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李小龙:我们做互联网和别人不同

http://www.sina.com.cn 2002-01-28 12:01   新周刊

  263网络集团的办公楼在北京和平里的建达大厦,这里的环境没那么好,周围都是灰突突的居民楼。和一年前263的办公地点嘉里中心比起来,这里的确逊色了许多。在互联网公司集体过冬的大情形下,263没能幸免。不过263的人说起自己公司的搬家还是会加上一句:我们是最后一家搬出嘉里中心的互联网公司。

  公司掌门人李小龙不说这么细枝末节的事,他一句话概括263和其它互联网公司的区别:我们是在踏踏实实做企业,不是冲着资本回报去的。

  李小龙说这句话是有底气的,在互联网最热门的时候,263也没有什么融资,所有的发展资金都是自己公司赢利而得。也许这在前两年还是件说不出口的事儿,此一时,彼一时,李小龙现在觉得这值得263骄傲。当年一个业内人曾对李小龙苦口婆心:“老兄你懂不懂?这是互联网,没人关心你是否赚钱。”李小龙很感慨:他们觉得这彻头彻尾是个资本游戏。有一次他忍不住开一个著名门户网站CEO的玩笑:还是你行,红口白牙就能把一个企业做起来。

263没有冲着资本回报而来

  从李小龙的两个身份就可以看出263的来历,一个身份是263网络集团董事长,一个是海诚电讯董事长,两个公司李小龙都是创始人。准确一些说的话,263是海诚业务延伸的结果。

  海诚是李小龙1992年做起来的一个以寻呼业为主业的公司,切入点是寻呼。这种投资小、回报快、技术难度低的业务使海诚一年内就在业内站稳了脚跟;第二年开始扩张,收购了一家做计算机网络产品分销的公司;第三年又收购了一家做计算机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的公司。李小龙的寻呼业务客户曾经发展到35万之多,“那就相当于一天是35万的营业额:每人一天一块钱哪!”李小龙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好感觉。

  在海诚发展正红火的时候,1996年,李及其同事们发现,新兴的数据业务对传统的话音业务的比重在当年有了较大的跳跃,在全球市场已经呈现前途可观的局面,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电信上千亿元的投资中,数据业务的投资比重只有20亿元,而数据业务里,最有前景的无疑是互联网,“因为它绝对是将来一个主要的通信手段。”李小龙说。

  由此有了263的前身:首都在线。有这样的基础,李小龙当然可以说自己不是冲着资本去的,他的资本都是自己挣的。

可谁也不是柳下惠,那股热潮中,263依然还是头脑发热了,李小龙也去见了不少银行家、不少投资人,希望把263的盘子撑得更大——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李小龙现在冷静了许多,起码他已经懒得经常跟媒体打交道了。“算了,我一怕声败名裂,二也觉得自己实在没有什么资格可以在媒体上说三道四。真的,其实你说什么,只能是在某个角度、某个阶段是正确的,但是换个角度,就成了胡说八道了。那样离声败名裂也没多远了。”

股东不可能占绝对控股地位

  身高一米九以上的李小龙在我看来比武打明星李小龙还要威风八面,尽管263的李小龙也玩笑似地把自己的英文名叫做“Bruce Lee”,毕竟那位李小龙还说着温温的南方话,而这位李小龙却是一口地道的京腔——大大咧咧的北方发音。据说在263,李小龙是绝对的鹤立鸡群:官最大,个子最高。但李小龙不认为自己是公司最有能的,他说在具体操作事情上,他在公司要排倒数了,自己只是负责看看路,仅此而已。

  1992年和李小龙一起创立海诚企业的一共有11个人,到现在12个人依然没有分家,这在中国民营企业里面是不多见的。12个股东一直合作至今。李小龙认为这种稳定团结的局面多多少少得益于海诚在股权设计时坚持的原则:不允许任何一个占据绝对控股地位,不管你出资多少,贡献多大,权威多大。这样别人就可以挑战你。挑战的好处是可以把最坏的可能去掉。

  而在员工方面,李小龙显得很保守:“不敢说要大多数人满意,有过50%的人对企业表示满意,我就很知足了。”一个企业曾拿出调查数据表明,其企业员工98%对企业表示“非常满意”,李小龙说自己当时看后的第一个反应是:差点没晕过去。

  所以他越发觉得自己应该更谨慎,“我们是小企业,不敢那么酷。”他的观点是:263适合冲浪,不适合兴风作浪。“这个事不是我的能力,我们去做一定会被吊死。什么时候全国人民热血沸腾了,大浪滔天了再去冲去吧。你准备得很好,你就在浪尖上,就这么简单。”

  在互联网公司无可避免的裁员上,李小龙说自己公司就做得很不“酷”。一般很具有国际色彩的公司一小时前给员工发辞退信,一小时后该员工就得卷东西走人。而263的做法是尽量把人协调到其它项目安排。当然也有不得不走的人。

  在外界看来,263的几个老总有一点相似:都很低调。一位高层曾经说:我们都是在IT业干了10多年的人,都经历过不被外人所知的失败与挫折。

  李小龙也有些大言不惭:“我们该是这些小辈的师叔了吧?”

