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一个原来标榜“无名就是好名”(No Name is Good Name)的产品系列——无印良品,却变成一个品牌甚至一种文化的代名词,反而成为许多人追逐的对象。
两年多之前无印良品从香港撤退,却令一批专程到日本和欧洲入货的水货商发了一笔不错的“小财”。无印良品几个月前回归香港,让许多“无印迷”大慰相思。正品撤退水货不断
日本无印良品(Muji)和香港就像是一对爱炒架的小情侣,分手才知对方好。1983年首家无印良品在日本东京开业,3年后首家香港无印良品在香港铜锣湾落脚,可惜走的是中产路线,其意念未被接受,结果生意不佳而在1988年结业,这是无印和香港第一次结缘。
1991年,无印再度登陆香港,在尖沙咀海洋中心开设了第二代无印的旗舰店。全盛时期无印在香港共有9间分店,可惜又因生意欠佳而要在1998年宣布全线撤离香港。但这回结业时引起一阵轰动,不少人在门外大排长龙,甚至要取筹进店,成为当时的城中热门话题。
不过香港不少人对无印意念大为受落,坊间成为忠心“无印迷”的大有人在,于是无印良品虽离开香港,但本地的无印良品市场反而更为发展兴旺起来。加上近年大行其道的“简约”意念影响,许多人对无印这种由头到尾都充满简约和禅味的产品更加热爱。渴求有个性生活模式(Life style)的结果是造就了旺角、尖沙咀、铜锣湾一带的日本水货店一个赚钱的机会,他们特地到日本和欧洲等地无印良品店搜罗大批产品回港,同时坊间也有不少以简约为意念的“无印”产品出现,难怪有文化人说:“无印良品带来的不是一件产品,而是给市场带出来无印文化潮流。”一个产品成了一种文化
上年纪的人可能搔破头皮也想不出无印有什么魅力,没有牌子售价又不十分便宜,但只要印上“无印良品”四个大字,就可以像附上了魔咒一样令众生狂迷。即使是非无印产品,只要看起来拥有简约造型,人们也会把其冠上“无印feel”。一个产品的名字,在今日这个人人都讲Life style的时期,已经升华成一个代表生活态度和品味的代名词。
能有此江湖地位,也非一日之功。
细心一数,无印也有22年历史了。第一号店是于1983年在东京潮流圣地“青山”所开,但原来无印早在1979年就已经成立:所有的产品除了没有牌子外,最突出的设计造型就是充满简约和禅味,并且突出环保理念,这对于当时厌烦了追求名牌和奢华生活的优皮一族,正有耳目一新的效果。
“精神重于一切”的扮低调、玩简约意念,成为无印成功由产品升华至文化层面的根源所在;更重要的是当无印一出道即以中产阶级为主要对象的策略,成功地给自身塑造了一个有品味的文化形象,小众的形象才是今日追求Life style的优皮人所爱。
无印有一些产品是“大小统吃”,小巧灵活的文具,讲求环保和品味的文具,不但是中学生笔盒中最引以为豪的摆设,也是许多成年人有感觉的小玩意。从小就在无印光环下生活,成长以后当然成为无印迷。无印在许多人已不再只是代表“无印良品”,而是代表时下坊间许多同样感受的产品或意念。香港还是复归首选
虽然一场金融风暴令无印从香港和新加坡全面撤出,但无印在欧洲的发展并没有受到影响,自1991年在英国伦敦开设欧洲第一家分店后,至今无印良品在英国已经有15家分店,在法国则有7家分店,而在比利时亦有1家分店。在无印离开香港的3年中,这些欧洲无印良品店自然也成为香港无印迷的扫货圣地。
阔别三载,无印良品第三度和香港结缘,位于沙田5200多尺的旗舰店成为日本以外首间东南亚分店,无印良品(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近藤慎太郎说,离开香港的三年里,香港无印迷不断地发出电邮和传真要求重开香港分店。所以经过一番考虑下,再度进军东南亚的无印第一站就再度选中了香港。无印迷的热情当然是一个原因,时下香港开始出现一股回归生活的潮流,也是把无印招引回来的原因。
2001年4月27日,无印香港店正式开门,无印迷自然又是火速扑至,大批入货以解3年的相思之苦,结果出现的场面是许多货架给扫清。
对香港无印迷的狂热,近藤太郎的理解是:“简单就是好吧!”(文/虹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