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冯博电视 胡一虎的手与罗京的脸

http://www.sina.com.cn 2002-01-14 17:38   新周刊

  罗京同志是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30多岁了,为了中国的播音事业,不远万里,从重庆来到北京,先是进北京广播学院学习,后来进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工作,幸运地工作了很多年。一个嗓音很好的人,没有利己的动机,只是把全国人民当作自己的学生,每天谆谆教诲,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生怕你们犯错误的严肃负责的精神,每一个中国播音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胡一虎这厮是凤凰卫视的播音员,不知道多少岁了,可能是为了多挣点儿钱,坐着船,没走几海里,从台湾去了香港,一个说着台湾普通话的人,有着挣钱成名的动机,把观众当作门口儿不识字的二大爷,生怕你听不懂,所以嘴里都是家常话,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把观众当了衣食父母生怕得罪你的精神,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播音大腕儿是主任播音员就没必要学习这种精神。

  在罗京同志播音的十几年里,除了看到他头发渐少觉得岁月催人老、西服面料渐好说明我国纺织工业进步飞快外,我没有发现任何变化,罗京同志嗓音好,形象端正,把国家级的质量标准维持了十几年不变,这是多么不容易啊!尽管别人说这十几年来社会生活人心世态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以不变应万变说明了我们中央级播音员的心理素质是多么的稳定啊。为了不引起其他同志的误会,值得表扬的还有新闻联播的其他几位同志,尤其是女同志,十几年来都没起皱纹,用的肯定是国产化妆品。

  反观胡一虎先生,自打到了凤凰卫视后,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一会儿正点播报一会儿环球播报,无非就是想让我们印象深刻些,一会儿念稿子,一会儿夹叙夹议,无非就是想让我们都听懂。最近他又折腾出了新花样,在《媒体大拼盘》里,他开始手舞足蹈了,播完一条新闻,手中的新闻稿就随手飞去,那模样可能有点儿潇洒,的确活跃了气氛。我常常想胡一虎先生这么做无非就是想突出他自己,这样做真是累得慌,你看看人家罗京同志,沉稳端庄,什么动作都没有,全国人民也照样记住了他的标准像,你再努力打拼,我们也顶多是先记住了新闻再顺带觉得你还不错。同样作为的还有梁冬先生,为了把娱乐新闻做得与众不同,他肯定在家自学了相声小品外加手机里的黄段子。

  21世纪了,都说这世界应该多元化,所以我现在也越来越是非不分。我也搞不懂自己究竟是更喜欢罗京同志还是更喜欢胡一虎先生。罗京同志吧,好,讲的都是我们想知道的国家大事,严肃认真,善于教育人鼓舞人,看其面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还不苟言笑,拍张照片可以当门神用,我们也从来没发现该同志有什么不合乎礼仪之处,就是偶而娱乐,人家唱的也是京剧这种国粹,堪称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胡一虎先生吧,不知道好不好。据说在台湾曾被评为“性感主播”,简直不合国情;此人还号称“笑口常开”,简直是没个正经。看看他的学历,在台湾在美国学的无非都是新闻,好像没学过播音,聊起新闻来肯定是好手,播起新闻来,受过训练吗?还操一口台式“国语”,简直不专业嘛。私生活我们不知道,不过在花花世界里,还能怎么样?过的肯定也是你我一样俗人的生活,所以这辈子想端着当老师,门儿都没有了。

  我和罗京同志没见过一面。无论从前还是现在我也没有给他写过什么信,胡一虎也是这样。因此他们俩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一点儿也不知道。现在大家常常提起他们,无非因为几乎天天和他们见面。对于这两位,我的评价是:优点全归他们个人,缺点全怨他们领导。有了这个出发点,我评价起他们心里一点儿也不为难,简直是理直气壮。一个人嗓子有好坏,个头儿有高矮,但只要能出镜播音,就会变成一个名人,一个必然要遭人议论的人,一个举手投足都会影响观众情绪的人,一个影响了观众情绪就得为观众负责的人。

  之所以把他们俩扯到一块儿,也不是为了比较,因为条件不一样,环境各不同,比较也不公平,而是因为最近我在广东,广东这个地方说粤语,我住的那个地方不看中央台,所以我只能看凤凰台并且无限怀念罗京。在广东的日子里我也曾无限感慨:曾经有张脸放在我面前,我死看不上,等到看不着了,才觉得可惜,如果广东人民给我个机会还让我看,我得考虑考虑,如果非逼着我看不可,我会说,再等一万年。(文/冯博)


新周刊网络版122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