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几岁的Jacky是位颇成功的广告摄影师,本身喜欢吃又喜欢煮,19年的广告摄影工作让他跑了许多地方也吃了不少好东西。他会把吃过的东西回家后依样画葫芦煮出来,日积月累,不但练出了一手好厨艺也积下不少拿手菜。
当开始想对19年工作来点反思的时候,开一家小店把厨艺公诸同道的念头便萌生了,可是又不想开店过于困身,便把自已的影楼变成一个每星期只开四天的私房菜馆“喜宴”,每天三桌只招待30人。
客人中当然不乏明星和城中名人,但只吃到由Jacky每天到街市随心所欲买回来就煮的“随意菜式”,每人200来元,其实这只能赚回成本和帮厨的工资,幸好地方是自己的不用租金;不过每次从厨房出来和客人交流,得到掌声鼓励,喜欢吃的客人有一个自由自在的地方可以谈天说地吃个痛快,就成为他最大的乐趣。问起赚钱,他说:“我拍广告,一天就赚回喜宴一个月赢利,但满足成反比。”
在香港,和Jackey有同样想法的不乏其人:位于中环的小店More,店主Wendy和另一位店主都是设计师,一向喜欢收藏经典的家居精品,日积月累,家里的藏品多不胜数,Wendy则把藏品再加上一批找回来的精品结集成店,辞去工作当起老板来。人家当老板能赚大钱,她开张几个月才能交租金,但自己却开心得找朋友大吃一餐以示庆祝,原来是庆祝几个月下来认识了一批拥有共同志趣的朋友,又有一大批自己喜欢的货得到客人的认同。
Wendy说,自己预算起码一年后才能够交租金,现在提早实现,证明了自己的眼光。至于自己还没有收入,她说开店前己经预定可能最终亏本告终,但只要自已趁年轻把梦想实现一下,这一辈子也算没白过。
许多人都在问:开家店、做一盘生意究竟为了什么?
许多人的首要目标当然是谋生,是赚钱,但香港就有类似于Jackey 和Wendy这样的一批人,年纪轻轻,原来都拥有高学历、有过一份高薪好工背景,但他们现在都放弃了过去的一切,守着这样一家小店,生意经只有一个要求:“先满足兴趣,再说赚钱!”他们就是香港新生代的新贫奇商。
黄淡如:只要一小撮人接受我就行了
香港名人邓镜波的外孙女黄淡如,是个律师,又是名门之后,本来在一家证券公司做投资顾问,月入20多万元,但有一份好工不做,用上积蓄在中环开了一家“有食缘”高级杂货店,月租12多万元,连最亲爱的妈妈都对她的举动不断摇头,她却对这家可能赔上毕生积蓄的杂货店自得其乐。
自小成长于名门,别人渴望一尝的各式美味在她眼中并不难求,加之外公本身也极善吃,自小就在识食讲食的环境里耳濡目染,黄淡如也变得“嘴刁”起来,对吃也有一种现代人少有的特别感情。她去街市买菜会用菜篮,不是为了环保,而是因为菜篮不会把菜压坏,到外国会遍寻当地街市,见到好吃的东西会把商标纸收藏起来,现在店里许多货就是凭当日留下的商标纸找到了供应商。
“这家杂货店是我的终身职业!”虽然面对投资过千万,帮衬客人却不成比例,黄淡如却依然乐观异常,“其实我希望用两年的时间达到收支平衡,”虽然许多客人首先会问为什么卖的东西特别贵,但只要有客人买回去再回来告诉她好吃,吃得精彩,就已经是她一天到晚辛苦守店的最大回报。
看看她是怎样给店里引入一条(约6000克)盛惠6500港币的镇店之宝“西班牙Joselito黑猪火腿”:首先是寄了20多封信给当地供应商,但都不得要领,又通过西班牙驻香港领事致函,最后亲自到当地游说,还接受了供应商半天考验,结果不但成功获得香港独家代理权,还和供应商成了好朋友。
想在有食缘当个店员也不易,除了要对吃有兴趣,还要对店里500多样货品如何炮制、如何搭配深知肚明倒背如流,然后介绍给客人。这些知识,成了黄淡如时常在店里对店员开班讲授的必修功课。
店里的食品开价不是一般人所能负担得起,但黄淡如说她只会挑选最好的、真材实料的东西进货,比如外面已经绝版的“十年陈国宴加饭酒”就是当年庆祝香港回归而特别酿制的,被美国著名食家评为45年来吃过最好的“特醇橄榄油”,原料有牙买加进口的蓝山咖啡,北京的六必居三宝臭豆腐、大块腐乳和桂花糖蒜,自家秘制的花旗参梅等。
黄淡如说她的目标是把世界上最好的食品都找来,未必最贵,但一定最好吃,这也是她多年的理想。开店当然不希望亏本,但她也没想过赚大钱,“赚大钱轮不到我这家店,但只要600万人中有一小撮人接受我,我相信就可以生存下去,我也感到很满足了!”
Bonnie and francis:让人尝到手艺最满足
要等上半年才能吃到一顿饭,你有什么感受?这位厨子不是国宴大厨,也不是什么“厨神”,看见他你一定会吓一跳,30来岁的小伙子Bonnie就是近期香港城中的私房菜焦点。
来到Bonnie的Chez Copains可以得到“厨”和“艺”的双重享受,在法国学了6年厨艺,读的是当地最有名的厨艺学校Le Cordon Bleu,还在学校当上教授助手,去过饼店、酒店当实习生,又在当地厨艺比赛中获奖,以此资历完全可以回到香港找家大酒店混个总厨当当,但她认为还是让人尝到自己手艺最满足。
于是每日由西贡搭上一个多小时车,再转上几趟车跑到铜锣湾的罗素街,开一家只有12个座位的法国美味小店,开放式厨房既让性喜交朋友的Bonnie可以一边大显身手一边和客人谈天说地,又可以让客人从中偷师一回。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她说:“我希望小店能成为一批喜欢吃、吃得有品味的朋友的聚脚之所,开放式厨房既让大家无分你我地打成一片,客人喜欢也可以进来一显身手。”
问她这样的小店是否可以赚到钱,Bonnie说除了租金和成本,她从店中只能赚到一份属于香港人平均收入中位数的工资,不过比当一家酒店的总厨还要满足,她说,现在香港人开始对生活有了反思,国外这样的小店到处都是,拥有一大批支持者,相信香港也不难找到这样一批“■食人”。
有人辞职开店, Francis却宁可下班后再开店,每日店只营业约3小时,也不辞去原来的广告工作,原来他要用一份工资来养这家开在四楼的小店,由于店子位于旧楼,大件的货品运不上去,店中全是很小件的好玩新玩意,比如用钨丝做成的电子钟、四十年代的理发椅……全是他最喜欢的东西。
店里总是冷冷清清,Francis说他只是想把自己的兴趣公诸同好,并不想做所有人的生意,只是想做有心人的生意,所以他会让客人预约时间,然后慢慢一件一件产品介绍,做不做得成生意反而是次要问题,反正自已白天正职的工资已经够支付小店的支出,开店赚不赚钱并不是他考虑的因素,最主要是找到跟自己有同感的人,能把自己兴趣变成真实,这一份满足才是他想赚的东西。(文/虹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