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以不变应万变

http://www.sina.com.cn 2001-12-17 13:39   新周刊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以不变应万变"可以是一种策略,一种常人难及的境界,也可以只是懵懂,或者无奈,也许是不问结果的坚持。可以是悲剧,也可以是喜剧。谁知道呢?因为IQ只有75亲历无数历史大事而不自知的阿甘,最终赢得了一切。这当然是好莱坞,可是生活本身只有更戏剧性。

  法国葡萄酒

  要文化,还是要市场?这是个问题。

  用哈姆雷特的句式,可以对法国的葡萄园主们这么说。

  曾经不仅是悠久葡萄酒文化的象征,而且以四大产酒区、450多个葡萄酒原产地、产销量都居世界第一的法国,现在快要有名无实了。10年间,法国葡萄酒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从49%跌到22%。取而代之的,是被法国媒体敌视地称为“新世界”的澳洲、新西兰、南美、加州的葡萄酒。这些地方同样适宜种植葡萄,而且营销策略更现代,也更凶猛。澳洲酒部分地侵蚀了英国的高级餐厅,而美国人的餐桌上则摆上了加州和南美的葡萄酒。

  看上去,法国葡萄酒直接的敌人是那些与连锁超市联手的跨国公司,他们给自己的品牌标上简洁易懂的名字,比如加州的GALLO,澳洲的PENFOLDS,聘请明星在世界各地大做广告,想方设法降低价格,用便宜但口味新奇的酒来吸引喝可乐穿耐克长大的年轻人。

  相比之下,法国葡萄酒显得太贵,而且太费解,不识时务。酒瓶上严格标注的产地、酒庄、葡萄品种、出产年份和编号,连品酒师都要研究经年才能搞清其中差别。除了在葡萄酒文化浸染中长大的本地人,有多少普通消费者愿意在尊崇文化的名义下手捧"品酒指南"过日子呢?

  作为一种日常消耗量极大的产品,如果有更便宜的选择,又为什么不接受呢?

  可是,也许法国人真正的敌人是他们自己。在抱怨外国消费者没文化、急功近利的同时,法国人自己的生活也在改变。现在,能常常享用一顿3个小时午餐的法国人也越来越少,相应地,人均饮酒量几乎只有40年前的一半。在跨国公司的冲击下,一些沉不住气的小葡萄园主开始铲除葡萄园,转向来钱更快的房地产业,波尔多地区则尝试推出了包括高中低三档酒的MALESAN系列,尽管要被坚持"葡萄酒不是标准产品"的同行所鄙视。

  现在,聪明的后起之秀们把橡木片放入酒桶中,以迅速得到从前要经年累月才能得到的橡木香味。原始的、自然的、缓慢的、充满闲情逸致的法国葡萄酒生产方式注定会越来越小众化。畅销书作家、英国人比得·梅尔描述的那种,开车去普罗旺斯乡下的小酒庄品酒买酒的乐趣也慢慢少了。波尔多2000家小葡萄园主会在痛苦中亲历这个过程。

  真正的行家、美国葡萄酒商杰弗里·戴维斯在关注那些产量虽小但品质上乘的酒庄,他说:"我们不应该失去这些差别。"

  但是,差别是注定要失去的,不是吗?

  ZIPPO打火机

  这听上去是奇怪的,从任何角度看这只名叫ZIPPO的打火机都早该过时了,但是男人们仍然乐此不疲地收集它,以得到由女友送出的ZIPPO为荣。

  关于ZIPPO的传奇故事,是指在战争中为军人安东尼挡住射向胸口的子弹,在空军飞行员丹尼尔迫降时燃起火焰求救,听起来都很遥远了。是的,ZIPPO经得起水浸、严寒、狂风,但是,真正需要这些功能的人在全世界有多少呢?对于绝大多数不需要走上阿富汗战场,或者每年去一次西藏的吸烟者来说,5毛钱一个的一次性火机已经够了。

