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一个人的情人节

http://www.sina.com.cn 2002-02-25 13:48   新周刊

  文/李国庆

  2月14日,情人节,舶来的赝品节日,一个让爱情迅速升级或崩溃的临界点。对于心手相牵的有情人而言,这一天无疑是个宣誓爱情、表白忠贞、由情书玫瑰巧克力钻戒甚至是汽车高尚住宅楼等礼品堆砌起来的“纪念日”。对于孤单一个人过的男女而言,“没有情人的情人节”是一个陷阱丛生的硬伤。就像玉女孟庭苇吟唱得那般凄凄戚戚,连空气中都洋溢着痛苦的味道。

  情人节那天究竟有多少男男女女快乐或不快乐?似乎没有一个社会调查公司做过这种无聊的调查。我对身边的20位情色男女做了一项小型调查,结果很令人意外,居然有65%以上的男女“情人节”都不快乐,或者因为刚刚失恋,或者因为恋人不在身边,或者因为压根就没有恋人,或者因为荷包重伤,或者因为想不出一个特别而创意的情人节活动而伤神。

  其实根本不必意外。情人节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悼念的日子。挠开蒙在情人节脸上的面纱,没有艳丽,没有惊艳,甚至没有温情,有的只是冷酷——

  大约是在公元270年,罗马大帝克劳迪斯下令禁止男女结婚,甚至禁止男女恋爱。一位反对暴君如此逆行的牧师华伦泰不但慷慨陈词,还坚持为一些要求结婚的青年男女主持婚礼。克劳迪斯闻知将其处死。于是无数因爱而醉的情人们便将华伦泰受刑的2月14日冠名为"情人节",亦称为"华伦泰节"。

  这样一段凄惨的往事很多恋人都已经知道。但人们知道却懒得去多想的却是情人节从起源的那一天便有了一个伤心的起点。

  这些忧伤的年轻人

  “情人节我不敢出门,看着满世界的欢乐男女以及鲜花、巧克力心里添堵。”

  “情人节我请了一天假,实在无法忍受对座那位八婆的贱笑,不就是收到一束随时会枯萎的玫瑰吗?”

  “情人节最麻烦的是街上所有的夜店爆满,而且价格比平常要贵几倍,搞得我们‘失恋阵线’的盟友们只得窝在家里清谈。”

  “情人节我坐在PUB里,心里在对每一位走过的女孩说,一夜情吗?”

  “酒吧总有关档的那一刻凄凉,一夜情也总会有从床上爬起的那一刻灰暗。回到自己那间黑暗的窝里,也许会有‘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或者Jazz的风情洋溢在空气中,也许有大漠孤烟的‘东邪西毒’论剑华山,也许有布鲁斯威利演绎好莱坞的花招,也许有帝国时代的战争等待你纵横驰骋。但骨子里渗出的寂寞却像一杯毒酒,慢慢地没有一丝情面地蔓延,那一刻的痛只有自己明白,尽管我们一如既往地在阳光下宣称‘一个人的日子真好’”

  ……

  20位受访者里,伤心总是难免的。“没有情人的情人节”令他们都有切肤之痛,他们能够一致认同的理由是,虽然这种来自心灵的痛楚在其余的364天亦从来没有断过,但在这一特殊的“地球人都知道”的所谓节日里,情感的饥渴症状显得分外明显。

  “我的爱情生活很失败,因为只有在情人节这天约到女孩才是真的牛×。”这句话很经典,源自于一位沪上的时尚杂志精英。他每日与女模特女影星女歌星之类的丽人们混成一片,逛街吃饭褒电话粥,人人(包括他的老总)都以为他身边不缺女人。他心底的痛其实只有他自己才明白。

  跟他泡在一堆的这些丽人,每一位身边都是诱惑多多,围着一圈又一圈的社会名流或者是暴发的老板一族。经常是法拉利、本田、别克、甲壳虫等停了一溜在门外等她们出去宵夜。跟她们约会要预订日期还要随时接受情况有变的“即时更新”。

  “她们永远也不会成为我的女朋友。”所以在每个情人节来临的日子,他都是如坐针毡。去年情人节他打了不止100个电话,向每一位丽人祝福“情人节快乐”,顺便邀约对方共度良宵。几乎将储存在笔记本电脑里所有女孩的号码都调了出来,还是没有找到一位能陪他共度情人节良宵的伴侣。A小姐说出差在外拍戏,B女士说上个世纪就约了人今天吃饭,C女孩则根本就不接听他的电话……

  告别有情天

  “2·14情人节之夜,牵手我的Partner参加新浪网全国六城市同时举行的‘今夜你会不会来’浪漫Party,玩游戏,拿大奖,钻戒、MP3、DVD、手机,一个都不能少!”

