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选择这里?说起来都是一段故事。是机缘,也是大势所趋。
魅力城市,众望所归。
在这里我们说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间,这四座城市的新增人口都在300万人左右或以上。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的人才市场挤满了来自全国的求职者,与全国37个城市1:3.41的人才供求比例相比,京、沪、穗、深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什么选择这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为了投奔远大理想、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追随或放弃爱情、为了自由度更大的生活、为了起点更高平台更大的事业、为了与城市共享繁荣、为了最快最多最国际化的时尚讯息、为了比别处多得多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相同的是这里包容了他们的全部。
在发展仍是我们国家和个人的第一需要的今天,对城市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机会和发展空间的选择。事实上,京、沪、穗、深四城市白领平均5万元以上、职业经理人7万元以上的年收入已经是有抱负的年轻人的首选。
收入的背后是城市的繁荣和个人的发展,是四城市各显神通的引进人才新政策,北京的创业最活跃,上海的科技成果转化最火热,广州的信息产业发展最迅猛,深圳吸引人才与技术的力度最大。收入的背后也是生活素质的提升,比如中国房地产炒作在北京、品质在上海、服务在广州、创新在深圳。
你可以选择其它地方,但你之所以选择这里,总是因为这里的明天会更美。
北京
笔录/朱明慧
小杭,女,24岁,节目主持
第一原因:恰巧在北京进修学习
第二原因:北京虽不适合生活但适合发展
我来北京一年多了,其实在两年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会来北京工作。我的老家是杭州,我在那里出生,但我父母都在湖北宜昌工作,所以我是在宜昌长大的。毕业后我去了宜昌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做主持人,后来又去了浙江台,台里的竞争和压力都强烈地促使我特别希望能去专业的院校进修学习,恰巧台里有机会让我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进修学习,于是就来了。但那时我仍没有长留北京的打算。只是经过一年的学习,再加上在这一年里对北京传媒各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再三考虑,我觉得做传媒还是要在北京,信息量大、快、全,而且机会也比较多,所以我也就留在北京发展了。现在我在北京电视台,自己觉得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应该就是准备在北京长期发展了。我认为北京虽然不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它的空气、交通等方面都挺不好的,但要说发展应该是个不错的地方!
高胜达,男,32岁,研究生
第一原因:考上了清华大学MBA
第二原因:打算在北京大施拳脚
我以前是一个小城市里一家公司的职员,主要是搞计算机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那里,安安心心地工作了几年,开始也没有觉得什么,可是越大越觉得心慌。有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出去闯荡了几年,现在都事业小有成就了,可我怎么还是这么平平淡淡的,好像原地踏步什么也没有改变,没有任何长进。于是我准备考研,我挺不甘心就这样过一辈子。要做就一定要做好,要考也就一定要考个好学校,我想上MBA,国内MBA最好的学校应该是清华大学了,所以我选定了这个目标,努力备考。第一年没考上清华,只考上了武汉大学,我没有去;第二年还是没有考上清华,但考上了人民大学,我还是没有去,我的决心无比坚定,非清华绝对不上。我在单位办了下岗,一个月拿200元的下岗工资,到北京来,还靠着家里的一些资助,在清华旁边租了一个小单间住着,平时还去上备考班,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清华,现在已经读了两年了,我想,毕业以后我是肯定会留在北京了,我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同时在北京也有了一定的人缘基础,我将来打算在北京大施拳脚了!
李雅桐,女,58岁,家庭主妇
第一原因:帮在北京工作的女儿
第二原因:随孩子
我来北京其实不是因为我自己,是为我女儿。我女儿在北京工作好多年了,前两年刚结婚,两口子也都特别忙,现在女儿怀孕了,我这做妈的反正也已经退休了,在家没什么事情,干脆来照顾我女儿,帮他们做点家务。现在的年轻人都忙事业,自己连做饭都做不好,成天在外面吃,那哪能吃得好呀!更何况又有身孕,可得给她好好调养,弄点有营养的东西补补,其实自己在家弄饭吃,吃得舒服,还节约钱,有我在这里还能帮着做点家务,总不能让这孕妇还家里家外地忙活吧,我那女婿也忙得不得了,事业倒有所成就,可就是一点家务活都不会,你说就是请保姆吧,这有几个保姆有照顾孕妇的经验呀?我这都生了好几个了,知道该怎么照顾,我估计会在北京呆不少日子了,这孩子生下来了,我还要在这里带外孙呢!我这把年纪了,终于抱上了这头一个孙子,我呀,都乐死了!
