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给世界N个不变的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01-12-17 13:29   新周刊

  给世界列出100个或者更多的理由,并不是个简单的哲学问题,更像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学课题。

  “一切都将改变。”《经济学人》杂志在“9·11”事件之后发出了“一声叹息”。

  在这个被看成是“历史转折点”的关头,世界再一次呈现出巨大的变局:理想、心灵、秩序以及乌托邦……无穷无尽的变化令人猝不及防、身心疲倦,似乎是刚刚明确的理念和定下的规则又将重新被改写。那些曾经被认为是不可变更的东西看来已经所剩无几了。例如关怀、环保、和平以及生命的尊严……

  变与不变?还是万变不离其宗?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政府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同时,你便成了恐怖主义者。”以色列未来战争学家克莱威尔德说。“随着行动—反击—再行动—再反击的循环链,自由被摧毁。”在巴勒斯坦这片血腥的土地上,以色列“自由”地行走着。因此,巴勒斯坦为了自己的自由,进行着一场无望的圣战,这时候的自由更像是一杯毒酒。

  自由成为毒酒是因为少了宽容,这意思美国人房龙早就说过了,可现在被人忘记了。人们都说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可在地球这个村子里,你只能看到:自由在热卖,而宽容成了稀缺资源。大的事就不去说了。所谓的时尚已经演绎成资本或资讯时代的“毒药”,APEC会议使满世界都是唐装派对,小资流行使树上春树成为掌上经典,女孩一水的热裤纹身摇头玩,而男人们则迷失在高级灰的理想与满足之中。个性的自由成了一块招牌,优雅已成为一种怀旧的时髦标签。而反全球化者打着自由的旗号的游行被自由谋杀了。

  胡适说过:“宽容比自由更重要。”当宽容被谋杀后,你会发现,自由是多么恐惧的一个东西。所以,菲尔·柯林斯唱道:“给我宽容吧,你得到的是更多的自由。”当然,反之也一样。

  地球上只有男女两个人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自由选择性别的话,那么,告诉我们,你是愿意做男人还是女人?”在1901年,英国有87%的绅士和69%的淑女选择了“做男人”。

  但这个调查如果在100年后的今天再做一次的话,你会发现肯定有新的答案:更多的男人想要生孩子,而更多的女人则对光头和结实的肌肉有了超乎寻常的兴趣——幸好,这样的男人和女人在今天还是生活中罕见的怪物,有着一对丰乳的劳拉和智慧、勇气以及肌肉兼备的施瓦辛格仍然是大众的偶像。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学家开始探讨日益明显的男女性别趋同的势头已经或可能引发各种严峻的社会问题,但最终他们松了一口气:男女的性别界限是改变不了的,那些因性倒错者给自己或给别人所带来的麻烦,统统可以由精神分析学家或外科大夫去搞掂,而时尚文化中易性花招不过是三流小报爆炒的花边而已。

  当然,两性畸变的趋势会日益加剧,但即使是凶悍的女权主义者都承认:女性丧失其性别特征是一种“异化”。她们不乐意的只是男人别只看到她们身上那点温柔、细腻和迷人的性感——她们还有更多男人没有的东西呢。生命不能承受之克隆

  《救世主》是好莱坞正在热播的电影,影片中李连杰向他的复制人进行挑战,担当起人类“救世主”的身份。克隆羊的诞生,使克隆人成为可能,因此科技狂人们叫嚣,我要克隆自己。对于人类而言,尊严的消亡可以有无数种模式,但克隆令人感受到的只是绝望。

  科技助长了人的妄想,但科技试图挑战生命尊严的时候,人类群起而忧之甚至攻之就成了一件必然的事情。

  “我们不能制造人类,也不能改变人类。”人类基因组核心人物之一的兰德博士说。在科技的大旗下,科学家们担心的是,人类将来有可能裂变成两种人:通过基因改进的人与自然状态的人,后者往往成为贫穷而无法使用基因技术的牺牲品。

  克隆不但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更是对人类生命的亵渎。在新世纪,男女关系真的成了“最危险的关系”。在科学家们研究如何让男人怀孕时,艾滋病的危险并不能将现代男女赶回上个时代,在同性恋们呼唤尊严的时候,科学家们又发明了另一种性,互联网上的虚拟性爱。由此可以联想的句式是,40%的虚拟性爱+40%的克隆人+20%的意淫=人类新的繁衍方式。

  未来的日子里,人类的生命伦理也许真会有所变化,甚至可以接受一夫多妻或者走婚,但绝对不能接受克隆人。因为——按照布兰迪斯的说法——“人类还来不及为人与克隆人共处重建一整套新的伦理规则,因为这一做法的难度远远高于克隆人那几招”。

  文化不是一个标签

  “虔诚的穆斯林反对美国的众多理由当中的一个是,好莱坞制造的大众文化崇尚物质享受、强调感官刺激,洪水猛兽般冲击他们的民族文化,MTV能渗透到CIA永远不能到达的地方。”《全球观点》记者采访《文明的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一书作者塞缪尔·亨廷顿时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中指出,冷战结束后冲突将趋向于相异的各大文明的世界观之间这一主题,但这个世界还有独立、多样而纯粹的文明吗?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镜头,穿着牛仔裤听着摇滚乐的拉丹信徒,开着美国人的飞机撞向了美国的大厦——世界大同太像一部好莱坞大片,要把它归结为所谓文化或者文明的冲突简直就是像文盲笑谈。伴随着欧美经济的全球化扩张,一方面,是好莱坞、麦当劳、奥斯卡、迪斯尼等文化标签也在慢慢地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蚕食——当然,它也受到了新加坡、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抵制。法国政府在无力抵制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强调的是法国文化的特殊性,甚至在巴黎网球公开赛上将通用的“net”改成了法国版本,而另一方面,则是世界区域性文化遗产被作为可以带来美元的旅游资源而得到“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日益蜕变成一个经济话题而失去了其本质意义。

