年时偷盗,青年时打架斗殴,砍别人,也被别人砍。还记得少年时的那段流浪日子,白天在外乞食,晚上就躲在停车场里的公共汽车上过夜。有一次深夜的暴雨顺着车壁流在椅子上、一直浸透我的冬衣将我惊醒。我坐在那儿把所有的衣服裹在身上,可依然无法抵御寒冷而瑟瑟发抖。那晚我一直哭到天明,可天明后的依然无家可归……那种"天地之大竟无我立足之地"的孤苦使我3次自杀。一次是在大年三十听到满街的鞭炮而我自己身无分文地躲在破屋里,我吃下积蓄下来的安定片,昏睡3天3夜;之后两次割脉皆因只割到静脉,真不知是运气还是悲哀。当看到鲜血像喷泉一样涌出时,我没有痛感也不害怕,只有一种解脱感。
那年我17岁。
之后母亲接我回家,可在一次切菜时,当她弯下腰捡东西时,那一瞬间我突然想拿刀砍下去,她的头就在我刀砍下……"她"就是我的亲生母亲,将我带到这个人世的那个人。那时我对她和她对我的所作所为恨透了,思想里那种仇恨、报复在那一刻要用行动来实现。因为我恨透了包括母亲在内的整个世界,甚至包括自己……
上面三位父母离婚的子女吐露的心声,不难让我们联想到他们的父母对其孩子而言是些有罪之人,他们不管是什么原因离的婚,天真的孩子们总是最不幸的。因为一旦父母离婚之后,孩子们不仅物质生活和环境会发生巨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心灵受到极大创伤,使得他们顿然间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亲人都产生了仇视与漠然,这种可怕的后遗症将对他们一生的信念与追求都是毁灭性的。但生活中常常是那些一心想摆脱婚姻纠缠的成人们在他们决意向婚姻决裂时,极少把孩子的真实愿望考虑在离婚因素之列,这必然导致有一天亲生的儿女会向自己举起屠刀……如此一件血淋淋的恶果,难道不值得引起那些正在向妻子和丈夫开列"离婚通谍书"的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与后果?
第七章:同一片蓝天下,
为何独我不见阳光?
1999年10月的一天,金秋的阳光洒落在开放的现代化新都市南国深圳上空,每一位富裕的深圳人的脸上都可以看到灿烂的笑容。然而在同一天的同一个城市的光明农场一个姓龙的家里,却笼罩着少有的阴云……这一天,五口之家的龙家的当家人死了,他的小儿子也死了。据医院验尸结果,他们都是死于中毒。
深圳公安局刑警支队迅速对龙家父子俩突然中毒致死进行了侦察。结果龙家的16岁女儿龙梅飞被列入第一嫌疑人。
"龙梅飞,你知道你的父亲和弟弟是被谁毒死的吗?"公安人员单刀直入地讯问道。
龙梅飞,一位花季少女,然而这位花季少女从里到外都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位生活在深圳特区的女孩子,她那瘦削的身材和黑黄的肌肤,像是刚从西北僻壤的穷苦山弯弯里走出的寒家妞儿。看得出,龙梅飞是位从未见过世面的少女,当警察讯问时,她的表情和胆怯的神态,足可以证明她不可能有任何能力想隐瞒什么。但她的直率回答仍然令在场的公安人员们吃惊不小:"是我下的毒药……"
"你为什么要毒死自己的亲生父亲和弟弟?"
"我主要想毒死父亲,弟弟他总是抢着吃东西,所以他也死了……"
"你就这么恨你父亲?"
"嗯。"龙梅飞咬了咬嘴唇,说:"我不把他毒死,我就会被他打死。我怕,便让他先死了……"
"父亲打自己的孩子也不能算什么事,你干嘛下这么毒的手?"
龙梅飞这回抬起头看看审她的公安人员,脸上露出几分敌意:"他打我太狠了,几乎天天打,用大粗竹鞭……"小姑娘说完掀开一角衣衫,露出几道紫红色的深深的伤痕。
"这孩子是可怜,她父亲老打她,一打就听她嗷嗷叫,听得很揪心……"邻居们对公安人员讲。
"她爸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在外面从未跟人红一次脸,可在家他的脾气大着呢,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打孩子。"刚刚失去丈夫和儿子的龙梅飞的母亲毫无表情地回答办案人员的话时特别加了一句:"小梅这孩子脾气也犟,挨打时从来不知道逃跑,所以她爸越打手越重……"
龙家的人命案子办得并不复杂,但令公安人员吃惊的是作为未成年的龙梅飞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存的复仇之心实在发人深省。
这便是典型的家庭暴力所致。
几乎与龙梅飞毒死其父其弟差不多的时候,远在北方的沈阳市也发生了一起令全市百姓震惊的家庭暴力事件:怒江小学老师突然发现二年级女学生王婧浑身是伤,经医院检查,竟在这小女孩身上发现了600多个用缝衣服的针扎的针眼!