上海
笔录/黄新炎
成丹,男,31岁,打工者
第一原因:上海意味着高贵
第二原因:上海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秩序
我曾经这样向人们介绍上海的美:上海美,美得就像电视里看到的那么美。
最初对上海的了解,始于周围众多到上海打工的人。每逢过春节,他们一个个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身上多了一层村里人少见的气派:红双喜牌香烟,永久牌自行车……以及与乡里人吵架时嘴里带出的“拎不清”、“小瘪三”等骂人话。在乡下人的眼里,能够骂出这些个上海人才骂得出来的字眼,仿佛也是一种高贵。
没有来上海前,家里人总是在念叼:你要是去上海就好了。为什么要去上海呢?因为他们希望我也像他们那样有派头。再则在上海打工的乡亲多,也好有一个照应。
来到上海,才真正感受了上海。的确,这里像一个大大的染缸,不管什么人,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年龄,基本上都能在这里找到一块生存的空间。而且用不了多久,便学会了一些基本的上海话,上海人的精明和斤斤计较渗透在这种语言中,不经意间便传染给了外乡人,这种传染威力巨大,也不管你是住在五星级宾馆或花园般的小区里的高尚人,还是住在上海屋檐下的粗俗人,更不要说那些徘徊在这两者之间的普通人。一旦染上这种病,那么同乡之间的情谊也就黯然失色了。
几年的艰辛,让我体会到上海并不像乡下人心目中想象的那样黄金遍地。它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秩序。按照你的学历、能力、资历非常客观地划分着人群,划分着人们的收入。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种城市平民,小富即安。当然也有许多外乡人找不到工作流浪于街头,碍于情面,他们情愿睡上海的厕所也不愿回到家里的小楼。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每年仍有大批的外地人,对上海趋之若鹜的原因。美丽的上海,永远出现在精美的电视画面上。
章立群,女,21岁,白领
第一原因:被港汇广场的喷泉吸引
第二原因:上海人做事很规范,也很有人情味
第一次怀揣着本科毕业证书,来到上海,从徐家汇地铁站出来,远远就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抬眼一看,是港汇广场的喷泉。水顺着台阶层层泻下,溅起的水花如丝般地洒在脸上,冰冰的,凉凉的。突然间,我一颗忐忑、彷徨、急躁的心仿佛受到了洗礼,缓缓地静了下来,户口、房子、票子……这些在找工作中困扰我的问题好像离我很远了。我喜欢这种感觉,就在那一刻,我下定决心,要留在上海。
接下来的笔试、面试让我看到了上海作为大都市在引进人才方面的胸襟和气魄。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在我收到的面试或笔试通知书上,几乎都写有如何乘车的路线,有些招聘单位还会主动询问是否有住宿的地方,如果没有他们可以安排,让我感觉上海人做事很规范,也很有人情味。
当然,喜欢上海的理由还有很多,比如喜欢外滩的万国建筑,喜欢衡山路上飘着异域风情的咖啡馆,喜欢淮海路上的繁华、襄阳路上的服装,喜欢老上海的音乐、古北家乐福的人气……
广州
笔录/裴谕新
燕子,女,23岁,媒体人
第一原因:我再也忍受不了北京的风沙了
第二原因:广州工作不用实习
我在北京上的大学,我同学差不多都留北京了。他们也劝我留北京,因为现在北京发展好嘛。可是我再也忍受不了北京的风沙了。再说,我同学进北京的单位,不管什么单位,总是要实习一段时间,有的甚至是一年。这一年里,不管你干多少活,你都必须拿实习生的工资,也就一千多块吧,都不够他们用的。可是到广州就没有实习这个概念,你干多少活,就拿多少钱。你看我,我不想存钱,可是我每个月都剩钱。上个月我还给我爸妈寄了几千块。
李参军,男,32岁,博士
第一原因:广州效率高
第二原因:在广州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
博士毕业那年,我到学校举办的人才市场上转了一圈,刚好广州的这家公司需要我这方面的人才,我就给了他们一份简历。没想到他们当场就拍板说要我,一个星期之后就寄来了正式的函件。当时我还给上海的同一类型的单位递了简历,但是他们的态度很不明朗。其它城市的也有,速度都比较慢。
