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百年中国变

http://www.sina.com.cn 2001-12-17 13:37   新周刊

  一个国家的一百年,无论如何的怀旧,仍然会在100年的时光中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变化。特别是中国这个在近代经历诸多风浪的国家,各种思想运动、重大变故、社会风潮交织一起,"变"是中国历史中移动的元素,沉浸在记忆中,意味深长。

  [不缠足]

  声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务当婉切劝导,以期渐除积习。"--慈禧太后

  时间:1902年

  中国人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上"三寸金莲"的,"缠足"这种流传已久的陋习,终在20世纪初成为革命者与妇女解放者的革命导火索。康有为于1882年开办全国第一个"不缠足会",并率先将自己的女儿和侄女放足。此后,"改良派"将"反缠足"作为一项重要的纲领,社会上反缠足渐盛。1902年,慈禧太后颁布劝戒缠足上谕,首次从官方的态度上对缠足陋习表态

  ,全国上下的"不缠足"风潮由此掀起。

  秋瑾说过,"放足后,出外无须把男子求,自活成时堪自立,女儿资格自然优。"不仅是"半边天"得以解放,中国向现代社会之转变亦由"不缠足"始。

  [用牙刷]

  声音:"任何人应当可以用牙刷刷净它的牙齿……这一点事都做不来,还能算是个男子吗?"--林语堂

  时间:清代光绪末年

  尽管有些农民朋友迄今仍然坚持不用牙刷这种工具,可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新兴城市中产阶级们业已视"牙刷+牙膏"为生活必备品。似乎与当前我们称呼"卫生巾"一样,那时的牙刷前面也要冠以定语,称为"卫生文明牙刷"。用牙刷、牙膏自然是个人隐私行为,这种习惯的变化仍然意味深重:牙刷是二三十年代中国新兴城市阶层的标志符号之一,从用水随随便便漱口到一本正经地花1个大元买牙刷把牙齿里里外外弄得煞有介事,跑到洋泾浜跟洋人打招呼也不怕。一夜之间,似乎谁的嘴巴干净点谁就入城了。

  [坐出租车]

  声音:"四万万同胞,拨四万号电话。"--旧上海祥生出租汽车公司的广告,他们的电话是40000。

  时间:1911年

  从汽车诞生到现在,中国人仍然还没有实现人人有私家车的梦想。出租车的出现给了普通市民享受出行的可能。自1911年美商平治门洋行和美汽车公司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家出租汽车行以来,国人开始步入工业革命的福荫时代。到1933年,上海城的出租车已经迅速普及,数量近千。那时的年轻男女和现在一样,都以租车兜风为乐。告别千年传统的轿子、车夫、马车,变的只是轮子,其实国人对步行的惰性可谓从未变改:打的--公司报销。

  [迷明星]

  声音:"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美丽的生活/多情的眷属/圆满的家庭……"--周璇名歌《花样年华》歌词。

  时间:20世纪20年代

  胡蝶16岁时决定报考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中华电影学校,她在自己左襟上戴了一朵大花便跑去报名,那时候报名的女性少之又少,胡蝶就这样上了银幕,并最终成为众人追捧的大明星。

  在胡蝶、周璇们红火前,还真的不知道中国人以前有没有迷过明星。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罕见的,因为传统思想是,你不迷老婆也至少得迷一个你爱的人。在文人中可能还会迷过那些大诗人们,可是真的是没迷过明星。所以,我们得感谢这"第一代追星族"为中国社会增添了一种新元素:超越信仰、爱情、婚姻的另一种"迷爱"。从另一种角度看来,中国人变得会迷明星了,实属他们思想境界提高的又一证据。

  [上海]

  声音:"上海人始终是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最尴尬的一群。"--余秋雨

  时间:20世纪30年代

  上海这座城市的每次变化都能影响中国。随着租界的势力扩张及大批外国"梦想家"的进入,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之变让所有中国人都目瞪口呆:林语堂在一篇《上海颂》的文章中开篇即慨叹:"上海是可怕的,非常可怕。"在乡土国人看来,旧上海那赤裸裸的金钱崇拜、邪恶矫浮、不自然的女人甚至是无国家观念的人等等,都是这座发生质变的城市的可怕之处。

  在60年后改革开放进程中,这座可怕的城市又一次充当了城市形象变革的先锋。浦东摩天楼群与旧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遥遥呼应,构成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两个剧变年代的遗产。

  [新婚制]

  声音:"为了实现一千斤,忘了前天才结婚。"--上世纪50年代流传浙江的一首农民诗。

  时间:1950年

  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一系列法规中,对个人、家庭触动最大的莫过于1950年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传统国人对结婚的注重,甚至被视为造成他们穷困一生的一个关键:穷人没钱但也要结婚办得光彩,这时往往便要求助地主,高利贷也在所不惜。新中国的《婚姻法》着实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在革命与建设的思想统领下,男的只要踏实肯干,女的只要不拖丈夫后腿,无论他们的外貌、金钱状况,都可以在党组织的主持下光荣成婚:结婚后他们还将是同志关系。

  没料到的是,等到今年新《婚姻法》出台后,人们发现,焦点已变成"包二奶"、"婚姻财产纠纷",甚至是"婚内强奸"等话题,期间正是永远新鲜的"新事新办"。

  [计划生育]