36岁的老中关村

  36岁的李小龙是绝对的老中关村了,他1986年从北京工大毕业,在国营机构没呆几个月,就辞职和朋友一起在中关村做起了电脑销售。当时的情形他记忆犹新:中关村当时凭地吃饭,你不需要有太大的本事,凭中关村这个地口赚钱。整个中关村是一个公司,一台打印机有可能被加了50块钱,但已经过了5次手,这跟卖鱼没区别,一天平均就10块钱的利润。

  联想今天中关村的大好时光,这多多少少有些戏剧色彩。李小龙作为过来人,没觉得轻松:现在市场规范了,靠的是实力了。

  李小龙为这两个字也交了学费,有人形容他“13年从商历史的前半段满是失败”。1987年,李小龙与人合伙在中关村组建一个电脑销售公司。如同中关村里那些司空见惯的故事一样,这个公司在很快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裂掉了。1989年,李小龙创办了第二个企业,专门做软件,带着几十人投奔到一个国有单位,国家给编制,自己掏腰包给员工发工资,做了一段时间,收摊了;然后又接收了一个计算机行业的内部杂志,李自己当主编,做了一段时间,又再次出来 。

  他干脆就结婚去了,然后猫在家里没干什么,最多就是给朋友或者同行的公司做做策划什么的。

  直到1992年,李小龙碰到了自己的11位搭档。

对手是联想

  现在,263集团已经是中国首个网络航母--263网络集团。由263在线做ICP业务;263逍遥行做ISP业务;263数据港做IDC业务组成。由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263变成了集网络内容、接入、商务于一体的整合服务商。

  按照263新任总裁黄明生的描述,其ICP的特点是功能性,包括免费电子邮件、金融、教育、游戏,都是为了人们使用的,而不是单纯的信息;ISP的特点是个性化,有很贵的主叫计费,也有特别便宜的上网卡;IDC的特点是增值服务。三大块业务转动得是否顺利,是263未来成败的关键。

  我问263的人,“谁是你们的对手?”他们说:联想。

李小龙访谈

《新周刊》:你做的寻呼和互联网都面临过低谷,两次的感受相同吗?

李小龙:当然不同。我们开始做寻呼时就认定寻呼只是普通的、辅助的通讯手段,所以就没打算太执着。寻呼跟互联网不同,互联网是可以作为主要通讯手段的技术。寻呼的市场衰落是因为技术走到头了,产品被其它产品所代替,服务不存在了,并不是行业竞争造成的。行业竞争投资过剩,大家杀价杀得大家没有利润赚,一定会有人退出行业,退出的人多了,又达到一种均衡。

  但互联网不同,只要你上网,总不能闭着眼睛上网吧?那接入服务就永远有价值,价值本身还是存在,就算杀价杀得它免费了,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本身价值还是存在,免费只不过是由于特定时间特定环境造成的,所以它完全不一样,两个不同使得我们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新周刊》:进入互联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态?

李小龙:1994年我们已经在寻找更趋近我们核心市场的目标,当时认为数据业务比较容易进入,因为话音业务我们国家是垄断的,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进入。我们第一个发现的就是互联网,但当时1994、1995年连美国人都不热衷,所以只有等。

  小企业不可能在市场初期就进行市场进入,那样进入的话,你会被吊在那儿等待市场的成熟,吊的时间长了,你的企业就被耗干了,因为企业小,资源有限,大企业可以说我们进去再说。这个教训互联网已经很多了,所以我们没敢贸然进去,一直等,等到1996年下半年,我们才认为市场基本成熟了,才开始组织研发,组织队伍进行调查,

《新周刊》:调查过程是怎样的?

李小龙: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析所有行业特性,把所有行业特性分析后,根据每一个特性它可能衍生出的商业机会全部分析出来,然后把每一种商业机会所需要的成功要素,也就是商业资源分析出来,然后看这些个要素哪些是我有的,同时分析竞争对手,他所拥有的竞争要素、优势有些什么,调查花了5个月。所以,我们跟别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进入互联网不是奔着资本回报来的,我们本来就是运营商,一步步走到这儿,只不过它刚好是我们下一步要进行的业务,角度完全不同。我们进入的时候第一个方案就是把原有的一部分寻呼业的资产卖掉,套现现金。

  做企业最重要是保证自己的业务永远是高速增长,这是最难的,比如丰田、本田,它如果还做缝纫机,它到不了今天的局面。如果今天我们寻呼资产没有转移,那就等着资产损失吧,倒霉吧。

《新周刊》:但现在互联网却让人失望,都在缩水,你的心态如何?

李小龙:也不一定是缩水了呀,我们评定一个成功企业,只有三个原则:第一,你对社会是不是有贡献?你的产品对你的客户而言是不是有价值?第二,你对股东是不是有回报?第三,你对职工是不是有回报?这三个缺一不可。我觉得我们三个都做得不错。

《新周刊》:我们也看到一些网站开始有钱赚了。

李小龙:对,互联网公司一直是不正常的眼光。以前估高了,现在估低了,从郁金香开始就出现泡沫了,你说像雅虎,它就是一个媒体企业,在这么短时间,它的市值居然超过波音,简直不可思议。但它是不是就像现在这么不值钱?那也不是,现在一提.COM公司好像都是垃圾了。但是作为媒体公司,你说有几家能做到几个月就赚钱的?它都是有投资期的,凤凰卫视也是第五年才开始赚钱的。

《新周刊》:你估计接下来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李小龙:互联网的明天没有任何人能说明白。当泡沫清楚了,网站们才知道,到底是做媒体还是做通讯。最终会清晰的。

《新周刊》:你选择了做通讯这一块,WTO后,来自境外企业的竞争你怎么抗衡呢?

李小龙:我们当然有资本啦。国外通讯企业进入中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他们对这个市场这个产业的熟悉要花很长时间。老外对中国的了解简直是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包括一些大公司。他们手里的那些号称是什么公司提供的数字和报告,简直是垃圾,完全不着四六。我都不知道怎么做出来的。你让他们怎么了解中国市场?

  再说我们还有一个缓冲区。但是合作是肯定的,你说竞争中一个人做是不可能的,都是要双赢,没有单赢的。(文/周桦)


新周刊网络版123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