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经济分层比身份分层更合理

http://www.sina.com.cn 2001-11-22 14:55   新周刊

  李强:北京人,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著有《西方社会史》、《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概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等。

  《新周刊》:中国的社会分层有什么特点?

  李强:中国的社会分层在国际上是有其特殊性的。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社会,官职是衡量社会群体、社会地位的最根本标准,其它标准则不明显或不重要,导致的结果是社会分层成了身份分层。虽然也接受了马克思的经济分层主张,但政治标准是主要的,也就是所谓的干部、工人、知识分子,在国际上这是没有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产权制的发展,才开始经济分层,阶层以财产的高低作标准。

  《新周刊》:用财产作标准,分出上、中、下,同身份的标准,干部、农民一样,表现的不都是社会不平等吗?

  李强:上、中、下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当社会不平等已经形成了结构或制度化以后,才会出现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几乎等于“社会差别”。在生产资料无法平均分配的现实下,分层的存在是合理的,经济分层显然要比身份分层合理,身份分层有既定的概念,以经济标准分层,人的阶层可以通过社会流动得到转化。

  《新周刊》:身份制度的存在,比如户籍制、官本位的干部身份及单位制,这些已经存在的东西不是在对社会流动产生阻碍吗?

  李强:身份制度确实有很大的弊端,它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留下的痕迹,它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最终必须要消亡。在现代社会里,教育成就成为多数国家社会流动的最重要因素,其它改变社会地位变化的途径还有职业上的改变、经济上的成败、政治上的成败、权力的控制(所谓“升官”)、婚姻途径等。教育的收益改变社会地位,这在全世界都是这个规则。但同时相对应的有法律制度体系,公正不公正,差异性有多大等等。像中国这样,自古就建立了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科举制”的社会,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新周刊》:应该讲从古至今,中国也算是一个社会流动性较高的国家,但是为什么我们的高流动率没有达到好的社会结构呢?

  李强: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社会流动只会改变社会阶层的变化,而社会阶层的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社会问题因为传统和特定特点等因素,在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上有着很强的“中国特色”。中国确实是社会流动率较高的国家。近现代中国,每一次大的革命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使一些社会上层集团流入下层,或使社会下层集团流入上层,但这些都是非常规的流动,过高的流动频率反而造成了很多问题。

  《新周刊》:在社会分层的概念上,好像已不再提阶级这个词,而大多使用阶层,这在中国有何现实意义?

  李强:其实,在社会分层的研究中,阶级是最为重要的。由于社会学的阶级概念具多元性,加上长期以来“阶级”的说法在社会发展中引起的众多争议,使用阶层要比阶级的概念清晰,不混乱。

  《新周刊》:以经济的标准划分社会阶层,中国目前的阶层如何定义?毕竟我国尚未有明确的收入标准。而且我国目前也是较高速度发展的国家。

  李强:经济的标准下,仍然有各种各样的标准,职业、收入和财富等等。现在常提巨富层、中间层,说的主要是财富。社会分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准,只能根据各个时期下定义。

  《新周刊》:白领和中间层是一个概念吗?

  李强:在中国,两者是相同的概念。应该讲,形成庞大的中国阶层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前些年的情况是贫富分化严重,两个阶层之间没有一种过渡,出现了断裂带,形成了贫富分化中的中间层小、下层较大的状况。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巨富层大多是“暴发户”的形象,缺乏整个阶层素质的提升,在社会分层里不是一种好现象。

  《新周刊》:在任何一个国家,巨富与贫穷毕竟都只是少数,您如何看待我国现在正在壮大的中间阶层?

  李强: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我国仍然有60%的农民,虽然贫困层在我国已日益缩小,但下层的人数还是很庞大的。说中间阶层的壮大,这种现象更多地存在于城市中。在当前我国城市的收入分层中也出现了中间层较小、上下两极突出的结构。一方面是城市中的二元体制,“体制”中与“体制”外收益的差别;另一方面,从职业分层看,本应属于中等收入的职业群体,收入往往较低,即所谓“脑体倒挂”现象。这种状况在目前世界各国均较为罕见。积极的一面就是中间阶层的人数目前虽不大,但绝对人数大,而且随着社会流动、社会筛选机制等问题的完善,这一阶层将会越来越庞大,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新周刊》:金钱标准划分下的社会阶层就可以说是富裕层、中间层、一般层及贫困层。在西方,谈及大众即是所指“中阶层”的概念,在我国则指的是一般层。

  李强:目前是这样,而且这种状况还会继续存在一段较长的时间。

  《新周刊》:有社会学家将生活品味作为划分各阶层的标准,您怎么看?

  李强:在国外,有将之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社会分层是有着国家或民族特色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品味作为阶层的共性特点,在划分阶层时有借鉴作用,完全依赖于它则软化了社会分层后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新周刊》:社会分层表现了社会不平等,我国的社会分层也没有形成制度化的体系,如今它存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社会分层要实现良性发展,要必备怎样的条件?

  李强:通过分层和流动,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同时,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在我国,因为没有制度化的分层体系,没有规则化的公平竞争,因而高流动率没有带来高效率。如今,选择教育作为流动的渠道,则要扩大对教育的投资,取消对教育的限制;二是降低教育费用、实现教育均等,达到公平合理的社会筛选机制。这样,才能打破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恶性循环。(文/李冬莉)


新周刊网络版118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