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签出了第一张中国绿卡,天津是第一个颁发绿卡的直辖市,获得“外籍人士在华永久居留权”的人越来越多。
1986年,任武汉市柴油机厂厂长的德国人格里西获得“外籍人士在华永久居留权”,也就是中国的“绿卡”。这是我国第一张绿卡,格里西也是第一个被授予中国绿卡的外国人。
谈及这个第一,记者接触到的武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的人无不津津乐道,虽然已事过境迁15年,当年的办事人员也调离了原来的岗位。外宣处的秦千桥主任在言谈中掩不住欣喜:“当年授予格里西这个绿卡,武汉市公安局及省厅都是很大胆的。因为关于外国人的居留问题,国家公安部也是在1986年才开始下达本着有利于改革开放的原则,鼓励外籍人士来华投资及各类专家学者讲学,对这类人士的居留予以一定优惠的政策。我们颁发的永久居留权是对这一政策的具体化。”
在格里西之前,按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外国人因任职或就业来华,获得的居留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如需较长时间居留,则需按规定逐年申报延期,往返签证的办理也是如此。据北京专门为外籍人士办理居留证的晨光公司介绍,以在三资企业、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中工作的外籍人员办理居留证为例,从手持中国驻外使、领事签发的签证开始,经过从地区劳动局办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直至到公安局出入境办理居留证且拿到手上,整个过程需1至2个月。居留证一年期满后必须再行延期,否则很可能被驱逐出境。
绿卡的中国特色
截止到2000年,取得中国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仅40多人。
2001年11月底,在全国公安出入镜管理工作会议上相应出台了6项改革措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给外国人发“绿卡”。即到2003年前,我国将建立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中国“绿卡”制度。而就在记者开始采访的一个月前,这一措施仍处在众口烁词或闪乎其词的境地。
天津是第一个开始颁发绿卡的直辖市。2001年2月,授予4名外籍人士永久居留资格。1991年,天津开始向为天津做出杰出贡献的外籍人士授予这一资格,从一开始的1位外籍华人到现在的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的9位华裔、非华裔外籍人士;6月,武汉市授予英、德、美等8个国家的15名外籍人士永久居留资格,这是继格里西之后的第二次;9月中旬,长期在安徽工作的7名外籍人士拿到了在华永久居留权,2000年,安徽第一次颁发此证,当时有5名外籍人士;9月下旬,上海向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美国人墨菲和安达信公司中国主管澳大利亚合伙人吴港平,颁发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这次颁证,是上海市自建国以来继耿丽淑、关长臣、威廉·凯乐和秦范雄等4名为中国革命、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友人颁发《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以来的第四批(前三批共4名)人员。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第一个向记者明确使用中国绿卡概念的是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出入境的工作人员。“我们颁发的就是中国‘绿卡’,就是和美国绿卡一样的意思。至于绿卡的概念,国家公安厅好像没有明确的文件。”而天津、武汉甚至上海出入境的工作人员一开始对绿卡的概念也是含糊不清,“居留证大都是长期的,永久的也算是绿卡吧。”
记者发到国家公安部的采访传真被转到了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面对记者的问题,对方反问道:“干吗要永久居留啊?现在一年办一次有什么不好?”在6项改革措施出台以后,同样的问题,一位仍不愿透漏姓名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能获得绿卡的只能是少数中的少数。措施公布不也说到了2003年吗?”其实早在2000年2月,在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致工党中央和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联合提案,建议给予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员永久居留证,以方便他们出入境。在此提案的推动下,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等城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对来华创业人员给予这方面的优惠。安徽、湖北、天津、上海更是开始直接授予中国“绿卡”。近两年来,被授予“绿卡”的外籍人士的数目是过去十几年的总和。而到了2003年,会有怎样的变化,没人知道。
关于永久居留权的时间期限即使在改革措施出台后也仍然是一个问题。因为虽同为绿卡,武汉的15人是3年,安徽的则为5年。“这只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我国对于外籍人士的签证一般是1-5年,最高也就5年。5年以后换证,但是免收签证费用。一般的居留证由各地自行办理,永久居留证必须由省厅报批。这是国家公安部统一规定的,至于各省的标准,则是根据各省的特点来定的。”中国绿卡因为尚未完全开放的现实,如同户口一样,有着浓浓的地方特色,或者应该说是上海绿卡、湖北绿卡、天津绿卡更合适些。
