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座物质超市,这座物质超市中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却是一座精神超市。
2001年,深圳书城的人流量总计1400万人次,相当于700万深圳人一年每人进了两次,相当于拥有22家航空公司航班的全国第四大航空港深圳机场全年客流量的两倍,相当于中国第一旅游景点世界之窗7年累计游客量的3/4。
深圳在经济走强的同时,背负着“文化沙漠”的恶名,然而有一座建筑润物细无声,树立了深圳文化的象征。
2001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全国领先;同年,深圳书城销售额2.53亿元,排名全国第二;同时,深圳市的人均购书量连续12年高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
深圳和香港的唇齿关系一向侧重于经贸、地产和消费;如今,更多的香港人离开弥敦道的商务印书馆,把深圳书城当作一个永不落幕的书展。
2001年,香港人来深圳达600万人次以上;同时,深圳书城每10个购书者中就有一个香港人;香港才女李碧华每到深圳必先到书城拣书再大快朵颐,每天数以千计的香港人来此买“百万富翁”电视节目的参考书。
当我们提起这间图书门市,其实已经深深地走进了深圳这座城市。
一个书痴和700万人的读书癖
在深圳这样的地方,一个26岁的年轻人可以放弃工作用一年时间每天进同一间书店看书?王毅就是。
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在书城呆着,员工都跟他混熟了。从贵州来深圳的头几年,他干过连记者“想都想不到”的活儿,也经历过从富有到赤贫的巨大落差,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动,才使得他下决心放弃工作,用一年的时间看书,寻找一种精神上不为物役的自由。深圳因为有了书城而使他觉得温暖了不少,尽管他已经有两三年没回家看他的家人。开始他还是在图书馆看书,后来发现深圳书城的书全且新,看书又不受干扰,更适合他增长多方面见识的需求。一年下来,他觉得自己丰富了不少,变得平和宽容了许多。哲学书曾经是他一度的爱好,历史军事方面的也爱看看。现在他开始不屑于所谓“自我、主体”的说法,“名人名言录”这样的书让他更有收获。明年他准备开始工作,目标是心理咨询,他观察到在深圳心理咨询将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职业。
有一种可能令全国人不解的说法是:深圳人有两大爱好,一是赚钱,二是读书。读书是成为深圳人的必备条件。因为700万深圳人的读书癖,全市人均购书量已连续12年高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深圳图书馆每天门庭若市,日均接待读者5000多人次,是国内日接待读者人数最多的公共图书馆之一。2000年关于深圳人的读书消费的调查显示,深圳人用于购书方面的消费占了深圳市人平均工资(2000元)近5个百分点,并且30%的深圳人在子女教材教辅上的投入占自己购书比例的一半。
因为700万深圳人的读书癖,书城每天常规销售额在30-40万元左右;2001年9月8日当天的图书销售达到101.6万册,创下单日图书销售最高纪录;2001年10月旅游“黄金周”期间,深圳书城每天的顾客达到了10 万人次,销售额平均达到了70万元。
深圳人读书消费较高,一方面是和这个城市社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深圳是一个竞争型社会,随着社会结构的稳定和成熟化,知识竞争在各种竞争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从而促使深圳人加大在读书上的投资。其次,深圳人的人均收入在全国居前列,读书消费的成本占生活成本的比重并不大,而读书投资的收益往往潜在的收益很高。深圳正在迈进一个知识社会,知识创新将成为社会创新和财富积累的主要动力,从而读书消费将成为日常消费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来看,深圳人的读书消费还将持续、增加。
深圳人都在看些什么书呢?从2000年读书月的调查来看,深圳人的兴趣取向与全国其它城市的人没什么不同,占最高比例的仍是文史哲。书城的员工说这里面还是以这几年配合影视剧出的文学作品卖得最火。其次就是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实用型的书。每一年,开学、节假日是深圳书城的销售旺季;每天,中午和傍晚时间又是一个购书的小高峰。书城员工也发出了感叹:深圳人不容易呀,刚补充的一批知识没过多久就要更新,形式逼得人不得不买书看!