  "简单、坚固、实用"是ZIPPO的设计原则,其问世4年后获得的专利,至今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盖面与机身间以铰链连接,在火芯周围有专为放风设计的带孔防风墙;0.27英寸厚的镀铬铜制外罩,再加上0.18英寸厚的不锈钢内衬;玻璃纤维制成的火芯保证燃烧的可靠性,还有可以使用73000次的燧石轮……"我们不用那些太空时代的聚合材料和高科技的点火系统"。然而,这同时意味着你得定时为你的ZIPPO更换火石和火油。

  一个穿着拉柏加雅的花上衣、坐在广州木子酒吧里的男孩子用一次性火机点着一支烟,说:"有一个ZIPPO就像养了一只宠物似的。"

  于是,这个坚固耐用的打火机反而常常成为了摆设,一个拥有8只ZIPPO的男人平时用来点烟的,可能还是一次性火机,就像有人会说:"我连自己都没时间养,还养宠物?"从前的年轻人醉心于用ZIPPO打火时那声无法模拟的脆响,或者在女孩子面前炫耀用ZIPPO在牛仔裤上打火、掐灭它的火焰等小把戏,以及收集ZIPPO富有纪念意义的新款。等他们稍稍年长,这一切就成为与青春本身一样的回忆。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嘲笑ZIPPO了,怀旧成为老土,耍俏成为小丑。

  在这个世界上,ZIPPO属于一部分人,而且只属于他们。

  《笨拙》杂志

  《南方周末》副刊版有过一个小栏目:"笨拙精神",专登翻译过来的英文笑话。不知道有多少读者知道,编辑是在向一本已经不存在了的英国杂志致敬。

  1841年,《PUNCH》由一位作家和一位雕版师创办,第一任主编则是破产的酒店老板。作为一本漫画杂志,《笨拙》要求的不仅是幽默感,还有人文关怀和社会批评,不仅是插科打诨,还有文学水准。一本《笨拙》简直就是英国的一部政治兴衰史、服饰演变史、机械发明史、戏剧电影史。《笨拙》的政治漫画则一度让当权者十分紧张,英国的政界人物害怕它,法国和德国政府则多次宣布它为非法刊物。

  可以说,《笨拙》开启了一个漫画的时代。在它之后,有1846年创刊的美国《扬基小调》,1848年创刊的德国《漫画》杂志,1857年创刊的《日本笨拙》,1863年创刊的阿根廷《蚊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笨拙》是英国的中产阶级读物,非常主流,并不另类。笨拙俱乐部每周举行的著名的笨拙午餐,常常把伦敦市民吸引到弗利特街一条斜路上的办公室门口,笑嘻嘻地看着那个时代最出色的漫画家与编辑们的醉与笑。

  《笨拙》遭受的第一次打击来自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学生运动、电视……这一切使闲情逸致的下午茶显得奢侈,而温文尔雅的初版书、藏书票变得不合时宜。一本名为《私眼》(PRIVATE EYE)的幽默杂志以更年轻、更时尚的姿态出现,抢走了《笨拙》的大批读者。

  在非主流的、小众的状态下,《笨拙》还是生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杂文家阿兰·库伦任主编的十年间,《笨拙》就像一个私人俱乐部,聚起了和库伦志趣相投的杂文家作者们和老派的知识分子读者们,这个局面直到新老板带着一群西装革履的财务精英们冲进来才被打破。懒散的文人们在成本、赢利等一大堆数字面前无所适从,只能选择离开。

  然而,真正给予杂志致命一击的,也许恰恰是历任主编中最年轻的、雄心勃勃要重振《笨拙》的大卫·托马斯,他取消了库伦风格的消闲栏目和优雅文字,代之以关于遥控电话和高级汽车的笑话。他将这本杂志改得面目全非,却终究不能以《笨拙》的名字创造一本全新的杂志。

  结果是丧失了原有的读者,老板也并不满意。

  1992年,《笨拙》杂志停刊时,正是英国大选的前夜。多数英国人对这本曾经在英国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杂志之死无动于衷,"早过时了。"他们说。

