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三个自我肯定和一个自我推荐

http://www.sina.com.cn 2001-12-29 13:22   新周刊

  本来,我是不准备再作任何解释的。只顾自己历险。据说批判文章已发了200多篇,批判文集已出了八九年,创造了多项纪录。有人以为我默认,有人力劝我反击,我总是摇头笑笑,继续赶路。谁知,遇到了2001年。

  本来,我是想让多少年后的资料研究者们突然发现中国某一时期的文化逻辑大吃一惊的,例如,文化和文明是“口红”,生命冒险是“作秀”,反对盗版是“打手”……谁知,遇到了2001年。

  “9·11”事件发生那天,我在北京,住房内电话不断,内容大同小异,都说是立即想起了《千年一叹》,相信了我在那本书里对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边境是目前世界上最危险地区的判断,也理解了我在书中一声声“逼在眉睫”的呼吁。

  由此我不由得内心硬咽,默默地询问着电话那头的朋友们:“这下你们终于明白我是从一条什么样的死亡之路上侥幸逃走的了吧?这下你们终于知道我十几年呼号固守文明与野蛮的界线不是故意作态了吧?这下你们终于理解我为什么要长期告别亲人在远方跋涉冒险了吧?这下你们终于领悟为什么我的书备受一些人辱骂却在民众中拥有如此广阔而稳定的读者面了吧?……”

  对我来说,考察别种文明是为了更深切地了解中华文明,了解它在古代和现代的生存环境。因为我在20年前曾受到一位蒙冤老人的指点,说中国正在进入百年来最好的时期,后来我自己在投身社会实务过程中进一步判断,“最好的时期”的对比基数,可能远不止百年。因此我是较早相信中华文明会在21世纪复兴的人之一,只不过还须审察复兴的时间和障碍。白先勇先生从美国来信说2020年应该可以复兴,而我则花费较长时间研究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沟通已搭建了哪几座桥,还需要搭建哪一座,因此提出了《第四座桥》的命题。这些判断和研究在国外产生强烈的反响,而在国内则产生了奇怪的反弹,反弹的基本理由是我与发表地之间存在“省籍”问题,荒诞而幽默。

  经过对其它诸文明的考察,我对中华文明复兴的信心更有增长。我甚至觉得,在其它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都逐一暴露出自己的极端性弊病之后,中华文明尊严地笑对其它文明的日程表大大提前了。那么,正是在2001年,申奥的成功和加入WTO,使这个日程表愈加凸现。这几个月来我不知接到过多少电话,要我谈谈“经济入世”和“文化入世”的问题,我说,我几年前谈“第四座桥”,就是指“文化入世”。这是我在2001年继“9·11”事件之后的又一次自我肯定。

  第三个自我肯定是,我在几年前明确提出中国文化将会经历8年左右的“粘滞期”(发表在《海上文坛》)。作出这个判断是基于另一个判断,即我当时已发现,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已远远领先于文化,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领先,后来便失去了领先地位,甚至连追随也力不从心。但它又必然逃不过一场深刻的转型,因此会经历一番既靠不上新坐标又靠不上旧规范、又痛又痒、无法无序、怪像丛生的粘滞性挣扎。这一切已被事实证明,包括与我有关的那200多篇批判文章,八九本批判文集。近些年越来越狭隘可笑的地域性文化粘滞,更是证明。我当时无法预期的是,这个粘滞期的结束得会由什么样的事件来推动,又将结束于什么型态。2001年告诉我,中国加入WTO,将无可阻挡地逼使文化大幅度地走向产业化和国际化,这里会有很多问题,甚至很多悲剧,但粘滞期却提前结束了,进入到新一轮的探索期和创造期。

  我当时就对上海作家协会的徐俊西先生、宗福先先生说,在粘滞期艰难有所作为,我要做的只是寻找和呼吁文明与文化,而且是人类底线意义上的文明与文化,来排除多种形态的愚昧和野蛮,只有这样才能使转型朝向健康方向。这个意思,我在《文明的碎片》中也作了叙述。没有想到的是,我在这一时期遇到的最大野蛮是盗版。这个野蛮已快速地成长为一种集团化行为,呼风唤雨能让反盗版者蒙上一层层不白之冤。野蛮的同盟者是愚昧,于是又出现了那么多为盗版辩护的文章。对这件事我曾产生过悲观,但是2001年使我们有理由乐观一点。随着进入WTO,政府已把反盗版列入法制建设的重点,气氛已开始转向正常。盗版集团至少不能像往日那样可以一度用金钱收买写手、控制舆论了。

  两年前我撰文批评盗版集团是文化杀手,居然有人挺身而出责问我:“谁是文化杀手?”好像谁都可能是,只有盗版集团除外。责问者又恰恰是内地省一家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这样的责问,到2001年就不可能发出了,这便是气氛的压力、法制的压力。

  既然如此,我何妨再乐观一点,让法律早一点光顾文化界这个暂无法又无序的领域?其实法是有了,少的是“现身说法”的人,因此多的是“以身试法”的人。我在这可爱的2001年做出了一个决定,会以自己的深度参与来改变这个比例。

  2001年8月份香港的《经济日报》报道我在香港大学的演讲,说我在香港青年中的形象是“铁汉子”,对此我喜不自禁。为什么称得上是“铁汉子”呢?记者说,一是颠簸数万公里冒死归来从容不迫,二是“面”对几百篇批判文章的包围连眉毛都没有抖动一下。

  既然这样,当眉毛抖动起来,也会抖出一个汉子的风范。

  ——今天既然说了那么多自我肯定的话,那么末了也就不怕再作一次自我推荐:新出版的《行者无疆》值得一读。这样的自我推荐在我还是第一次,理由有点特殊:一个中国文人,竟能在几百篇批判文章、一大堆批判文集的包围中写下这么一本系统感知别种文明的著作,心绪宁静而空灵,笔融平稳而干净,此间功夫,不应仅仅归之于个人,而更应归之于时代。这是从来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在2001年发生了,那么,仅此一端足以证明,社会和文化,真的在转型了。

  真让人高兴。


新周刊网络版121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