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岁末,原台湾宏基集团旗下的明基电通在苏州宣布放弃宏基的共有品牌“ACER”,开始启动“BENQ”的新品牌。
此时正是苏州寒冷的冬天,一向好客的明基没有等到江南最好的春天时节,急急地就把全国各大媒体召到了苏州,让这个足够热闹的消息去驱逐记者们的寒意。
一切富传奇色彩的字眼开始充满各大报刊:易帜、出走、放飞、独立……焦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李焜耀,在明基内部大家称其为KY的人。
1984年,台湾电脑制造业巨人宏基电脑决定分拆出一部分业务,成立一家新公司,明基电脑(明基电通前身)诞生。彼时,明基电脑只是为宏基分担部分电脑代工订单的小小子公司。1991年,当时不到40岁的李焜耀从宏基电脑走出来,执掌明基。十年过去,李焜耀大手笔地为自己庆贺在明基的十周年:告别宏基。
但这一切绝不仅仅是从A到B的转变那么简单。
冒险的台湾苗栗人
李焜耀说自己是一个冒险的人,“喜欢到陌生的地方”。这次明基从“ACER”到“BENQ”,对于李焜耀来说依然是一次快乐的冒险历程。如果说在华语市场,明基因为保留“明基”二字,消费者接受品牌的磨合期不会太长,那么在非华语市场,“BENQ”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品牌,李焜耀面临的工作必然很多,他计划今年1月到美国,3月到德国汉诺威,都是为了新品牌的推广。这个地道的台湾苗栗人,似乎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他可以一天连续接受十七八场采访而一直神采奕奕。在近一年,他几乎每个月都必须到苏州中国行销总部一次,他要转一次飞机、一次汽车,才能从台北到苏州,他乐此不疲,因为他很乐意在抵达苏州后,坐上那部车牌号是0002的公司车。这个号码代表他是第一个到苏州投资的台湾企业家,因为0001号在一个港商手里。
现在苏州带动周边的吴江、昆山等地,已经成了台湾高科技企业集中的地方,形成长江三角洲鼎盛的高科技气候。“他们都是在学我们。”李焜耀觉得这一点没什么好谦虚的。
李焜耀1993年就到了苏州,那时的苏州新区刚刚开发,一条泥泞的路就从老城直接延伸到了郊区。残旧的古城丝毫看不出什么前景。在此之前,李焜耀也到了当时台湾企业热门之选:广东东莞,但他很快就决定放弃,当时东莞外来劳工充斥给了他很深的印象。李焜耀说投资苏州,主要是看好中国的人才库。从整个中国的版图来看,中心点在华东地带,它能够辐射全中国,人才和资源布局就会比较平衡。
而且东莞的市政也没给他留下什么好印象,相反,苏州的古风古韵让他很留连:刚来时,我总想起小时侯在台湾的一些情景,让人很留恋。
现在明基是苏州最重要的企业之一。而苏州也成为明基难得的福地。明基在苏州8年来一共投入了近2.8亿美金,与此对应,明基电通在苏州已经拥有60万平方米的厂房,形成了年产400万台彩色显示器、800万只键盘、400万台扫描仪、2000万台光储产品和500万台手机的生产能力。
时尚主导未来
在采访中,我注意到明基的员工都爱用自己企业生产的手机,虽然到目前为止,明基的手机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但起码在员工中已经做到了普及。
手机是李焜耀坚持得最痛苦的一个项目。手机项目的前期投入非常大,而且暂时没有收入。当时李焜耀提出做手机时,如同说要投资苏州一样,遭到了董事会很多人的反对,但李焜耀的性格是:坚持。早在1993年,李焜耀就提出了研发手机的计划,这个工作进行得非常漫长,在5年后,明基研制出当时台湾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
李焜耀很看中通信产品的研发,他的判断是,通信产品将来在人类生活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明基新的定位正是:时尚的电科技产品。
事实上,李焜耀在打很多产品的主意,有业内人就评价他的明基产品过多,产品线太复杂。但李焜耀有自己的想法,“无线通信是一个让我们的梦想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他觉得明基就应该和未来人类生活的细节挂钩,这正是明基的主业。“我们也有一定的限度”
李焜耀的冒险还在继续,在美国,他投资了一家生物科技的研发中心。“生物科技会是以后的大热。”他很自信地预计。
李焜耀访谈
《新周刊》:品牌的更改,你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李焜耀:就是如何把旧的资产承接到新的品牌。第一,我们有超过一千万的用户,以前产品都是挂ACER的招牌,要告诉他们如何了解新的品牌,保证对他的使用权利不会有影响,以前做的承诺、以前的服务和支持都会继续存在。第二,我们的员工怎么正确了解到这个情况,要和他们讲清楚,层层传达出去;还有我们的渠道伙伴,全世界加起来有几万个人,他们对新品牌的了解要很长的过程。我想这是最大的挑战。
《新周刊》:BENQ品牌的定位是“时尚的科技产品”,实际上很多台资企业都在做,你坚持这条路的原因是什么?
