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系列多项选择题:如果你当初没出国,你可能现在仍是一介书生或教授;如果你出国后选择了实验室和讲台,你可能靠著书立说穷其一生;但如果你选择了海外创业,你的生命就纳入一条全新的轨道。谁说上帝画定了我们的人生轨迹?他只画了一半,另一半靠你自己完成——当然,要画得精彩,“一靠勇气,二靠运气。”
彭正荣:创造酿酒DIY新时尚
从外表上看,彭正荣是那种老实本分的学者,面对镜头还会不知所措,他笑着说自己不会拍照,有点紧张。请他谈一谈在国外创业的经验,他连连摆手:“经验不敢说,只能算是经历。虽然公司开了两年了,但开始时是不成功的,现在才算刚有起色。”
创造小资新时尚
彭正荣所谓“刚有起色”的事业是一种酿酒工艺,详细点说,就是缩减了以往在工厂里用机器加工的全部过程,顾客用手上的半成品,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技巧,再加些许耐心和努力,让都市人在DIY之后品尝自己酿造的适合个人口味的酒。“目前我们以酿造葡萄酒为主,因为葡萄酒口感好,而且对人的身体有益。”
谈起他的酿酒工艺,平常腼腆的他开始变得眉飞色舞。而且很明显,留学生交流会上很多人对他酿造的酒给予的高度评价也给他带去了更多的信心。“这种自己在家酿酒的工艺已经在国外存在了十多年。中国也算是一个酒的国度,现在很多乡村仍保持做米酒的传统。我呢,就希望把这样一种工艺变成一种大众化的东西,能根据自己的口味自己酿造。酒瓶上写的是自己的名字。这是一种高雅的享受,我想它会比打麻将、喝醉酒有意思。”问他为什么敢确定那些自己酿酒的人就不会喝醉,他扶了扶眼镜,“享受这种有情调的东西的人不应该产生那种粗野的举动吧。”
离开中国15年的他对国内的很多情况已经生疏了,他不知道“小资”,也不太理解我们的缩略语“中产”,所以他对于国内顾客的定位还是很多年前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对国内市场的看好,大多凭在国外销售的经验和在国内已尝试过这套工艺的人给予的高度评价。如果他清楚这样一种新型时尚对崇尚生活情调的小资们有多大的诱惑,可能对于国内市场的信心,会更足一点。
虽然没能看到具体的制作设备,但摄影师在宾馆里品尝完他酿的白葡萄酒后大表赞赏,“至少比现在市面上的那些中高档酒的口味还好。”
“自己动手,第一是情调,第二苦了、甜了、谈了、酸了,都可以控制。而且花的钱是同等酒类的一半。也许高一点,也许低一点,这要看他们自己对设备和品质的要求。”彭正荣很高兴别人喜欢他的酒。“将来市场推开了,你们也可以在家里酿酒招待朋友。我们的中文名字就叫‘好客来’。”在整场谈话中,只要跟酒有关,他就会表现得很有兴致,甚至有点得意。
有冒险才有成功
两年前,当彭正荣开始创业的时候,患了老人们常说的书呆子气,有点前怕狼,后怕虎。在多伦多大学念完地球物理的博士以后,他一直在卡尔加里工作,是公司负责研究石油的高级研究员。一开始做房地产,市场方面的事请了当地人在做,但是他本人却不太愿意丢了手上的工作真正参与进来。“毕竟也是中高层,丢了可惜。现在的经验就是,做什么事恐怕还得冒险,如果两年前我失业了,也许做房地产就成功了。”不过,现在开始也不算晚。
虽然专业是地球物理,但彭正荣表示从小就喜欢酒,在大学还辅修了酿酒工艺的专业。“以前就是自己的爱好,亲戚朋友觉得好,认为比当地已推出的方法更科学,所以才开始推出。”加拿大市场的小面积尝试已经开始让他尝到了一点甜头。不过,他更看好国内的市场,“在国内这还是空白。”
在国外创业的中国人有很多共同点,起码创业的动机都有点不甘心总为他人鞍前马后的感觉,彭正荣也不例外。
“在国外和在国内干是不一样的,总觉得是在给别人干,虽然加拿大人对待我们这样的专家很尊重,对员工非常客气,但总是想自己出来闯一翻天下。”另外一点理由,说出来,很多人会对这个人大加赞赏的同时更强烈地感觉到他的书呆子气。
“我的家乡在甘肃的一个小农村里,每次回家乡,都想为乡亲们做点事,这需要钱。本身的工资还要养家糊口,很多原因促使我想出来做点事。”其实,别小看这套工艺,真正投入市场之后,将带动不少行业,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像制造工艺、瓶瓶罐罐,图书,包装等等。
其实,酒的口感很可能见仁见智,重要的是,看着自己亲手酿出的酒,等待它一年一年更加醇厚,能够真正享受消费带来的快乐,才是吸引消费者的根本。这一点,无论他这个创业者有没有意识到,都已成了事实。
张清波:边打工边创业
文/李冬莉
有些地方的人无论离开中国多少年,学会了多少种国外语言,但只要他用中文开口说话,身份便顷刻暴露。在中国,有三个地域的人这种特征最明显:东北人、广东人、闽南人。而哪个地方的人会单独把“整”字拿出来做动词呢?没错,东北人。
张清波就是东北人,秉承了东北人的秉性,热情、善谈,语速没有一般东北人那么快,烟是一根接一根地抽,话也是一句接一句地说。
信誉高过一切
传感器虽然并不属于特别尖端的高科技,但因为更新换代快,国内的技术目前仍落后于国外,大多产品依赖进口,国内类似公司都处于转销国外产品的阶段。资金有限,难以做大,但张清波和他深圳的戈瑞司通公司可能是个例外。2001年,张清波在北京又开了一家公司。
问及成功原因,他说:“不能说成功,只能算有一点优势。主要是我的国外背景,使得我在其它公司面前有信誉度。做销售的,信誉高过一切。”