当日,学校向当地派出所报案,派出所立即调查后初步得出结论是一起严重的家庭暴力虐待儿童案件。虐待王婧的正是她的生父和后母。王婧的父亲王德志被派出所传唤后竟然若无其事地说:"孩子是我的,她不听话我打几下有什么了不起的?"
后母满淑艳更是理直气壮地反问执法人员:"你们知道不,这孩子我和她父亲有权教育好她呢!以后成不了才我们不可能养她一辈子呢!孩子不懂事,不听话,不靠打行吗?你们谁敢站出来说你就没有打过自己的孩子?"
"一派胡言!有你这样在小小孩子的细皮嫩肉上扎这么多的针眼吗?这也叫教育?告诉你们:根据法医鉴定,你们已经触犯刑律,现在立即逮捕你们!"公安人员亮出手铐,"哐当"几下给王婧的生父和后母戴上了……
小王婧的命运在多方支持和声援下,后来从家庭暴力的阴云下逃脱了出来,她的父母最后被分别判了徒刑,受到了应有的法律惩治。小王婧也被山西南洋国际学校的好心人接去上学,重新获得了家庭般的阳光与温暖。
可是在我们现实的社会里,在我们三亿多家庭中还有多少个小王婧没能被解救出来?他们仍在没有阳光与温暖的阴云下受着如牢笼般的暴力虐待。据有关调查部门调查,目前少儿学生中受到家庭暴力虐待和侵袭者至少在千分之五左右。也就是说,全国至少有150多万名孩子是生活在同小王婧同样命运的生活之中,而且比小王婧命运更凄惨的为数也并不少。
我的一位战友在上海某少管所工作,他说他那儿有好几十位孩子劳教结束后就是不愿回自己的家,孩子们宁可再在少管所里呆上十年八年,也不想回到他们的父亲身边。这种现象令劳教部门十分头痛。
这个少管所里有个女孩子叫肖玲,今年17岁,是前年在一次"扫黄"中被送进来的。这女孩多才多艺,很有天赋,可惜她的家庭不仅没有让她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却在未成年时便进了不该进的地方。
肖玲的父母亲都是上海某国有企业的职工,在肖玲上小学之前的那些岁月里,这个三口之家还算平和,虽然爱喝些酒的父亲有时也会出手打女儿,但这样的事一年中不出两三回,是多数家庭中常有的事。问题是从肖玲上初中那年开始,因为赶上肖玲没有考上重点中学,望女成凤的肖玲父母用多年积存的几万元钱给孩子找了个好学校。虽说学校找到了,可日后这个费那个钱的也总让肖玲父母十分手紧。加上后来企业效益不好,肖玲的父亲就辞职当起了职业股民--他想靠股市上一赌,赢回个肖家的风风光光。然而事不如愿,肖玲的父亲不仅手气不好,常常还把本钱亏了个精光。
尤其是赔了本的肖玲父亲,在一次次失利之后,脾气越变越坏,酒也越喝越多,每次只要在股市上一失利,准是醉醺醺地回家。这时不管是谁,你只要多说一句话,他就会跟你急。肖玲家的锅碗瓢盆不知换了多少套,但每一次新添的家什用不了多少时间准又被她父亲"乒乒乓乓"砸得彻底粉碎。
又一回赔了。肖玲的母亲说什么再也不让自己的男人到股市上去了。"我们是天生的穷人家,干啥非得做梦想发大财?就是从亲朋好友那儿借的钱也是要还的呀!作啥孽非得把自己的血汗倒进黄浦江嘛?"
"你娘们懂个屁!"喝了几两"洋河"的男人借着酒疯,揪住自己女人的头发,打得女人眼青鼻肿。"你要再敢拦我,看我不把这家给踩平了!"女人哭了一夜。男人第二天又直奔股市交易所。
"爸,学校让交300块补课费我跟你说好几回了,再不交老师不让我上课了!"肖玲胆战心惊地走到闷头坐在那儿喝酒的父亲面前。
"没钱。"父亲嗡声嗡气地。
"没钱你还喝啥酒?"