绿卡的含金量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包括WTO的加入,来华投资的外籍人士增长强劲;另一方面,从1978年以来,我国共有32万人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他们几乎涵盖了当今最主要的高科技领域,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高新技术产业向着全球化发展,设计、加工的国际化,使从事于此的人常常飞来飞去。来去自由,国境手续快捷,成为他们选择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
武汉市一次性授予15名外籍人士永久居留权在全国有过不小的影响。秦主任解释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要逐步放开。中国入世,武汉和郑州将是最先开放的城市,我们必须要和国际接轨。武汉有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中国光谷预计将创造400亿的赢利。现在我们公安局出入境也开始做调整,由以往的管理型变为服务型。这是由发展决定的。绿卡只是创造好环境的一个方面。”
留学美国,如今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工作的张国卫这样告诉记者:“想融入一个新环境是很难的,但是如果没有绿卡,甚至连基本生存都会难以保障。中国人过去在美国想拿绿卡,除了好的发展之外,还有长期以来的心理劣势的原因,很多香港人、台湾人一拿到绿卡就回国。内地人出去了觉得不拿个绿卡回来,好像没本事似的。所以很多没拿到绿卡的,宁愿在国外刷盘子。不过,外国人想拿我们的绿卡,无非是出于生意上的方便,只要有商机,即使手续上麻烦一点,该来的还是会来。其实绿卡表示的也就是经济发达的程度。这一点全世界都一样。想想美国靠绿卡挖走了全世界多少人才就知道了。”张国卫的话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绿卡的实质。当问到获得中国绿卡的条件时,安徽省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方面解释说:“必须有一定的在华时间,如果不是国外大公司派来的企业代表,如果企业资产少于500万(天津是上千万)、本人不主动申请、对中国文化没有兴趣,都不行。不过所有的外籍人士都可以申请,由我们市局申报,最后还要省厅来批。要求是很严的,绿卡的相关事宜、解释权在省厅。颁发绿卡主要是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每个省有每个省的标准。”像上海,要获得绿卡,必须拥有“白玉兰纪念奖”或其它政府奖。而看看那些已拥有中国绿卡的外籍人士的来头,就知道这些奖背后的意义。
绿卡的中国梦
在已获得“绿卡”的40多人中,基本上是外国专家、投资者及支持革命的友人。青木洋子即是在教育及公益事业方面做出杰出贡献而获得绿卡的人士。已进入不惑之年的青木洋子是日本人,和其他所有拥有中国绿卡的人都不同的是,他是一位盲人。1993年,驱使他来到中国的原因,是因为在海外,他发现国际盲人协会里竟然没有中国人。留学英、德等多国的他对中国文化很是欣赏,所以1993年他来到天津外国语学院学习中文。1995年,留在中国创办“视障者日语学校”,鼓励盲人学习,很多人都是免费的。青木先生自己拉赞助,几年间,众多学员通过了日本官方的日语考试,甚至还送了五六名学员去日本学习。2000年,获得天津专为外籍人士所设的“海河荣誉奖”,去年又获得国家的“友谊奖”。2000年,天津市公安局根据天津外事局和其本人的意愿,授予青木洋子永久居留资格——中国绿卡。
谈到中国绿卡,这个普通话说得比很多中国人还好的日本友人笑着说:“我喜欢中国,能被授予中国绿卡,对我是一种荣誉。”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外籍人士均不清楚中国绿卡的政策,在三资企业做市场经理的Cossey这样告诉记者:“我们都是交给专门的公司来做。如果中国绿卡能够放开,像美国一样有固定的标准,我们当然很高兴能拥有。不过目前还不知道这方面的信息。”
就在改革措施出台的同时,广东省外国局局长曹俊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漏,2001年初广东省人事厅和省外国专家局向广东省委、省政府递交的“给在广东的外国专家予‘绿卡’的报告。但记者在对相关方面做正式采访时却被拒绝了。广东省公安局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广东,这个问题比较敏感。直到去年年底,有13000名外国人常住广州,就业的有60%,其他的是留学生和寄养儿童。其中华人占多数。关于永久居留,可以申请,也有已经授予的,但不宣传。在广东,想要绿卡的主要有三类人:一是不想失去原来国籍的外国人;二是长期留在国内的小孩;三是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以往只会想到我们偷渡到欧美,拿人家的绿卡,其实,同样有很多国家的人想要我们的绿卡,现在,这些人甚至不比中国去美国的少。如今靠发绿卡扩大投资的趋势还不是很强烈,现在那么多的外国人居留,对管理是个很大的冲击。关于对专家发绿卡,对这些人一向都是优待的,发不发,对他们没有影响。毕竟,中国不是像美国一样靠发绿卡吸引人才。”
国家专家局的许处长在回答记者关于绿卡对于吸引专家学者有多大作用时说:“中国不是移民国家,绿卡的开放程度有差距。目前的范围只能是地方性的。绿卡关涉的是一个人才流动的问题。目前我们主要提的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吸引世界各地的专家来参加中国的建设,充分减少他们的各种顾虑。绿卡现在还不是一个大问题,有也只是一个趋势。”但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已经表明了一个现实,留在国内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能走出去的,跟国内的大多数相比,通常都是优秀的。
对于第一个获得中国绿卡的格里西的去向,一直是记者关心的问题。在采访之初就得知早在几年之前,他已经回德国了,原因不详。拨去柴油机厂的电话,因为年代久远,领导的几经变迁,格里西的离去成了谁也说不清楚的谜,同15年前的那一纸证书一起尘封在岁月里。
中国绿卡肯定是值钱的,但值多少,有没有增值的可能,看来只能如同它的现状一样,还是一个变数。(文/李冬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