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150件作品检阅新媒体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01-11-22 15:57   新周刊

  在今天,新媒体艺术与今日的现实生活有着如此直接的联系。因为今天的生活就是由这些材料构成的。它使我们重新探讨艺术的边界。

  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出现一批较优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由吴美纯策划,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张培力、王功新、陈绍雄等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该展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各地传媒以极大幅面加以报道,更由《文艺报》评为当年中国美术十大新闻。随后更多的人受到影响投入录像艺术的创作,这方面的成果在吴美纯策划的《'97中国录像艺术观摩展》中得到了展现。全国各地的三十几位艺术家在北京展示了最新的创作。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与此同时,中国录像艺术的活跃引起了国际艺坛的瞩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上。

  今年9月25日至30日,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刚刚成产的新媒体艺术中心开展了一次类似亮相性质的学术活动。作为国内第一次综合性的新媒体艺术节,这次活动汇集了40余位活跃于国内外的新媒体艺术家的近150件作品,涵盖录像装置、录像短片、平面数码影像、互动多媒体和网络艺术等多种新媒体艺术的创作领域。现场多数艺术家都认为这次活动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在活动中所表现的最大限度的开放和宽容姿态,主题“非线性叙事”似乎倒成了题外话,少有人提及。

  目前录象装置仍是新媒体艺术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块创作领域。在这次的新媒体艺术节中展出的,显然不是参展艺术家们的最新作品,但也算是反映了当下国内新媒体艺术的大致面貌。当代艺术更多地强调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和在场感,就像有多少人读红楼梦,就有多少个贾宝玉的形象产生。

  下面的文字是艺术家给出的创作叙述,它只是提供了作品的数种解读方式的一种,既不是最主要的一种,更不是最重要的一种,因为真正创作的完成都要经由每个在场的观众的最直接的感受。

  录像装置部分参展艺术家及作品:

  吴美纯、宋冬《非线性叙事:电梯》

  材料:玻璃、录像。

  主题句:上上下下进出过往的人物对于空间来说只是过客,就像影像变幻在玻璃的表层。

  启示:人物穿行在物质世界之中,另一方面,所有的场所不可能是封闭的,它总是镶嵌在无穷无尽的映射的虚拟复像关系之中。

  手法:把录像投在玻璃面上,值得注意的是投影与玻璃面成45度角,这造成两种后果:形象在许多角度拉长变形,并且被折射到四周的墙上,这一切都增强了作品虚幻的效果;把本来具有封闭性的电梯通过影像重新阐释得通透和开放。

  邱志杰《推背图》

  材料:电视、投影、房间、盛有牛奶的方盆、参与游戏者。

  主题句:鸿爪雪泥般的小人物的命运与宏大历史叙事的互相编织纠缠,一种中国式的人生和历史感喟。启示:《推背图》是中国古代一部秘笈,分为图、谶、颂等,相当巧合地预言了中国历史上若干大事。这件作品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和美学精神,用新媒体艺术的精确控制加以重构,展示了传统文脉在这一媒体中的巨大能量。

  手法:邱志杰的这件录像现实装置分为内外两大部分。外部的四个画面中,《推背图》的谶语叠加在表现小人物命运的电影《马路天使》的画面上,横向的共时关系使文字之间形成语义,纵向的电影情节推进着叙事,这是第一组对比。而每个屏幕中的电影又分别有两秒的时间差的错位,使形象之间在共时的横向关系中又具有时间关系,每一瞬间四个屏幕中的形象都构成一种“连环画”。在空间内部地面上投映着周而复始的运转的罗盘影像,象征强大的宇宙规律,而罗盘又与《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形成呼应,众生的身影溜冰般地掠过其表层,这是中国人对人生的形象化理解。

  张慧《哦,我的太阳》

  材料:玻璃、羽毛、摄像头、电视、幕布、风扇、参与表演者。

  主题句:追求、梦想和他们的现实的后台。

  启示:舞台设计出身的张慧,他的叙事是对前台和后台的差异进行揭发:前台是9个青年的形象,他们背负降落伞飘在空中,充满了激情的轻盈的体验。后台却是一个真实舞台。风、幕布、羽毛和人呈现了后台相反的境况,但真正的戏剧其实发生在这里。这里才是真正的前台。

  手法:将现场戏剧表演与预拍的录像相结合,并通过捆绑在记号笔上的小摄像头使二者产生互动的关系。

  石青《夏季潜伏期》

  材料:荷叶、沙土、鸟笼,电视、婴儿车、小树、雕塑

  主题句:优雅的场景中深埋着历史的积淀。

  启示:传统中国的优雅像荷塘和花鸟无疑是浪漫的。但其中也深埋着几千年历史中积沉下去丰富的生命经验。手法:沙土、荷花、小树和鸟笼这些充满质感的传统园林用材,与充满电子时代的特质的三维数码形象和电子器材形成矛盾的并置,构造成一个超现实的场景。