到广州后更感受到广州人的效率,说话也比较直来直去,与工作、业务无关的事,别人一般不打听。广州适合创业,我来广州才两年吧,自己就开了一家公司。我的同学多数出国,有时候我们在网上聊,他们在国外也拿了学位,找了工作,生了孩子,可以说,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我的公司刚开张,还没有多少业绩,但是我的同学们却认为我很成功,甚至是我们班最成功的一个,因为我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我跟我的同学说:我们在国内要和你们在国外的比一比,咱们十年一比。
吉灿,女,36岁,保险业管理人员
第一原因:刚刚失恋,换个地方
第二原因:不会说广州话没关系
我是1989年来广州的,那时刚刚失恋,想换一个地方,换一种心情,没拿身份证就跑来了。刚来的时候我在一家服装厂上班,我可知道广州是怎么回事了。宿舍里只有一张空空的架子床,别的什么都没有,那个凄凉啊……当时我就坐在床上哭了一场。
在我来到广州的头三年里,我还一直在想:将来我一定要回去。我觉得广州就是一个挣钱的地方,找不到生活的那种感觉。广东话过了一年多我才听懂,到现在也不会说,也不想说。其实我也回过老家一次,离开广州的时候就没想着再回来。可是真的到了老家,我发现老家变了,我也变了,我开始怀念广州。
到现在我还不会说广州话,但是广州已经开始是我的家。广州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不会说广州话没关系,一样可以活得很体面、很滋润。广州也不像我来的时候那样土、那样脏了。我到广州后就一直住五羊新城这块,这一块变得让人难以想象。现在我买了两套房子,都是在这一块。
深圳
笔录/陈雪梨
陈小姐,32岁,国企下岗工人
第一原因:我哥从部队转业把我带到了深圳
第二原因:酸甜苦辣十几年,都演绎在这份热土上
我是1986年随我哥来深圳的,当时我不满18岁。我母亲早逝,父亲年迈,对于我这个最小的妹妹,我哥负有抚养义务。我哥是第一批转业到深圳的,基建工程兵,他又是一个极负责任,极重感情的人。就这样,他把我带到了深圳。我记得非常清楚,我来的时候是冬天,我们苏北早已是冰天雪地,而这里却还花红草绿。当时深圳还处于建设之中,我居住的地方到处是工地,但这不妨碍我一下子就爱上了深圳。接下来,找工、迁户、结婚、生子、购房、下岗,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十几年,都演绎在这片热土上。在深圳十几年,最大的遗憾还是一贫如洗,看着来深圳较晚的人都已腰缠万贯,心里有时候挺不是滋味的。
马先生,32岁,华为公司中层管理干部
第一原因:上海人比较欺生,深圳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第二原因:在深圳一个月六七千元的收入
1991年我于上海交大毕业,当时分配回浙江老家一座小县城,我心有不甘哪!当时想留在上海,但上海人比较欺生,而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是特区,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就像欧洲人都喜欢在美国发展一样,我鼓足勇气打破铁饭碗,来到了深圳,加入了打工一族的行列。现在想起来,铁饭碗也不铁,我原来所在的单位很不景气,很多人都失业了,而我庆幸我来了深圳,在深圳结了婚,购买了住房。我太太是深圳户口,我女儿的户口随母亲,而我的户口还是在内地。两年前,我又凭着自己的实力,进入了深圳很有影响的高科技华为公司,一个月六七千元的收入,这是在内地不敢想象的。假如我没有来深圳,我想我的日子就不会这么精彩,这么舒心。
魏先生,43岁,司机
第一原因:离婚又下岗,想改变活法
第二原因:深圳的确机会多
我是广东韶关人,1990年离婚了,又下了岗,心里一片灰暗,想着深圳就业机会多,我想改变一种活法,就把孩子留给我妈妈带,我只身来到了深圳。在深圳,我找到很多工作,开过货柜车、大巴,虽然很辛苦,但工资高,日子好过很多。深圳的确是机会多,在这里我又成了家,买了房,我对我现在的生活满意极了,我经常想,我来深圳是来对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