李焜耀:我们比别人要早。比如手机,我们7年前已经开始做,还有数码相机,我们一直投资很大。我觉得要看一个企业掌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个人感觉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的研发,技术力是很多公司,包括目前很多国内公司所欠缺的。我们现在有670个全世界的专利,每年都增加一百多个发明专利。有技术力的支持,这个品牌才有可能成功。
《新周刊》:有人说目前BENQ的困难主要在非华语市场,你面临的是一个全新品牌的诠释过程,你怎么做?
李焜耀:我同意,我们最大的困难在于非中文区的环境。他们如何把对以前ACER的感情移过来,这4个英文字母我们是带了很强的感情,“享受快乐科技。”希望提升人们对科技的感情。我们定位它是一个情绪性的品牌,是感受品牌的真诚奔放和热力。这是我们希望带给消费者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定位,要重新认识这样的品牌,一定是需要过程的,但我相信他的感受一定比以前更强烈。所以我想短期是挑战,但长期会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新周刊》:市场上能完全看到BENQ品牌的产品需要多长时间?
李焜耀:大概3月份能看到,要完全换过来,可能要半年左右。到今年中,可能产品上完全看不到了,完全换过来,可能要一年时间。
《新周刊》:如何把握这个速度呢?
李焜耀:我有这个经验,十年前ACER从别的品牌转过来时,我们做过一次。很难的,很头疼,我们这次可能会快一些,我们公司运作的效率还比较好,我们这边效率比宏基那边应该是要好一些。物流配送要做得更好些。物流配送对一个企业非常重要。
《新周刊》:高速发展的企业在一定时候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你担心吗?
李焜耀:我们很小心,在这么些年我都经历过,更快都有。我想成长过快会导致很多的流程被忽略掉,为了赶工,为了加速;第二,就是人才能不能跟上,所以我们在加速人才的培训。
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很多,IQ很高,但历练不够,对风险的认识就不够,比如对失败的接受程度,方向把握不够好。
另外,企业文化的灌输很重要,有经验人应该适时地拉一把新人,帮他过渡。万一出现问题,公司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企业里非常需要经历过春夏秋冬的经理人。人才的确是企业的最重要的事,我觉得中国这一代年轻人运气真的是非常好,这个市场在高速发展,别的市场可能需要5年的发展,在这儿是两年,他们有很多机会,把学习的过程压缩了,成长的幅度不得了。
《新周刊》:所以很多企业家提倡控制速度,避免负面因素。
李焜耀:我不觉得需要控制,因为产业里面的机会太多,谁尽快取得金矿很重要,我的做法是在挖一个金矿的过程,已经在其他地方也下了好几个种,安排其他人马等待挖第二、第三个矿。
《新周刊》:台资企业一直不重视在大陆的研发建设,你这儿呢?
李焜耀:现在会增加很快,不用担心,我们估计两年内会超过500人的研发队伍。
《新周刊》:如果是作为ACER的子品牌,苏州没有问题,但改为BENQ后,明基面临的事务会增加很多,苏州还是一个中心位置的好选择吗?
李焜耀:我想建设会更多元化,目前这里是制造总部、行销总部,随着规模扩大,不可避免一定要有更多的资源进来,我现在考虑比较多是研发中心的问题。可以的话,可能会有四五个研发中心,每一个地方可能都是几百人的规模。目前来讲,苏州还是我们的总部,长期来讲,不是唯一的中心。
《新周刊》:苏州不是直航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你不想搬吗?
李焜耀:我觉得不一定要搬,美国很多大公司的总部都不在大都市,IBM就在一个小地方,距离纽约要一个多小时。我觉得总部在这里没问题,但可能我们需要很大的行销部门是在上海,把工作搬到人才多的地方去。
《新周刊》:你一直说自己是一个冒险的人,你希望手下的人也像你一样喜欢冒险吗?
李焜耀:有啊,MIACHAEL就是啊,他们都是希望冒险的。不过要注意,创业冒险也不是一定要出去开公司,他们在企业内也是在无中生有,创造某一样东西,给自己定位一样新的东西,突破自己的经验,得到新的境界。我一直鼓励我们的员工内部创业的精神。外面开公司是另一种感觉。当然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也无法避免。我把它放在历史宏观去看,也许今天这些人不为我所用,但是为社会所用,给社会带来总体的利益,我想也是可以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后浪推前浪,会一直有新的人才出来。企业可以是百年老店,人的工作生涯却不超过40年啊。(文/周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