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摄影师:张新民和他的“包围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1-11-27 10:21   新周刊

  记忆跟年龄、阅历关系密切。我生于1952年6月。真正属于我的第一个记忆是在3岁以后。在睡眠中被大人带到成都,睁眼看见的是长长的有轨电车和雨后倒映在地面积水中的城市灯火。接下来的一个接一个政治运动在我的记忆里是模糊的,零散的,因为这些东西跟一个孩子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在我的脑子里,真切的深刻的记忆开始于1960-1964年的饥荒,在饥饿中挣扎着活下来的记忆直到现在依然清晰。

  六七十年代发生在中国的那场革命至少让我们的幼稚延长了十年——革命只需要狂热加虔诚不需要思考——但是留下了长长的记忆。当我触摸到那些记忆的时候,才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

  70年代初,我回到了城市当工人。那个时期物质匮乏,照相机是稀罕之物,除了极少数富裕人家拥有之外,绝大多数掌握在官方宣传机构手里。鬼差神使,80年代初我被调到这样的宣传机构负责编辑一份小报,在那里我接触到了一台照相机,理光-1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我用它拍下了我的第一张发表在传媒上的照片。

  70年代初,我回到了城市当工人。那个时期物质匮乏,照相机是稀罕之物,除了极少数富裕人家拥有之外,绝大多数掌握在官方宣传机构手里。鬼差神使,80年代初我被调到这样的宣传机构负责编辑一份小报,在那里我接触到了一台照相机,理光-1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我用它拍下了我的第一张发表在传媒上的照片。

  和文学、绘画一样,80年代以前的中国摄影一直是宣传工具。摄影术本来源自西方,但是在50年代以后的30余年里,中国的摄影从业者一直和西方隔绝,根本无法获取任何外面的信息。直到中国慢慢打开大门看世界,首先涌入中国大陆的,是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沙龙摄影,花鸟鱼虫、山水美人,基本上与社会生活无关,当然也和政治无关。可能正是由于远离政治说教,这一类假洋鬼子摄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左右了中国摄影师的价值取向,摄影从业者和爱好者群起效仿港澳沙龙,日出日落、雪山草地、少数民族等等,成了摄影者猎取的主要对象。刚刚接触到摄影的我饥不择食,很自觉的把这种摄影当成了追求的目标,一追就是七八年,在这七八年里,记忆被淡化了。

  感谢老天爷,在1988年的春天让我不顾一切离开了四川,去了海南岛。来自大陆各地的年轻人都试图在这个刚刚建立的新省施展抱负。当时有人问我:你来这里究竟想干什么?我说:摄影。当时我对于摄影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沙龙阶段。1988年的海南是动荡的,生存搏杀是严酷的,留给我的记忆极其精彩,但是非常可惜,由于摄影理念的缺乏,我没有拍下多少和记忆相互对应的胶片。至今追悔莫及。

  1988年底我离开了海南岛,到深圳一家周报做记者。这里紧挨香港,资讯发达。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接触到爱伦·马克(Ellen Mark)、德巴东(Depardon)、罗伯特·卡帕(Robert kapa)、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这些西方摄影大师们的摄影。

  从1990年起,我开始拍摄我生活的社区——外资企业非常密集的一个工业加工区,大量的从内地农村招来的年轻女性在这里的流水线上工作,我的宿舍和这些打工者的宿舍同在一个生活区——四海。拍摄这些打工妹不是揭露什么阴暗面,也不是要为历史做什么见证——照片的社会价值不取决于摄影师的意愿而取决于社会需要。我只是想留下视觉记忆。90年代,整个社会都在试图摆脱贫困,而最渴望摆脱贫困的是农民,他们是中国人的绝大多数。打工潮的迅猛来势,让我感觉到这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我必须留下自己的视觉记忆。

  在中国13亿人口中,有接近9亿人口是农民。资料显示:80年代初期,外出打工的农民还不到200万人,到了1988年已经超过2000万人,1993年以后猛增到7000万人。大批农民离开土地涌向城镇,涌向中小城市,涌向沿海大城市,形成势不可挡的流动大潮。这一漫长的流动类似一厢情愿的迁徙,充满艰辛,离乡背井的农民们绝大多数没能溶入城市,他们生活在城市边沿,影响着城市,改变着城市,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我的摄影也由1990年开始记录深圳打工妹,进而扩展到关注这场独特的迁徙,我拍摄流动的农民,也拍摄城市。这些照片是我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

  需要说明的是,它们已经不是镜头曾经面对的“事物本身”,它们只是照片。“见证”之重,曾让我每按下一次快门感到神圣,同时又感到不踏实。越想说“这就是真的”,其实离“真的”越远——我“看见”的对象原本不是孤立的、平面的、静止的、可以由照相机的四条边框住的,框住的永远是我个人认为重要的东西。拍什么、怎么拍、用什么角度、在什么时机按快门,完全取决于我个人。但是,无论我怎样用心和尽力,我都只能看到被拍摄对象的一个局部或者一点细节,而且是在某个特定时间里所呈现出来的局部和细节。最后的照片仅仅是我经历过、看见过的那个局部在某个瞬间的某个侧面——我进行过选择和删除的侧面。

  这就是2000年以前我所做的摄影。我在这个时期的视觉记忆。(文/张新民)


新周刊网络版119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