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最爱F1

http://www.sina.com.cn 2001-11-27 10:31   新周刊

  F1即“Formula 1”,中文全称叫“一级方程式”。是国际汽联管辖下的规格最高的赛事。通俗点说,F1就是赛车界的世界杯。

  F1从1950年开始举办,每年分别在世界各地举行分站比赛,发展至今,已成为每年17场分站比赛、206个国家现场直播、一年超过57亿人次观赏的比赛。

  以上这组数字,足可媲美足球世界杯。但别忘了世界杯是每四年一届,而F1比赛是每年17站,每两周一场。能够长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持续性的欢迎,F1其实已经是一项奇迹。它在广告、转播费,乃至周边产业的市场所蕴藏的无限商机,更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2000年10月8日,当德国车手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夺取日本站F1比赛的胜利,为法拉利车队重夺失落21年的一级方程式总冠军的时候,在法拉利的老家意大利Marranello,教堂破例敲响子夜的钟声,数十万车迷涌上街头庆祝,沸腾的情景持续了几日几夜。

  曾经不可一世的欧洲足球运动员的偶像地位正在被疯狂“跑圈”的F1车手们所替代。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欧洲女性“浪漫白日梦”中的男主角名单上,F1车手已经荣登榜首,大约有超过75%的女性愿意和一位车手约会,仅有9%的女性青睐足球运动员。而在车手当中,来自苏格兰高地的麦克拉伦车队的库特哈德,成了女士们心目中“最性感的体育明星”。这项调查的发言人说,赛车运动比足球、板球以及其它大众运动要刺激,充斥其中的危险和激情,增加了它对女性的吸引力。

  虽然没有人统计过中国目前有多少F1的爱好者,但随着电视转播和互联网的发展,每一场F1赛事,牵动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注意力。作为世界上最高级别的赛车运动,F1正在施展自身的魅力,融合到这个赛车运动尚处在起步阶段的古国中去。

  当中国足球终于历史性冲出亚洲,实现了进入世界杯的夙愿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个目标,也许就是追逐F1……

  F1与中国的一次邂逅

  1996年,珠海国际赛车场落成,使大部分人还不知道F1为何物的中国,有了一个足以申办F1分站比赛的场地。

  这样的硬件设施,对于还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赛车运动,可以说是奢侈的。珠海国际赛车场的设计完全以举办F1为目的。就在赛车场落成的第二年,FIA正式接纳珠海成为1998年F1的一个分站,出现在F1日程表上的“1998-3-21-Zhuhai-China”,曾是那样的令人自豪和期待。

  结果,F1最终没有在中国上演。谨慎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大家对当时中国所隐藏的商机也许是过分乐观。单靠赛车场的硬件设施,我们还不足以办好F1——中国人举办赛车的经验、组织能力以及社会的氛围,充其量都只达到地区性比赛的水平,我们还不具备举办F1的软件。

  就在中国申办F1得而复失的那一年,马来西亚成功取得了本来属于中国的F1分站名额。马来西亚人以世界一流的雪邦赛道、一流的赛事组织,举办了一场令世人满意的F1赛事。同时也令我们看到,我们引以为荣的珠海赛车场,其实已经跟不上F1的要求,中国人要申办F1,就必须重新衡量它的高度。从这一点来看,F1曾经跟中国邂逅,而现在却越来越远了。

  F1与中国的矛盾是: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中国,对于F1的经营者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但这个市场的发展步伐和成熟程度,却远没有达到大家所期望的高度。

  有人说中国的足球迷最苦,其实最苦的是赛车迷,因为在中国赛车与中国人的距离实在太遥远,能够亲身接触赛车的人数恐怕还不及笨猪跳。

  赛车是一项令参与的人着迷的运动,由于参与的知名厂商众多,当今的F1比赛具有非常高的可观性,不少的中国F1车迷,就是被某一场F1比赛吸引,然后再深深地栽进这个圈子里来的。一项新生的运动能够以这种方式俘获它的支持者,就已经说明了它的吸引力。

  在短短几年间成长的中国F1车迷,看不到国外那样优良的赛车土壤,国内的F1车迷,往往连比赛的现场直播也看不上,而F1在国内的媒体眼中,也远没有达到值得一炒的温度。但就在这种外部养分不足的环境下,中国的F1车迷却在不断地增加,网络上已经汇集了众多资深的中国F1车迷,他们经常举办各种F1的聚会、讨论,而且着迷程度不比任何一项运动逊色。

  从车迷到举办比赛,再到拥有自己的F1车手,日本已经走过了这条道路,今年9月,马来西亚车手熊龙(Alex Yoong)驾驶米那尔迪赛车出战F1,再次验证了车迷、车赛再到车手的发展公式。

  新生代的中国车手虽然人数屈指可数,但他们一直很努力。24岁的香港车手李英健已经在法国参加了两届F3比赛,中国大陆分别年仅19岁和16岁的王超和刘洋,在亚太区的F2000方程式赛事中取得佳绩后,目前正力争到意大利参加F3000大赛。如果中国站F1可以成为现实,那么遵循上面的公式,中国的F1车手也将是指日可待。

  但“中国的F1车手”未必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车手征战F1多年,并没有取得过骄人的成就,马来西亚的熊龙也没有显示出与欧洲车手较劲的本钱。事实上,正如亚洲足球一样,亚洲车手的水平与欧洲车手的差距依然明显,作为参加F1的亚洲车手,他们所依仗的更多是赞助商提供的参赛费用,以及身份所带来的寥寥无几的商业价值。

  这就是亚洲车手在F1的境况,如果哪天有代表中国出征的F1车手,相信也难以摆脱这个圈套,毕竟F1已经由欧洲人统治了50年。

  无论如何,中国足球冲出亚洲就是胜利,那么中国的赛车手如果真能圆F1梦,也何尝不是中国体育界的又一历史性胜利?(文/颜宇鹏)


新周刊网络版119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