  爱因斯坦在《恶运的十年》中说:“不仅人类文化遗产受到威胁,而且人们愿意不惜任何代价加以保护的一切东西,它们的价值都被贬得太低了。”——文化也许可以融合、交流、对话,但绝对不可以也不可能连锅端走、连根拔起。没有筷子、京剧、茶道等传统文化的中国其实并不可怕——少赚点外汇就是了,可怕的是你失去了选择和判断的标准——一个跟在别人后面说Yes的世界真是太乏味了!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哪去了?

  “但愿我能活到下个周日。”曾经以为自己活在世界最安全地方的美国人终于在“9·11”之后有了恐惧。他们终于发现即使有国家安全体系护航,也不能够使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

  虽然《财富》杂志告诉人们,你死于家庭事故的可能性依旧远远大于乘飞机身亡的可能性,但美国人已经将乘坐飞机当成是一种生死抉择。因为拉丹恐怖组织的“基地”发言人说,我们劝告并建议美国和英国的穆斯林,以及那些反对美国政策的人士,不要搭乘飞机,不要住在高楼大厦。

  拉丹的“成功”在于,“9·11”摧毁的不只是双子塔楼,美国的精神力量之塔也随之崩溃。在恐怖事件后,“恐怖”成了网上最热门的关键词,有两样东西在美国很畅销——防毒面具与用于填写遗嘱的电脑软件。而美国女士甚至都不愿意穿超过两厘米的高跟鞋,以免发生意外时难以逃生。

  美国人这种令其无法承受的现实恐惧感其实跟他们由来已久的缺乏敬畏之心且自视为全球“第一公民”的妄想心态有关。其实岂止是美国人,康德当年所说的两个令他敬畏的东西(内心的道德律和无限苍穹)在我们现代人心中早就没有多少位置啦,人谋杀了“上帝”之后,取而代之成为无所不能的“真神”,所有的人都觉得登上月球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可为什么只有很少的人会觉得发明核武器与造出登月飞船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当炭疽、生化武器伴随着人们的恐慌而降临时,《时代》周刊大肆宣称,恐惧也是一种病毒,而且是其中最恐怖的一种。“它会让受害者躲在家中,用被子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所幸的是,被称为“9·11一代”的年轻人目睹了那一瞬间世界所经受的伤害,为青春打上了怕的烙印。

  因为无耻,所以流行

  因为无耻,所以流行。听起来像顺口溜,实际上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预警。

  今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诚信”,而中国企业加入WTO后常被提及的一个关键词也是“诚信”。与社会的高速发展相比,人类的道德建设却相对滞后,甚至是背道而驰。

  “你进入一家公司你就丧失了人权,你的外表是公司的外表,当你年轻,你是这公司外表上的一颗粉刺……你的人权是虚幻的,但你将获得一种具体的容貌。而这些,是我们普遍识破而不愿打破的谎言。”日本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池田俊男以如是的语言来阐述人类潜意识里的无耻症状。

  拳坛“吸血鬼”唐·金穿着中山装攀登长城,甚至可以背诵毛泽东诗词,还穿着对襟马褂作秀于中国申奥之夜,但就是不能明明白告诉你“拳王争霸战”将何时在中国上演。对此,网民的评价是“整个一美国式无耻”。

  礼仪之邦的说法已经不再被人提起——这未必是一件坏事,毕竟早年间那种“唯礼是听”的迂腐过时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底线的取消。当兵法、谋略、厚黑、宝典、手册、秘笈等大行其道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已成为所有人的“敌人”而失去了安全感——你掌握的“兵法”越多其实就越危险,因为你的那点小伎俩早在书上写着呢!

  规则的快乐

  不守规则的苦头我们已经尝得太多,但许多人对于规则的理解还仅限于国与国之间的“大”规则,但当你发现国与国之间都常常不守规则的时候,你还会觉得随地吐吐痰是一个什么天大的问题吗?到处都在说WTO,其实,“入世”给中国人的好处远不是买点便宜货那么简单,其一时还不能让所有人明白的意义恰恰在于强化了我们的规则意识。

  加入WTO,就是进入了一种圈子,就被锁在了一根名叫全球化的链条上,就必须按照新的游戏规则来重建市场秩序。虽然没有人指望中国会在加入WTO之后一夜之间便变成执行WTO规则的“模范”。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已”,那些善于通过“看不见的黑手”来牟取暴利的企业发展战略必须要有所调整,学会自我约束。

  在贸易保护者眼里,世界贸易只是一种简单的“零和”游戏,只有别人吃亏,才会为自己赢得利益,而不是喊在口号里的双赢局面。在这种不可调和的规则游戏中,我们首先要学会戴着脚链跳舞的技巧,并从中寻找到快乐。不可改变的创新

  总有一种创新让我们大开眼界。

  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只有创新精神不能变。在变与不变的交替转换过程中,未来也许无法臆测,但我们必须相信,有了这些不可改变的理由,有了人类不断的创新,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温暖、安全以及精彩。(文/李国庆)


新周刊网络版120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