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但昭义:我只是一个老师

http://www.sina.com.cn 2002-02-25 14:20   新周刊

  文/黄晶晶

  作为钢琴老师,但昭义在海内外音乐界也算是“功德圆满”的一位了。单是把他的学生,那个以18岁的年纪就获得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金奖(该奖曾空缺两届,被公认为音乐界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国际赛事之一)的李云迪摆出来就够有说服力了。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李云迪的获奖,才使得业界内外格外注意到:近几年在全国或国际大赛上有上佳表现的钢琴选手,师出但昭义之门的已然占了极可观的比率。但昭义老师也因此有点世外高人的意思,就算对音乐最外行的人也会对他的师门“绝招”产生好奇心,但教了三十多年琴的但昭义是不是真的怀揣一本盖世秘笈呢?

  “我的优势往往出自我的劣势”

  对但昭义的采访是打着时间差进行的。因为他一天里真正能闲下来的时期基本上都在晚上10点之后。白天要教学校里的学生,晚上还得替找上门来的孩子上课,并且钢琴教学又都是一对一的形式。于是与但昭义的见面只能安排在他的课堂——深圳艺术学校的音乐厅。当时他正给他的学生左章作考试前的走堂。师生两人一个在台上弹奏,一个在台下拿着琴谱打着节拍,任何外界的干扰在那时候都是一种不谐音。几支曲子下来,但昭义走到台前,挑出一些段落让左章又弹了几次,从但老师随着音乐起伏的身体和手势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弹奏的态度,左章也是个挺有灵性的学生,一两遍之后便能校正出老师要求的感觉。后来在采访中得知,原来左章9岁开始就师从但昭义,资质优良,在国内和国际大赛中都取得过名次,属于但昭义重点培养的对象。

  能被但昭义当作重点培养对象的孩子,首要的素质就是乐感。但昭义说他第一次听到李云迪的演奏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当下认定他是一个很好的苗子,尽管中途曾有专家说李的手比较小不适合将来的发展,但昭义却坚信自己的判断。他说,李云迪小时候就是那种在没有任何音乐训练的情况下,也能根据不同的音乐摇晃出相应的肢体动作的孩子,而这就是天资最明显的体现。

  当然,天才只能是偶遇,在但昭义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除了教出李云迪、陈萨这几个出色的学生,更多地还是面对一些资质普通甚至“困难”的学生。他认为通过培养这些孩子所得到的教学体会和经验反而是从教才能高的学生中得不到的。在困难较多的学生那儿,就必须采用更多的办法去帮助他解决较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跟医生多看疑难病症,医术就更高明是一个道理。而且但昭义自认也是个中等资质的人,在学钢琴的过程中曾经遇到和那些孩子相同的问题,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能更设身处地解决问题。

  2000年第十四届肖邦国际大赛后,中国选手的整体水平之高赢得了“中国军团”之誉。甚至有媒体称李云迪的获奖把中国21世纪的钢琴教育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钢琴大师傅聪得知消息后也表示中国学生不必专门赴西方学艺,因为“中国有最好的老师,能培养出最好的学生”。带出多个高徒的但昭义的教学方法很自然地被推到代表中国钢琴教育最高水平的位置。而但昭义总是在盛赞面前坚持说自己“半路出家,底气不足”,听一次两次以为此人谦虚谨慎,听多了,才知道还真是他实打实的想法。

  但昭义是高中之后才开始钢琴学习的,加之那时候社会环境不太好,谈不上什么学习条件,又因为政治原因,连学习的机会都不太容易获得。他学钢琴的路走得异常艰难,甚至有过动摇。真正有所收获、走上正轨还是后来在北京进修时得到周广仁教授的调教。对于自己的特点,但昭义有一个比喻,说要是和人家吵架自己肯定赢不了,但要是思考好了,写成文章,就不会差。但昭义由此总结:自己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他每年在给学生准备学习计划的时候,总是要安排几首新教材是自己都没学过的,要教学生自己就得先备课,走在他们前面几步。自己的瞬间反应不灵,就多思考、培养逻辑思维。自己基础不够,那就只有不停地多方面地学习。

  国际大赛是个坎儿

  直到1994年北京举办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之前,但昭义连做梦都没想过让自己的学生参加国际比赛,更别说要在国际比赛上拿奖。但昭义总是觉得这种重任不是自己可以担当的。而偏偏1994年的比赛,学生吴弛、陈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但昭义也因为这一次的参赛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之后才有了陈萨、李云迪在国内外大赛中的频频获奖。