"瘟×!我喝不喝酒还要你管我呀?"父亲瞪着血红的眼睛,举起巴掌就重重地落在了女儿肖玲脸上。
"你不给钱还打我呀?"肖玲委屈地哭着责问。 "我就打你个死瘟×!看你还敢管你老子不敢?"
"啪啪!"发疯了父亲又扬起巴掌,左右开弓地打在了肖玲脸上。那是肖玲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后第一次受到父亲的一顿毒打。这样的家无论如何不能再呆了!她不顾一切地冲出家门,冲向大街……最后伏在苏州河畔的石栏上,不由发出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悲恸啼哭--她不敢嚎哭,因为周围都是过路的人群。然而她又无法抑制如涛的泪潮……
这一夜,肖玲第一次没有在家住。无助的肖玲也发现在出走那个牢笼般的家庭以后,外面的世界并不是坏得不能生存--至少在她看来用不着再整天看到父亲那酒鬼、赌徒、恶棍集于一身的可憎面孔。
肖玲不再读书,也不再回家,开始了无家可归的流浪生涯。任何一个流浪者最终都无可奈何地被罪恶所俘虏,并且成为新的罪恶源……这位可怜的女孩子后来因卖淫而被送进少管所进行两年的劳动教养。现在她快期满,可她已经向少管所的叔叔阿姨们表示:"宁可再呆两年,也不愿回家。"
像肖玲这样的孩子不是少数。这样的孩子由于他们在家庭饱受暴力的虐待,常常在心理上存在严重畸形。
一位与肖玲同岁的"牢友",已经在少管所"三进宫"。这个女孩子表面上看很文静,谁也不会相信她竟是个名扬上海滩的惯偷。据我的战友介绍,这孩子第一次被送进来时仅13岁,可当时她就已经有了5年的"偷史"。
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不复杂。有一次她为了能够像同学们一样能在放学回家路上买点零食吃,便悄悄拿了家里的钱,后来母亲发现了,打了她,并罚她当着弟弟面前跪下。这一次她心灵受到很大创伤。但由于同学们经常嘲笑她穷,所以她忍不住还在家里"拿"钱。可每一次"行动"总被母亲发现,而每一次的惩罚总比前一次严重,后来母亲和父亲联手把她吊在门框上,达两个多小时。
有一天父母又发现少了20块钱,于是不由分说将她再次吊在门框上,又是一顿拷打。偏偏这回钱不是她拿的,是她弟弟干的好事。"弟弟拿了更要打你!还不是因为你带坏他的?"母亲气急败坏地对她说。
这回女孩子刻骨铭心地记着,她心头渐渐形成了一种"我就偷,反正不偷也会怪到我的头上"的心理。后来这女孩不仅在家偷,更严重地是在同学之间偷,发展到在商店里偷,直到在超市连续作案20多次被逮住为止。
第一次从少管所出来,她曾发誓洗手不干了,可一回到家,父母动不动就对她拳打脚踢,并且总是用"三只手"这样的语言侮辱她,使女孩的自尊彻底毁灭,最后终于成了一名饱受摧残的惯偷--公安人员最后一次送她进少管所,在检查她身体时,发现她身上有二三十处伤痕。
"都是一次次偷东西时被发现后给人打的……"她自己说。
"你就不觉得疼?"
她鼻孔里哼了一声,说:"疼?啥叫疼?我被父母逼出家门后就没有感觉过疼是什么滋味。"
其实,谁都知道,这个孩子的疼是烙在心灵深处的那种疼,那种远比肉体摧残百倍的失去亲情的疼!
如今不管是当爹的还是当妈的,在对待那些自认为"不听话"的孩子时,往往动不动就施于拳脚和棍棒。我到过北京和江苏的两所中小学作过调查,在被调查的50个孩子中,每个学年中受到父母用拳脚和棍棒小打的占40%;受到"痛打"过的有14%。孩子们记忆中受到暴打的(打伤甚至打得卧床不起或者上医院看过的)有11人次。其中有一个北京的初中生和两名江苏的高中生,曾因被父母暴打后出走过。他们中的一位孩子在叙述往事时如此咬牙切齿地说:"……我现在太小,没有本事独自生存。但一旦我长大成人后,我决不跟父母住在一起。有一天他们年岁大了,干不动了,或者病得起不了床了,想吃一口好的,等着吧,那时我要让他们说清楚为什么在我小时候像对待畜牲一般的对待我。如果他们回答得能让我满意,我就扔给他们一碗饭吃,如果不能回答,那我就让他们活不如死。这不是我不孝,是因为他们让我从小得不到爱抚,心变得冷酷与残忍了。"一个少年的心底如此怀恨着自己的父母,可见他心灵的创伤有多深!