  张培力《进食》

  材料:三个电视。

  主题句:“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重新体验。

  启示:这件装置对平凡的进食过程进行了富于哲学意味的分析:作为主体的咀嚼运动,作为客件的食物的变化,连接起主客关系的行为。他赋予了手的运动以感知能力:中间的屏幕是手的“主观镜头”。这件作品其实是和认识相关的。正像20世纪的哲学家们强调的那样:认识一个苹果的最佳途径是咬它一口。手法:并置三个画面,使用了同步叙事的经典手法。

  郑国谷《在,在,在……》

  材料:洗衣机、收音机、冰箱、微波炉……幻灯机、投影等。

  主题句:艺术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启示:洗衣机在洗衣,电冰箱在制冷,当代艺术在干什么呢?作者幽默的发问令人深思:当代艺术好像什么具体的都没干,却是深深地纠缠在繁琐的日常生活中,干预我们的精神生活。

  手法:室内设计空间的幻灯影像投到电饭煲,电冰箱、投影机、电视机或其它物品上,让它有一个进入居住环境的幻觉。

  刘伟《声音的影子》

  材料:投影、声音

  主题句:叙事只能透过片断来拼接。

  启示:刘伟的叙事是在强光的干扰中进行的,简单而强烈的迪厅节奏使发生在其中的故事变得闪烁而不可把握。这正是当代生活的特征。

  手法:光和声响的节奏与人体自身的律动具有的同构性,使简洁的重复成为一种有效的力量。

  陈晓云《剪子、剪子》

  材料:录像、缝纫机。

  主题句:作品通过剪子的运动模拟眼皮的眨动。

  启示:电子技术加工与传统机器之间的对照与交融体现电子时代的包容性。

  手法:现场设置一个工作环境,通过与作品有关联的意象及现场的缝纫机声,加强作品影像的虚实关系。

  佟飚《嘀—嗒》

  材料:电视机、录像、闹钟

  主题句:作品通过三个走廓形的空间给观众营造一个时空隧道的感觉。象征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启示:不管多么雄辩的叙事只是一种渡过方式的衬景。你不能真正忘我地进入,你得接受无所不在的提醒,闹钟就是用来提醒你的。

  手法:在同一空间悬挂的闹钟不断地提醒观看者时间的当下性,两组录像永远在互相对比,制造时间上的错位,同时通过第三组影像与空间相联,为观者构造了一个注意力不断转移的进入过程。

  马杰《平衡》

  材料:木制杆柱、音箱、风扇、声控设备。

  主题句:“我”和“我们”的平衡随时会因为一句话而被改变。

  启示:关于“我”与“我们”,男与女的永恒的钟摆运动的一个巧妙喻示。

  手法:是一件声音装置,由语音引动声控开关,使风扇转动来破坏平衡。这样,语言叙述自身的语意被附体在物理运动之中。

  王功新《山的故事》

  材料:投影、三幅幕布。

  主题句:文字、声音、图像,分割的叙事层面要由观看者的能动的格式塔加以重新整合。

  启示:这里提出的是关于叙述层次的复杂问题:用文字叙述和用图像叙述是两种层次,“山上有座庙”的经典故事是中国传统中关于层次的无尽拓朴学的精妙思辨。

  手法:这一切最终落在具有不同空间层次的投影承载面上,分割的录像画面与分割的投影幕在观者的视觉努力中重新整合,从物理的角度再次证实多层叙述所带来的丰富可能性。这构成了这件作品的三个层次。

  汪建伟《联接》

  材料:沙发、电视。

  主题句:大众传媒与私生活的互相表现与反映关系是无穷无尽的怪圈。

  启示:录像是汪建伟严肃的大众文化分析的一种途径。这是一个影响与选择交互作用的场域,观看电视的人最终又成了屏幕中的被观看者,这构成了一个陷阱,把现场的观众再次吸入这一怪圈。

  手法:虚拟了看电视的家庭场景,构造了一个传媒的发生现场。

  陈劭雄《英雄》

  材料:电视

  主题句:“英雄”的角色在叙事中不断转换,

  启示:观看剧情片中观众总是想象自己就是片中的“英雄”(主人公)。他们的主角体验被后一个录像的出现所打断。他们不是前一个录像中的枪击者,而是被枪击者。提示了“英雄”行为的另一面。共时的叙事结构揭示了观看角度的重要性。

  手法:当观众一看完5分钟的录像枪战片,观众席的背后又出现另一个录像枪击,约30秒。

  陈劭雄《警察与小偷》

  材料:电视

  主题句:它既是影像游戏的现实,又是现实游戏的影像。

  启示:在无望地追究先有警察还是先有小偷的这个鸡和蛋终极问题中,设想在身份缺席的情况下谁又能分辨“谁是我们的坏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呢?

  手法:扮演警察的是胖子,扮演小偷的是瘦子。在另一部片子中,胖子变成了小偷,瘦子则演起了警察。其余情节则完全一样。(文/黄晶晶)


新周刊网络版118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