  为国际大赛作准备又与一般的教学不同。尽可能收集一个曲目的各种演奏版本是但昭义经常要用到的方法,其目的也是取各家所长,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正式比赛过程中,但昭义还会用到一招递纸条的方法来给学生打气。1996年陈萨参加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时,但昭义写的第一个纸条就是汉语拼音的“SASA”,陈萨是个情感敏感的人,这种写法立马就让她意外地感到一种亲切和温暖;而左章在看到老师的纸条后就觉得给了她一种投入音乐的意境和氛围。但昭义还发现这种方法对女孩子比较有效,男孩子反应就不是太大,像李云迪在赛前除了乐谱什么都不看,但老师的在场仍是很关键的。

  对但昭义来说,赛前的准备更多的只能用“艰辛”来概括。为陈萨参赛师生俩作了一年的准备,此后,每当但昭义听到陈在决赛中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十八变奏那段带着浓浓忧郁情感的激情抒怀时,总禁不住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受。即便现在想起当时一切,也会不禁“后怕”。

  至于李云迪,有专家分析他最终能胜出最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个人内涵和对音乐的感觉上。人称“琴外功夫”。音乐家傅聪就曾说“现在不光是中国人,全世界的年轻一代技术都好得不得了,比赛的时候有时候听得都发傻。不过,这跟音乐是两回事情,好的音乐还是很少的。”李云迪在肖邦钢琴大赛中获得的最高评价就是“他最像肖邦”——不止一个人说中国人是最接近肖邦,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诗词的意境和肖邦的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是相通的。但昭义早为陈萨解释肖邦的《幻想波兰舞曲》作品61号时,就启发她用毛泽东的诗“沧山如海、残阳如血”去想象。

  肖邦生前曾说过:“如果你想知道我真实的一面,你就必须以自己的、而不是我的感觉去演奏。”但昭义认为这段话是对李云迪在比赛中成功演绎肖邦最本质的概括。至于外形上的近似,但昭义只是在赛前主张过让李留长天生微卷的头发,使之看起来更像大人。

  即使在国际大赛上获了奖,关于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理解力问题也依然是一个争议,比如说除了国人历来擅长的浪漫派音乐,难道就无法理解和诠释以巴赫为代表巴洛克时代的德奥古典主义的音乐传统?——在但昭义看来决非如此,他也认为一向都不存在所谓“文化上的障碍”,音乐不同于语言文字,越是走到了音乐语言的核心之处,一种理解能力也就越是共通的。况且现在还可以通过影像设施看到最新最好的大师作品的现场演奏。但是但昭义也还是强调追根求源的学习方法,他说自己没有机会出去绝不是什么好事,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钢琴大师就是要走出国门,深入学习。所以,即使李云迪没拿奖,但昭义的计划也是要送他出国的。

  “艺术非常个别”

  总结自己的钢琴教育,但昭义只是说“钢琴艺术是一种很个别的艺术,只能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来完成”。

  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他一向选择完全不同的教材。平时也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学那些他们不擅长或不喜欢的东西。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来练习。比如陈萨的音乐极富内涵,训练时会让她学习演奏一些气势恢宏的作品,如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等,但比赛的时候就会选弹贝多芬110、莫扎特等富于音乐内涵或表现细腻的作品,尽量发挥她音乐方面的表现力。

  “您会不会觉得每天为教学生,总是听那些曲子而感到枯燥?”

  “不会,有时候和学生一起研究演奏的技巧和情绪会有一种艺术创作的激情。”但昭义说他还碰到过那种特别喜欢弹琴的学生,他们和那些被逼上钢琴的孩子相反,家长每天着急的是怎么把他们拉下琴凳。“那是真心的对音乐的迷恋,是无法解释的。”——在北京进修那会儿,但昭义有过一段时间对音乐迷到拔不出来的状态。同学笑他在梦里哼着曲子,手还一边打着节拍。“音乐是很美好的,好听的音乐绝对能产生共鸣。”

  1995年但昭义从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重庆调到深圳,当时他就已然因为善于因材施教而远近闻名,从大学调到一所中专学校,有一个考虑就是降低起点,减少自身压力,做一些钢琴教育更基础的开发工作。但学生获奖的频率愈来愈高、档次愈来愈高,还是使得旁人对但昭义的期望越来越高。如今中国学钢琴的人数以百万计,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钢琴家也成批出现,在任何世界级比赛中都能够看到中国人的面孔。当真正称职的钢琴老师都并不多,像但昭义这样教出几个高徒的就更是弥足珍贵了。大家都想出成绩,都想冲刺国际比赛,求到但昭义门下的学生光是熟人关系的就已经应付不过来,但在重庆都还有20多个学生……现在,但昭义只能隔周休息半天,以至每到休息的那半天,他都会觉得那种轻松几乎比蜜月还更让人享受。


新周刊网络版124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