  声音:"错批一个人,误增几个亿。"--学界对批判马寅初的反思。

  时间:1978年

  对于崇尚"多子多福"、"四世同堂"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来说,"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无疑真的是革了"老祖宗"的命。中国的"计划生育"运动绝对是世界上最传奇的一场运动:超生游击队、独生小太阳、娶个农村女孩、以钱换准生证、B超窥照胎儿性别等对付"计划生育"的怪异举动层出不穷。"计划生育"给中国家庭带来最大的变化是,核心家庭成为当代中国家庭的主要形式,家族内部关系的简约给了中国更快融入现代社会模式的可能,而另一方面,那些"老一代"仍然在祈祷上天能送给一个品质优良的孩子--而且最好是男孩。

  [广告]

  声音:"我们应该运用广告给人们以知识和方便,沟通和密切群众与产销部门之间的关系。"--1979年1月14日,《文汇报》发表文章《为广告正名》。

  时间:1979年

  商业广告是商品社会的绝对要素。值得兴幸的是,在经历30年的"全国江山一片红"的口舌宣传后,作为"商业口舌"的广告能在1979年便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早班车。1979年3月9日晚,上海电视台在转播一场篮球赛,中场休息时,播出了男篮球员张大维喝"幸福可乐"的画面,结果引来群众质问是否播错了节目。实际上这是广告恢复以后第一例名人电视广告。3月15日,上海《文汇报》上出现了中国的第一条外商广告:雷达表。此后,广告在争议声中渐渐为人们熟知。从单一的"口舌功能"变成真正的大众媒介,通过广告,人们终于了解看报看电视并不一定是接受上级的教化,还可以是咨讯服务、自娱自乐。

  [特区]

  声音:"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

  时间:1979年

  已经再不需要语句来解释"特区"的经济奇迹了。深圳从一条臭沟小边城到一座摩登都市,所需要的仅仅是20年时间,难以想象的是这二十年间在这座城市所经历的巨变:"深圳速度"便是一个被内地人津津乐道的词汇,"二奶"这个名词在这儿发散开去成为全国性的话题,罗湖海关的通关时间变成深港两城的经济调节杠杆……

  深圳以领先诸多灰尘漫天的内地城市的姿态获得"国际花园城市",更成为中国城市变革城市面貌的超级楷模。一座中国的城市的未来可以是什么样子,深圳是块镜子。

  [房改]

  声音:"奋斗三五年,买一套房子。"--新毕业大学生对房子问题最普遍的心态。

  时间:1988年

  "房改"试图改变中国人对房居的思维方式。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愿意以一生的工作来换取单位的分房。闹笑话的是,年薪已经有数十万的某国脚,在转会时也执意坚持,必须有房子分才转会,否则拉倒。对国人来说,这种要房子的心态本来就是道义的。"房改"要做的艰苦工作是通过政策把中国人的房子问题推到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解决。一朝"房改",伴随着国人的"蜗牛心态"(背着房子问题)也得以释放,就业所选择的工作、城市也随之释然。现在的那群周末乐此不疲的"看楼族"也许再也不会明白以前那些人为何要抱着单位的房子不放。时代变了。

  [QQ]

  声音:"嘀嘀嘀……"--QQ收到信息时的系统声音。

  时间:1997年

  在QQ之前,中国人的聊天方式无非就是在炕上、在麻将桌上、在餐桌上,QQ给了另一种现象的空间。申请一个号码,弄一个性感的昵称,用上搜索功能,就能在茫茫网海撞上一两个无聊的Q友,你来一句我回一句便能打发半天。用QQ,中国人大致是最单纯的,因为在国外ICQ式的工具已经添加了更多的实用工具,变得更为适合于工作。整体来说,QQ的聊天方式堕落了一代中国年轻人,因为QQ,极少人会沉下心来写徐志摩式的情书了,取而代之以"你是哪里的?"式无聊透顶的问语,称之为"QQ一代"并不过分,都变得弱智了。有了QQ,自然没人奇怪,中国人也能如此迅速地迷上手机短信息。

  [彩票]

  声音:"博一博,单车都会变摩托。"--广东流行的一句俗语。

  时间:2001年

  之所以把彩票定为今年才发生的"变",是因为从这年开始,彩票终于能光荣地成为日报版面的固定部分。与日常社会新闻一样,各种关于哪儿哪人又中奖了的新闻可以通过纸媒的网络渗透到小市民终端,彩票新闻也坦然成谈资。从1987年到现在,1998年是最疯狂的一年,那时是即开型唱主角,广州一位失业在家的女工,左手摸到一辆桑塔纳,右手抽中30万元现金,当她用狂喜到变调的声音告诉她的丈夫时,她成为那年人们四处传唱的传奇幸运儿。经过一系列对私彩的打击后,今年的彩票市场已经理性而有序。国人相信命运,彩票给了他们一夜改变命运主旨的另一个可能。在彩票风的吹袭下,一夜之间,曾经在平均主义下习惯大锅饭的国人开始尝试"一日暴富"。(文/令狐磊)

新周刊网络版120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