  不知不觉间,一个时代消逝了,而《笨拙》杂志就是它的殉葬品。

  费尔南多·佩索阿

  "我的内心是一支隐形的交响乐队。我不知道它由哪些乐器组成,不知道我内心中喧响和撞击的是何种提琴和竖琴,是何种木鼓和铜鼓。我听到的是一片声音的交响。"葡萄牙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人生是奇特的,在生前,他是里斯本的一个小职员,每天的生活刻板乏味,只出版过一本书,但没引起什么反响;在死后,他的作品被陆续发掘出来,翻译到世界各地,被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写作者。知识分子们以谈论他的作品为荣。

  这个白天做着枯燥的数字工作,夜晚却进行"头脑里的旅行"的写作者,似乎没有任何目的地写下他对这个世界深广的关注和思考,"写下就是永恒。"仅仅在一条大街上来来去去的生活完全没有局限他的心灵之旅?quot;如果道拉多雷斯大街上的办公室对于我来说代表了我的生活,那么在同一条街上我就寝的第二层楼房间就代表了艺术……是的,对于我来说,道拉多雷斯大街包含了一切事物的意义,还有对一切神秘的解答,只除了神秘本身的存在--这超出解答以外的东西。"

  1935年就去世了的诗人、思想者佩索阿,在90年代之后才被全世界人熟知,甚至引起世人对葡萄牙文学的关注,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承认是受惠于这位前辈。

  "如果我想象什么,我就能看见它。"由于从来没有追逐过时代,佩索阿也就无从被时代抛弃。他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奇特难解。

  香奈尔(CHANEL)

  "无领宽松上装、镶饰边的花呢套装;针织两件套毛衣;多串假珍珠项链和镀金链;镀金链的缝制手袋;露跟或双色女鞋;镀金纽扣的便装上衣,以及小黑裙装……"从1916年,《时尚》(VOGUE)杂志宣称CHANEL简洁而价格不菲的裙装是"时尚的代名词"开始,香奈尔这个高级服饰品牌引起的联想几乎没有变过。如果杰奎琳·肯尼迪,或者戴安娜王妃穿着香奈尔套装出现在公共场合,本国的贫民一定能一眼就认出来,并且视为理所当然。

  "没有什么比财富让女人更显得老气。"率先教会妇女们真假珠宝并用,以"姑妈的药"式的清纯取代当时服装界盛行的奢华的香奈尔,以其含蓄得体赢得了中产阶级的心。在香奈尔本人去世,LAGERFELD进入公司,在整个高级时装界年轻化的大趋势下大玩牛仔布迷你裙和CHANEL商标的内衣时,仍然没有改变香奈尔保守和老气的形象。甚至她的化妆品和香水,都被深谙潮流之道的时髦女孩敬而远之,再没有比使用CHANEL5号香水的同龄人更被她们嘲笑的了。

  从去年到今年,当波普风刮过时尚界时,大大的香奈尔标记成为艺术家们灵感的来源,它被用各种材料制成显眼的装饰品,当你以粗俗的姿态带着它们招摇过市时,仿佛是对整个势利而乏味的名牌世界的嘲笑和挑战。香奈尔成为了靶子,毕竟,这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披头士乐队(BEATLES)

  当人过中年的保罗·麦特卡尼出来推广他的新专辑时,我们几乎不愿想到他曾经是披头士的一名成员,曾经是满脸稚气和活力的4个利物浦男孩中的一个。我们对BEATLES的记忆宁愿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初,那时他们刚刚推出《佩珀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Band),已经超越了流行歌手的阶段,不仅在商业上而且在艺术上都获得了极大的肯定;而又还没开始蓄长发,抽大麻,过上嬉皮士的生活,迅速地梦想而又迅速地破灭,在超级巨星的光环下日益远离真正的生活,然后各散东西。

  披头士留下了如此之多而又水准如此划一的作品,几乎是一个奇迹。今天听来极为简单的配器和旋伤亢撩挥屑跛鹚�堑墓饷ⅲ�敲挥芯���淼娜松�苁堑ゴ康摹⒖炖值模�词故瞧蚯? "Don't let me down",都带着健康和天真的气息。

  正如《欧美流行音乐指南》的作者王晓峰所说:"披头士乐队象征着乐观主义,他们的瓦解标志着乐观主义的消亡。"今天,我们往唱机里放进披头士的唱片,似乎是为了晒到另一个世界的阳光。(文/谢立)


新周刊网络版120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