第八章:拯救父母,拯救亲情!
是的,在我下笔写此作时,就非常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在我一开始思考如何鼓动社会各界关心这些数以千万计苦孩子命运的同时,更多地忧思着为什么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中,会产生如此严重的这一新问题?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坦率而言,我感到有种说不清的痛楚。固然那些苦命的孩子们的命运叫我常常夜不能眠,但我对带给这些孩子苦难命运的家长们的行为更忧虑,更痛苦。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我在采访和调查中得出结论:十有八九的这些苦孩子的父母,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当下处境并不关心,或者因为根本不甚了解而无法谈得上倾注一份心思了。缘在何处?我苦苦寻思,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父母断缺了一样作为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这便是系结我们人类赖于生息与繁衍了几万年的血缘和亲情。
现在到了该补课--给那些苦孩子的父母以及整个社会的人们补课的时候!
谁能回答出什么叫亲情?
你?还是他?
唉,我感到遗憾的是在我向二十多位弃遗孩子的家长们提出这个问题时,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回答得上来的。在被问的对象中,最后只有一位在监狱里服刑的女人说:亲情嘛--就像小狗生出来后母狗一直守着它跟前给它弄些吃的,舔舔小狗崽身上的脏东西什么的。
在中国,有史以来人们在相处间,最讲究的就是两个字,即为"情义"也。后来有刑法出现后,把情义两字稍作改动,变成了情与理。无论是情义还是情理,讲究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中起码和必须具有的感情与常理,然而所有这些感情中还有一种感情是与生俱来的和超越于其他一切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感情,这就是父母与儿女、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亲情。
父亲可以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而赴汤蹈火,母亲为了女儿的贞洁宁可辱耻卖身。同样,儿子为了保护母亲而勇敢献身,女儿为了拯救垂危的父亲而不惜青春年华。而这种在必要时将生留给他人,把死给自己的人间最崇高伟大的行为,在兄弟姐妹之间也比比皆是,这就是我们所论的血缘亲情。
人类如此简单而本能的感情范畴,为什么在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里,竟然要把亲情问题独立地提出并用拯救的字眼来呼唤?特别是当读者随我的笔看完上面的这些章节后,面对一桩桩近似惨无人道的非亲非义事件,谁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是的,人类在万象更新、一日千里地变迁中,我们正在扬弃许多旧的和落后的东西,但无论社会发展和进步到什么程度,惟有一样东西是万不能扬弃和丧失的,那就是血肉亲情,其道理同样非常简单,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体属性。所谓本体属性,就是说假如没有了这样的一样东西,人就不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人"了。
从这个意义讲,今天我们仍然靠母体生育而传宗接代的人类社会,更需要维系血缘亲情。一个不讲血缘亲情的民族,无疑是个失去基本道德准则和无序的民族。一个不讲亲情的人,无疑也只能算作是个没有骨肉的躯壳人。
前年,我在美国访问时,曾经询问过那些物质生活非常富裕的美国人:"你们最欣赏中国人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最羡慕你们中国人和睦的家庭和父子母女及家庭人员之间的亲情。"时过数年,美国给我留下的印象越来越模糊,但惟有这句话却深深地烙在我心中。当时听美国人满脸流露着那些敬佩之意在称赞我们中国人的这一美德时,我感到的是一种神圣和幸福的自豪。
中国人从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名言。"家"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何等重要的天平!是中华民族的基石,是一个成长和栖息的摇篮,它既是人生命的起点,又是生命的终点。既是征程出发的港口,也是远航归来的陆地。如果说家是产生灵魂与精神的温床,那它应该是世界上最柔软和舒坦的温床;如果说家是一条爱河,那它应该是世界上最源远流长和最清纯炽热的爱河;如果说家是人生信念的一座大厦,那它应该是世界上最坚固最壮丽的大厦。
家是诞生人类亲情的发源地,血肉亲情来源于家的温床之中。