  离情人节到来还有一个月,但网路上各种形式的广告条已经大张旗鼓地向沉缅于网络情缘的新人类们频频招手——网络时代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使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庄子,不分国籍不分年龄不分婚史的男人女人们在这个国度里寻找爱情的第一春或者是梅开二度、三度、四度……一位网上大虾的ICQ、OICQ上有几百个异性网友,而他的目标是逐步搞掂。虽然他知道许多网上自称为“朱茵”的美眉到了网下便变成了“猪扒”,但数码爱情的诱惑仍然令他心动。

  在“没有情人的情人节”里驱除寂寞,除了定力够威,还必须学会若干种“自救”方式,如“醉生梦死大法”,多喝杯威士忌或者“百年孤独”陈酿,然后聆听着音箱里传出的“黑钢琴”,睡得越死越好。天亮时睁眼一看,又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骂一声“真他妈的天天天蓝”,轻松与情人节擦肩而过。

  如“无病呻吟大法”,躲在家里,不要去KTV,也不要到CLUB或参加锐舞派对,一遍遍地唱那首《独自去偷欢》或者《真心英雄》……当然要竭力倾情,将所有的累与痛在嘶吼中迸射。累了可以喝杯苦咖啡。然后继续。

  如“聊天室CHAT大法”,网络田园里多的是孤寂的旷男怨女们,尤其是情人节这天还呆在网上半夜不下线的,肯定是孤独到死的那种人,因此,分分钟你有机会泡上一位青蛙或美眉。前提是你别怕遇到骨灰级的“暴龙”。

  如“碧海晴天大法”,去泰国、印尼或者香格里拉走一走,或者去海南三亚,白天观晴空如洗,黄昏看碧海苍穹,听椰树飒飒的响,心境自然荡涤得晴空万里。再也没有闲心杂念,想扮有情状都难。

  如“彻底绝情大法”,对拒你千里的臭男人,对红杏出墙的坏女人,将他们的旧日礼物、书信、所有相关痕迹的东东统统退返或当着他们的面扔进垃圾箱里,在情人节里彻底将无情进行到底,有神清气爽之特效。

  如“瑜珈修性大法”,即使不会瑜珈也没关系,总看过和尚们打座吧。静静心定定神,放松所有紧张的神经,卸下你戴了多年的面具,打个座或者面壁思过,不但会忘了无聊的情人节,甚至能悟出禅一般的道理。

  如“蹦极玩命大法”,也许是蹦极,也许是攀岩,也许是去西藏体验死亡之旅的味道。一定要有一种置已死地而后生的信念。然后慢慢地品尝生命的喜悦。所谓的情人节顿时成为区区小事。

  如“坐巅观天大法”,可以尝试着独自坐在山巅,看最后的日落,等流星逝过,观日出的绮丽,候外星人的UFO光临与你交流地球之外的言语,说不准有异性外星人要与你体验无情的爱情。

  最后一式是“悲情洗脑大法”,租回《阳光灿烂的日子》、《情人节》、《甜蜜蜜》、《情书》、《两个人的车站》、《邮差》、《毕业生》、《最后一班地下铁》等经典爱情影片,在漫天的阴翳里用内心的光芒照亮自己,即使有点懵懂,也可以重燃爱情。彻底洗脑,成为世纪初“此时无情却有情”之大师级人物。

  单身游戏物语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淡然无味/巧克力当然可以自己去买/但没有情人的手将它捻软/食之也无味/情人哟情人两个字/让我真的心碎/心多年来仍旧是完整的/没有一支可爱的箭来穿透/情人节那天的夜晚/试问卷帘放进月光的人/是谁的心思今夜比黄花还瘦?”

  一首“情人节之夜”贴在BBS上的情诗虽不是千古绝句,但读来情痛意切,虽然无法知悉情人节之夜到底有多少人独守空房,我们能够想象这些失意男女那一夜的辗转反侧,孤枕难眠。去岁情人节使用率最高的手机短信息是,“你是风我是沙,你是皮鞋我是刷,今晚不来我自杀。”使用率高达3万人次,比其它短信息高20多个百分点。

  快乐有快乐的再由。不快乐有不快乐的失意。在这些失意男女的呻吟表象下,如果我们非要刻意地解构“没有情人的情人节”现象,其原因可能并不能简单地从“没有情人”的角度来剖析,更深层次的内核应该涉足到物质、哲学、精神、生活、社会甚至是道德观的变迁。

  虽然曾经有一种爱情像《廊桥遗梦》一般刻骨铭心,像《马语者》一般风花雪月,像《乱世佳人》一般迷乱煽情,像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一般风情万种。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当科技发展到克隆人类成为一种可能,当中产阶级将换妻当成一种周末的即兴游戏,当小资们将网上SEX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时,当“我的灵魂与肉体都肮脏”成为“美女作家”品牌传播的一个标签,当离婚理由已经从“没有共同语言”升级到“性生活不协调”,当“非常男女”的速配成为时尚,当麦当劳在一夜之间出现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人类关于情感的诉求以及对爱情的认知也打上了“快餐”的烙印。

