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信仰者杨键

http://www.sina.com.cn 2001-11-22 16:22   新周刊

  我和杨键只见过一面,并且没有进行单独的交谈。他到南京来,一位诗人朋友做东,把我也叫去了。当时吃饭的有一二十人,男男女女,挤了一桌,把杯换盏,气氛十分热烈。杨键很少说话,近乎于沉默。我对杨键的最大感受是,他的脸上有一种难得一见的“清气”。这个“清”不是清秀的清(相反,杨键长得粗眉大眼的),而是某种单纯诚挚的气质所致。

  饭后,我们来到一家歌厅。杨键似乎从没有去过这类地方。他随身带着一只旅行用的大包,我让他放在旁边的椅子上,杨键听而不闻,始终执拗地抱着那只包,坐了整整一个晚上。当然,他没有唱歌。

  这次见面之前,我早就知道了杨键,并且读过他的一些诗。根据这些诗,我已有了自己的判断:这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最重要的也是最优秀的诗人。而关于杨键的传闻,大都集中于他那独特的生活。

  杨键生于1967年,在安徽的一个著名的矿山长大,至今仍然是一名工人。20岁以后开始习诗。和其他文学青年一样,有过几年美好而混乱的时光。不知因何变故,杨键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在家居士。据说他每天都要去屋后的小山上静坐修习,有时也穿上袈裟,随庙里的和尚去给人家做法事。与此同时杨键上班不息(四班倒),写诗不止。当然,与诗歌圈子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了,仅限于和几个诗人的私人交往。

  这么说,杨键成了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了。这也不奇怪,在20世纪90年代,皈依宗教的文学人士其实不少。比如小说家北村皈依基督,张承志找到了哲合忍也(属回教一支),何士光成了佛教徒。与他们不同,杨键的信仰是极具私人性的,据我所知,他从不“布道”。

  大约由于这一传奇经历,诗歌圈中的朋友对杨键不禁刮目相看。他们更多地以一个“信徒”的标准来要求他,而不再把他看成一个诗人了。后来有消息传出,杨键有了女朋友,很多人都感到失望,大有上当受骗之感。“杨键也不过如此。”“杨键也是一般的人嘛。”这样的议论都出自喜欢和“迷信”过杨键的人,以致他们对他的诗歌也产生了怀疑。“写得也就那样嘛。”我以为,从杨键所持信仰的角度来确定或否认他的诗人身份都是不恰当的。杨键是否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只能看他持续不断地写出的那些诗。在这一点上,他至少没有让我失望。

  1999年,我帮助《芙蓉》杂志组稿,主持“新诗人”栏目,第一个想到的诗人就是杨键。我打电话去,向杨键约稿,电话里,杨键连一声“谢谢”都没有。之后,寄来的稿子也都很零乱,有打印的,也有手抄的,用的纸张也很不统一,有方格稿纸,有信签,也有从小学生练习本上撕下来的纸。不知为什么,我有些感动。是由于杨键的不谙世事?还是由于他投稿的笨拙或根本无心于此,总之,他的反应是很不同寻常的。

  我和杨键只见过一面,通过几个简短的电话,彼此写过几封类似于字条的短信。杨键常来南京,来时也不找我。他曾邀请我去马鞍山(他的家乡)玩,我也没有践约。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我们是有某种深刻默契的朋友,见面与否,以及世间的虚礼都不是那么重要的。

  说了那么多,还是让我们来读一读杨键的这首题为《暮晚》的短诗吧。

  马儿在草棚里踢着树桩,

  鱼儿在篮子里蹦跳,

  狗儿在院子里吠叫,

  它们是多么地爱惜自己,

  这正是痛苦的根源,

  像月亮一样清晰,

  像江水一样奔流不止……


新周刊网络版118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