一个人诞生于家庭,成长于家庭。后来又寻偶组成了新的家庭,开始新一代的繁衍,如此一代传一代,便联结起了人类的历史,组成了庞大的社会与世界。每一个人都懂得在自己的家里获得母亲的乳汁和父亲的保护,也都懂得从哥哥和姐姐那里接受爱抚与给予。
有一天当他或她再长大成人后又把自己的那份天然的乳汁与慈爱给予子女。这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和本体。然而问题偏偏出在这个环节--有人成长在父母怀抱的时候认为一切从父母那儿获得的都是应该的,当他或她成为一家之长时,却忘却了作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把追求自我利益或者避免困苦磨难放在一切之上,有的则滥用和误用家长的权威,以残缺的和非正确的方法强迫子女按其意志行事,使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另类孩子"的非正常生存状态。
人们不难看出,在我上述众多篇幅中罗列的那么多种种"另类孩子"的现象背后,无非是因为两种家长的恶果所致,一类是他们已经从本质上失去了做父母的资格,一类是他们尚不具备做一个好家长的父母。前者的家长们所表现的种种行为需要整个社会用法律和道德去拯救,后者的父母则需要用传授方法和反省校正去拯救。
当今的人们常这样叹息:这年头,只有自己得利才是真的,啥亲兄亲妹亲儿亲女,情早不如利了呀!今天的世界是个多元的世界,在这多元世界里,人们的价值观在发生巨大变迁。但是无论如何变迁与更迭,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是无法用价值观尺度衡量的,它的特殊性决定着人类继续生存的基本质量。因此,我从无数现在已经出现的严重的"另类孩子"问题的现象中认为,在我们"向前看"和"向钱看"的进程中,务必需要重视"拯救亲情"这一命题。我们完全也可以把"拯救亲情"归结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以德治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道理十分简单,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的细胞而组成,有小家才有大家,才有国家。亲情和血缘联结了人类最小的社会单位,又联结着整个人类世界。没有和谐美满的亲情关系,人类将是一个庞大可怕的"好斗动物园",倘若真是这样,人类将是所有动物界最快灭绝的一个种类。
我们谁也不期望这样的世界出现!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当我们稍稍留意关顾一下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时,就会发现太多太多的世态炎凉。仅举几个数据:
2000年,仅天津一个市就有500位老人要求与儿女脱离关系,理由是赡养倒置、子女成家后反向老人索取,有的长期受到儿女的虐待;
今年1-4月,仅南方某省受理兄弟姐妹间因财产纠纷而引发的刑事案件205起,其中致死人命的23起、致残致伤58起;
2001年春节期间在上海、南京和北京等城市,因兄妹姐弟结婚而埋怨父母给的钱物不均引发的纠纷达380多起,为当地民事纠纷案主要内容……
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一个事实:人们在追求生活的时尚和幸福时,渐渐把应该珍惜的亲情弃之脑后,换来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唯利主义。其产生的恶果为旁人所惊愕和不可思议。
值得欣慰的是,当这个忙碌的世界里人们无暇顾及成千上万的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另类孩子",以及由此引发越来越严重而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远离亲情、淡漠亲情、遗忘亲情成为一种严酷现实时,在我们的同一社会里,还有那么多善良和无私的人们在高扬亲情、传播爱心,并不断地发挥着滴水见太阳的作用,正代表着我们民族道德水准一个新的趋向--
在这里,我当然要特别重提一下在第一章中已经写到的山西大同"育孤学校"的创办者张洪图先生。
这位科技干部出身的"煤老板",利用他的发明创新技术办了一个新型煤厂,赚了不少钱,以其资产完全可以成为能使下几代人都不愁吃不愁穿的富翁。可他没有这么做,他首先想到的是要为那些失去爹妈和家庭的苦孩子建个学校、有个温暖幸福的家。八年了,张洪图执着地这样做,他把办厂赚得的4000多万全部投到了建"育孤学校"上,先后从全国各地收养了近千名孤儿,2000年夏天我在他那儿采访时,正好是他办的"孤儿学校"出第一位大学生的日子。我着实有幸与他一起享受了一番收获的喜悦。