  “哪里来的爱情都与我无关。这一生,不为爱开门。”一位刚满20岁的女孩说,“享受一个人的空间是奢侈的。”另一个香港女作家更是言之灼灼,“爱情是一场瘟疫,可免则免”。于是,对于被称为X、Y或者9·11世代的新新人类而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注定已经成为一种怀旧。纯真爱情的追逐已经逐步被“一夜性”的快感所升级或覆盖。这个世界的爱情观、人生观、性爱观已经被完全颠覆,爱情成为一场游戏,虽然不像办家家那般简单,但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已成平常事。

  就像一位20世纪70年代生人的宣言:“我们的爱情辞典里暂时没有收录的词汇包括爱情。没有爱情或许因为我们根本无力承受爱情之重。男人们为了让未来的太太活得更滋润,为了‘花心’的好日子过得更久一点,为了完成35岁退休的光荣梦想,暂时选择了放弃爱情。女人们为了表示自己对艾滋病、三陪小姐、臭男人的厌恶,为了告别曾经为爱受够了苦的记忆,为了证明自己一个人过得也很美,同样选择了放弃爱情。”他同时指出的是,这种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不敢承担爱情责任的怯懦行为。

  单身被尊为贵族,单亲妈妈成为新锐,无情才是真豪杰,独身主义成为理想,哈日哈韩的新一代年轻人中“单身寄生虫”比比皆是,许多人三十出头还和父母家人住在一起,他们打着“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的旗号,以看破红尘的姿态来拒绝爱情,他们不相信爱情,不喜欢结婚生孩子,甚至有一大部分人不喜欢与人打交道,躲在一个人的世界或者干脆沉缅于PC里的“游戏物语”。而Y世代的歌手李心洁干脆一路高歌,“知识贫乏/穷极无聊/我只想在家看漫画/最好是睡到世界末日/不理醒着的事/就这样一直到世界末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孤男怨女们一边涕泪俱下地抱怨着情人节无趣,一边自得其乐地盯着屏幕狂追“第101次求婚”,一边作旁观者清状在BBS上说:我们不谈爱情/那些高谈圣洁的人面前/留着我们的冷笑/我们将看着他们手中所谓的玫瑰在瞬间死去/我们将看着他们手中所谓的爱情在瞬间破灭。

  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对青春、社会、家庭、爱情的亵渎。

  孤独世代的末路狂欢

  “恨死了张楚那个坏孩子。唱什么‘孤独的人是可耻的’。都WTO了,情人节也应该全球化,”某IT白领“咬牙切齿”地说,“而情人则应该共享。”

  “传统爱情已经发生质变,今年的情人节肯定会有许多人在网络上度过。陪伴他们的将是冰冷的四四方方的大头屏幕,通过手指在键盘上敲打出一行行热乎乎的情话,尽管他们在关掉电脑断了网络之后发现自己像做了一场梦。但他们已经很满足。在这个网络时代里,没有真实的情感交融,他们享受着一种虚无而不负责任的爱情。”一位社会学者语重心长地指出。

  罗大佑在《恋曲1980》中表现出的是洒脱与飘逸,在《恋曲1990》中却是深情与怀旧,到了《恋曲2000》却更多地融进了时代的悲欢,对于情感已不再着太多的笔墨。有人说流行歌曲是情感世界变幻最真实的风向标。打开我们的音响,听到的已是一声声无情的呐喊。“说了是无情/写了更无情/都做无情人何必再写信/既然已无心/何苦再用心。”一首《无情的情书》几乎被动力火车唱得分外凄怆。而达明一派的《末世情》,从黄耀明慵懒歌声中,表现出的是对末世情怀的怀疑。“浮华世态/惶惶是我心/从来不答应誓约相守。”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听起来是个忧伤的语句,但却是个典型被误读的时尚范本。忧伤年轻人在“没有情人的情人节”里所表现出来的感伤,与其说是发泄一种对现实情感世界的不满情绪,不如说是被情人节的鲜花、巧克力、情侣刺了一针——其实不是红线老人没有眷顾,而是自己对爱情免疫。“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对很多孤独的年轻人而言,其实不是一件最糟糕的事情,因为,爱情根本不是他们真心渴望,倒是那些在情人节还要被无良老板压榨加班的有情人值得同情。

  “只有爱没有承担,固然潇洒迷人,没有爱只有承担,未曾不凄美动人”。像一句广告词所说。每个听话的孩子都有糖吃,每个渴望爱情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丘比特的青睐。对有情人来说,每天都是情人节。对无情者而言,情人节只是365天中的任意一个日子。既无情,又何必伤情?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与其说是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不如说是一种浮华年代的心灵阵痛,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生活方式。


新周刊网络版124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