1间超级书店和它的11间连锁店
何谓超级书店?一般指年销售额5000万,面积5000平方米的大店,它们大都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在形象策划、品牌管理、店堂布置、营销推广、经营管理方面具有诸多创新模式,成为各大中城市的旗舰书店。
1999年年底中国超级书店联盟在深圳成立,北京图书大厦、上海书城、深圳书城和北方图书城为常任理事单位;2000年,由中国超级书店联盟根据各店销售排行评选出了最受读者欢迎的50家出版社;2001年,深圳书城从全国大中型城市新华书店中心门市第五名窜升至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图书大厦。
让我们先来打量这座位于深南东路的深圳超级书店:1996年建成当年即承办了第七届全国书市,地面30层,为全国新华书店楼层最高、设备最选进的现代化的购书中心之一。书城1-6层为群楼,面积13000平方米,经销各类书刊及音像制品、电脑软件、精品文具、集邮及收藏品,其中图书的陈列品种长期保持8万种左右,音像制品长期保持1万种左右。书城成功开发应用了图书营销信息管理BIMS系统,并率先按国际惯例建立了连锁经营体制,在全市开设了11间连锁书店。
全开放式书架,从一楼到四楼只有一个收款区,这样使书城显得更像超市,随心所欲的心情由然而生。这里看书人的状态显然比其它书店的放松自在一些。没有占着小台阶高高在上的管理员,也不见冷不丁出现在顾客旁的一脸狐疑的保安,大家捧着书各得其乐着,有渐入佳境的肯定就把书城当成了自个家的书房,写个笔记,聊个天,接个电话,这里的管理员一般都只是推着小车补书,整架,帮顾客找找书指个路,语气都还和善,除非有人太过份。当然这种局面也是靠每年损书失窃几十甚至上百万的成本换来的。
大学毕业就到了书城的倪小姐现在负责办公室的行政工作,她觉得深圳书城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平民化。很多书店给人感觉就是文化人去的地方,但在这里,什么人似乎都愿意在里面走走看看,很自在的。
问10个深圳人到哪儿买书,9个人会回答:“去书城呀!”难道号称改革开放前沿窗口的深圳却只有一家叫得响的书店吗?诚然,深圳有几十家小书店,也有“我的书房”之类的个性书店,但大多混业经营,甚至有在闹市游走类似“文化下乡”的流动售书车。深圳书城作为新华书店连锁店一向奉行“全版销售”的原则,只要是出版社的版本,就会放在书城的书架上,所以按深圳人的购书兴趣,到书城是最好也是相对集中的选择。
据书城一位员工介绍,很多买书的香港人是冲着这里相当于当地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书价而来。他们经常来,每个种类的书要的量并不多,有些在香港经营小书店的商人通常会把这里的书加一个精包装然后以高出一倍甚至两倍的价格卖出。
2000年书城开展首届深圳读书月读者问卷调查时,有关“购书场所”这一项的调查结果是,深圳书城是人们光顾最多的地方,占了60%以上,由此得出结论:大规模、综合性的大型书店较小型书店更受深圳人的欢迎。放眼全国,超级书店的销售增长与同行中小型书店的低迷形成鲜明反差。
而关于图书来源的调查结果则显示,超过半数的深圳人是自己买书来读。把两项结果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因为图书流通渠道比较单一,买书读才成为最便利的方式;因为图书市场还停留在单一国营的层次,多元化及特色化的图书市场还没有培养起来,深圳人也没有相应的需求。
一座占地面积达43908.8平方米、将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书城的科技书城,正在兴建中。两年后,它与现有的深圳书城进行功能定位上的互换,科技书城将办成综合性的书城,而深圳书城则可能改为专业性的书城。
一座城市和它的书香社会
门前是日人流量百万人次的深南大道,各个方向的公交线路在此靠站,再通向全市;左侧是深圳股市大楼,对面是标志性建筑地王大厦及其后的成人教育学院,斜对面是深圳大剧院和小平画像,深圳最旺的商业区是华强北和老东门,相隔三公里,深圳书城正好处于中间。
如此强大的辐射方位不可多得,偏偏为深圳书城得到了。它藉此地利,与深圳作为特区的天时、移民城市极具吸引力的人和相配合,逐日浸淫、熏陶,在这座对历史文化没有有效传承、亦没有人文传统的新城,造出一个书香社会。
杨振宁曾说:要办成一所好的大学,非50年功夫不可。这与“三代出贵族”的原理一样。深圳书城早已不仅是一家纯粹的商业经营机构,也不仅是市文化局、旅游局钦定的文化旅游景点,还更多地担负起营造一个“书香社会”的公共职责,是深圳之窗。深圳书城越来越呈现出一副欲容天下宾客于一城的集市面貌,有人说“书城太小了……”
深圳特区创办之初有顺口溜:一早起床,两脚齐飞,三洋打工,四海为家,五点下班,六神无主,七滴眼泪,八把鼻涕,九(久)呆下去,十(实)会死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深圳人身心疲惫、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在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广播电台、电视台、书城、关山月美术馆等八大文化基础设施建好之后,在总投资规模近40亿元的市中心图书馆、音乐厅、电视中心和少年文化宫四大重点工程同时开工之后,深圳进行着在文化上的慢慢积累的过程。
《春天的故事》、《情系中英街》、《走进新时代》、《深圳故事·追求》等相继获得国家级大奖,我们还知道了深圳艺术学校学生李云迪,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得主。
深圳的年人均购书额近300元,这个数字甚至高于内地某些城市的月最低生活保障线。对于2000年人均GDP 3.97万元、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16万元的深圳而言,当然不算什么,但这至少是一种姿态,一种书香社会文化与物质逐渐平衡而富足的姿态。
这其中,至少因为有了深圳书城。(文/黄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