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提问新世纪

http://www.sina.com.cn 2001-12-17 09:46   新周刊

  人类还在发育。

  20世纪前夕,美国专利局专员查尔斯·迪尤尔要求麦金莱总统撤销该局,理由是:“能发明的东西都发明了。”当然不是。在20世纪,汽车取代了马和马车,飞机开始从火车的上空掠过,人类在月球上行走,电话代替了电报,收音机、电影和电视使信息交流发生了革命,最终互联网消灭了时空间隔。以致于21世纪的美国可以一面往阿富汗扔炸弹,一面在宽大的房间用电脑游戏为士兵进行战争演练,士兵们拿着鼠标打仗。

  新的世纪,我们还有什么没做的?我们还有多少奇迹可以猜想?就中国而言,更迫切的提问除了未来的美丽新世界,我们对中国自己的前途和自己的生活更为关心。新世纪的提问

  《新周刊》与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共同邀集读者和观众向新世纪提问,他们的触点来自身边细节,每个问题都指向中国与世界,指向国民前途与生活质素。

  ——以前中国人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作现代化的理想,现在家家户户有手机,年轻人换手机像换衣服一样随便。那么在新世纪里,传说中的3G技术能把个人通信带到什么阶段?会不会一个手机就把今天电脑、电视、电话、可视和远程家用电器智能化操作一并解决?

  ——入世后我们可以吃到美国的新奇士柑橘,美国的西柚,新西兰的奇异果,加州的西梅,美国、加拿大小麦做的面包,美国的牛肉制品。我关心的是,青岛的苹果、莱阳的梨、广东的荔枝、海南的椰子、北京的全聚德烤鸭等东西在国外什么时候想吃就能吃到?

  ——按照专家的测算,加入WTO后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将达到1200万个,会说英语的工人的普通工资通常要比不会说英语的高出25%到35%。像我这样外语不好的,是不是也能分到一个?以后我有没有出国工作的机会?

  ——如果以后我有一个老外做邻居,我应该怎样与他相处才算让他享受了同样的国民待遇?我叫他老外或鬼佬算不算歧视?他能进私立医院、外资银行和专对老外开放的酒吧等场所,我进不了,我算不算受到歧视?

  ——以后国家能不能建立一套像美国那样的个人信用系统,重建社会信用?

  ——中国电影不好看,产量比不上印度,利润比不上好莱坞,商业化比不上香港,有一些人才全跑到电视剧了。制片人制度、明星偶像制度和电影院线制度什么时候能跟国际接轨呀?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拍大片?

  ——我儿子今年大学毕业了,谁问他去哪个城市更有发展前途: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香港,苏州还是别的?

  ——现在到日本旅游是1万多块,到同样距离的韩国却只是4千多块,到底这种因私出国旅游的收费标准是怎样?在以后,国民有无自主决定旅游收费的可能?

  ——明日社会中,有一个新词是:“知识工人”。知识分子也会成为新的工人,这对我们传统的知识分子的地位有无影响?

  ——我所在的城市是一个内地城市,面对沿海大都市的竞争,我的城市缺乏动力,这让我很焦虑,我该不该移民到这些发展机会很多的大城市里面去呢?留给我们内地城市内地人的时间和机会还有没有?梦想的中国

  因为热爱所以梦想。1933年,中国一家传媒发起了《梦想的中国》的征文,其中一位应征者、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教授韦丛芜写道:“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凡成年人都是社员,都是股东,军事、政治、教育,均附属于其下,形成一个经济单位,向着世界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目标走去。”

  当时,他只是梦想,不抱实现的奢望。而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俨然是一个“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向着世界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目标走去”。中国入世了,对全世界都是喜讯。《大趋势》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预测说:“21世纪中叶中国经济可能发展成世界第一。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成为亚洲最大的经济区,取代日本的地位;到2040年或2050年中国经济将可能是世界第一。”前《纽约时报》驻北京首席记者克里斯托弗也说:“观察中国最唯一使气象预测准确的职业。”

  不知从哪一天起,世界比中国更加对中国乐观。未来的蓝图

  中国错过了工业社会的第二次浪潮,却搭上了以信息为主要财产的第三次浪潮,早在20年前,托夫勒写作《第三次浪潮》时,就已经确信这一点,并相信第三次浪潮将为中国的适宜发展模式产生出观念和领导层。

  有一句话说:美国人可以不相信总统,但不能不相信拉瑞·金。拉瑞·金对未来蓝图的着迷促使他采访了当代最令人瞩目的精英人物。于是比尔·盖茨告诉他:“21世纪,没有掌握电脑技巧的人仍会找到工作,但比现在的比例要小。将来未掌握电脑技巧的人比例会减少,因为这些人会得到培训或退休,而大多数年轻人已掌握电脑技巧,或者至少有掌握这类知识的热情。”“21世纪办公室里的主要设备是屏幕,就像你以后的住房一样。”1997年麦肯锡奖得主布朗告诉他:“在21世纪还将会出现知识建筑师。能够设计出使工作更加高产更有效率的结构的组织设计师。”“工作将被散布于一天中任何8或12小时内我们所穿过或占据的整个物理空间。办公室仍将存在,但将成为一个社交聚会的场所,大家可以一起在此举行热烈、高效的会议和非正式的聚会。”派拉蒙影业公司的首脑谢里·兰辛告诉他:“技术性的革新足以让人兴奋,但对于每个个体的生命来说,唯一重要的仍然是人性的亲近。热爱人们,热爱你所做的一切。世界上的所有技术永远无法带给你任何真正的幸福。”

  拉瑞·金代替了我们提问,所有这些回答所包含的真知灼见将使21世纪的人们受益,因为我们正在体会这一切。(文/何树)


新周刊网络版120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