张洪图办孤儿学校的事在山西已成为民间一大美谈,因为现在不仅他自己倾囊出资几千万元为社会做了件大好事,而且也吸引了170多名好心人主动放弃优越的城市和原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来到孤儿学校帮助他一起办校、当孩子们的爸妈。我印象中最深的是在这170多位主动来到张洪图身边的立志献身当孤儿"爹妈"的众人中,年轻的大学生占多数。他们有的已经在那儿结婚成家,有的甚至把远方的父母也接来一起在那儿安家落户。大同其实并不富裕,张洪图的"育孤学校"甚至经常还因一些社会因素而受到来自各方的种种压力,可这些立志与张洪图一起"坚持到底"的孤儿"爹妈"、学校老师,却义无反顾地留在那块土地上,留在孩子们中间。非常漂亮和充满魅力的张威小姐则是其中一个。这位在中央党校读完大学的女孩子,本来在北京是有工作的,她是在自己的伯伯张洪图的精神感召下主动请求留在伯伯身边协助办校的一位年轻教师。
我看这位漂亮的女孩整天在煤场边的学校出没,辛劳地负责着1000多孩子的学习和整个学校的校务工作,便问她为什么甘心放弃北京的优越工作和生活环境,挑起现在这份又苦又累、又默默无闻的活儿时,张威动情地对我说:"我来伯伯这儿已经三年了,天天与孩子们在一起,感情深了,我就无法再与他们分开。并不是我不知道留在北京的好处,可现在真的让我留在北京,哪怕是一天,我的心也不会安定的,我会每时每刻地挂念他们。我和孩子们已经融为一家人了,心贴着心,这是无法用价值来换取的人间亲情……"
张威说得真好。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亲情更伟大、更崇高、更无私、更让人牵肠挂肚?
没有。我曾经问过十个以上有孩子的父母,我说当需要在你和你的孩子之间作一次生命的选择时,你会怎么办?
他们几乎都是毫不犹豫地说:哪还用问?我会眼睛都不多眨一下地让生留给我的孩子,让死留给我自己。
我知道这样的问题对多数成人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我们都珍惜真情,视亲情高于生命,高于一切。
然而,我同样知道,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已经进入极度追求自我与个人化生活、生存方式的物欲世界里,什么亲情爱情,那都不重要,惟有自我才真正重要和优先。于是便有了我本文所关注的日趋严重并已经形成的当今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即那些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就被遗弃,这个问题如今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不良"时代病",且在直接影响着我们民族和国家下一代人的质量。
让我们共同认真地记住以下几个数字:
中国现在每年约有100多万个弃婴儿在产房门前啼哭着,或者在啼哭中死亡;
中国现在有约500万个孤儿背井离乡,流浪街头,在苦难的煎熬中生活着,或者在煎熬中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并开始仇视着这个社会与身边的人群;
中国现在的3亿学生中约有700多万个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父母与亲人应有的亲情与关爱,并在这失去亲情与关爱中愤愤离家出走或向父母与亲人举起血淋淋的刀棒……
这正是我本部作品渴望达到的一个目的,希望社会能注意到这个严峻的现实已摆在了我们面前:呼唤亲情,珍爱亲情,已经成为我们在走向文明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社会课题。因为中国有近1000多万青少年正处在缺少或者完全没有亲情的关爱之中,他们有的或者走上了苦难的凄惨之途,或者因生活所逼加入了抢劫杀人之列,有的则在无力支撑中走向死亡……这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所有生活在正常的学习和美好生活中的人们以及广大社会学家给予足够的重视吗?
亲情如同构成人的躯体的基本基因一样,假如人类失去了起码的亲情,那么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将最终遭到毁灭。
今天的人们最喜欢用一个"爱"字,但人类原始的和起码的爱是从父与子、母与女、父母与子女、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血缘与血统开始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愿郑重呼吁那些喜欢对异性喜欢对公众大谈其爱的人们,回过头先对自己身边和对自己的亲人们--特别是对有血缘的亲人们真情地喊一声"爱",因为他们真的太需要你的爱了,我想谁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你要想让另一个人爱你,那你自己起码应对自己亲人爱,不然你从别人身上获得的爱最终也会失去,因为你不是真正懂得什么叫爱。作为独立的人,我们可以丧失婚姻,可以丢掉家庭,可以抛弃财富,可以没有名誉,可以没有一切的一切,但却不能没有亲情。没有亲情,人类就将停止繁衍,就将迅速彻底地毁灭……
为这,我呼吁--
让爱,先从我们亲人之间构筑起吧!
让爱,先从我们亲人中间陶冶和光大吧!(全文完)(转自《北京文学》2001年第8期)(责任编辑章德宁 杨晓升)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