张清波现在工作只需要两样东西:笔记本电脑和传真机。他可以凭信誉将国外的产品不付分文直接拿回来,销售完之后再将资金汇给对方。这是他在德国和加拿大工作积累近10年的结果,这可是国内其它公司几十年或者更久才能得到的待遇,很多小公司更是想都不敢想。
虽然1989年去的是德国,但张清波的创业却是在加拿大。在德国工作学习了7年后,张清波发现在那个守规矩的国家里,已经没有再发展余地,所以,当年时逢加拿大移民热,遂举家迁移。“离开德国,就是因为我不想再给别人打工了。”如今,在加拿大紧邻大西洋边上,张清波有一栋令众多加拿大人羡慕不已的800平米的豪宅。
宁做碎不做大
有一点和其它在国外创业的人不同,到目前为止,他拿的还是国内大连理工大学的本科文凭。出国之前,张清波曾在国内工作了5年,离开前职位是团委书记。到了德国,在PADERBORN GHUNI.大学学习工业管理,同时在一家能源自动化的公司里兼职。他说自己如今所有工作中必需的知识储备都是在德国工作期间积累的。传感器、控制器的销售只是他“做碎”的业务的一部分,目前主要的市场是楼宇的自动化控制,这是一项在国外已经走了很多年,在我国才刚刚开始的技术。“它不属于生活必需的,属于跟建筑相关的范畴,和房子一样,需求是一点一点进步的。好的建筑必然需要自动化控制。”
为何最后没能拿到硕士文凭,张清波说自己不愿意用6个月的时间去写论文,“完全是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也跟国外的环境有关,至少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加拿大,他都没有因为文凭的问题在工作上犯过难;在国内,高学历门槛压得人是“不怕没本事,就怕没学历”。
关于创业,张清波强调自己主张“做碎不做大”,也就是说不在一种行业投入过高的成本和经历,分散开来。“一种行业出问题了,还可以靠其它的,经营的余地就大些。做碎,是在熟的基础上,要看我的知识储备,资金情况等等方面。所明白一点,所有人创业,都要看这个人本身的特点。我的知识储备决定了做碎比做大更有利。”
管理是国外的
到加拿大后,张清波在一家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做销售,如今是副总裁。他是少数自己创业仍然还为别人打工的异类之一。
“在科技这个领域,发展太快了,一旦离开,很多东西想学都学不到。当副总裁和我自己创业不但不相冲突,还会对我自己有更大的提升。”基于此,他表示即使自己将来的企业壮大了,也不会离开原来的公司。
目前国内北京和深圳的两家公司共有十五六个人,管理上完全是国外的模式。不同于国内公司“人治”的方法,张清波奉行“流程化管理”,也就是用规章制度说话,流程上的任何一个人离开了都不会影响公司的运作。
张清波对未来的打算是等国内公司进一步稳定之后,减少在国内待的时间,到时候,他们全家将回到大西洋边上看风景、晒太阳。
雷志斌:海外创业,再杀个回马枪
文/李冬莉
“我很高兴收到贵校的通知书,但因为我是一位中国的穷学生,所以只能很遗憾地告诉您因为金钱的原因,我无法到贵校去学习,同时贵校也将很遗憾地失去了我这个品学兼优的优等生。”1991年,雷志斌保送上北京大学数学系2年后,在回复众多美国知名大学,包括耶鲁在内的入学通知书时,如此幽默了一把。到最后选择布朗大学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给的奖学金最高,足够他和同去陪读的女友过上几年衣食无忧的日子。
意外撞见个理科状元
雷志斌是我们在第四届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的最后一天意外碰到的。晚上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酒会,他站在酒店的大堂里等朋友。吸引我注意他的原因第一是他的胡子,第二才是他挂在胸前标有“留学人员”字样的牌子。
他那两撇胡子看起来有些许成熟感觉,时髦一点的说法是“有点酷”,加上夹杂着标准美语的流利谈吐,湖南人特有的才气和十年美国生活历炼出的绅士风度,这个1968年出生的而立之人,外表上看起来有了点春风得意的征兆。一番细谈之下才发现,原来我们竟意外地撞见了当年的理科状元。
当年,雷志斌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被推荐读北京大学,1989年,作为第一个被接纳的中国人参加美国的“全美数学模型竞赛”,而在此之前,这一竞赛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人。同一年,因为时事原因失去留学机会的他,被学校保送上了数学系的研究生。一心想出去闯天下的雷志斌还是在2年后伴着文章开头的一封封这样的信,飞去了美国。
高科技不易成功,所以更具挑战
谈了那么多他当优等生的背景,看起来这个人应该更适合做学问,而不是经商。从布朗大学念完博士以后,雷志斌曾在朗讯公司的实验室呆了很多年,也在美国的知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过众多有分量的文章,组织过国际性的会议,“其实我做学术已经很成功了,可能也跟遗传有关,家里有从商的经历,从小就有这种欲望。而且天生做学问的人也很少很少,大部分人都是介于两者之间。而且,在国外久了,总想出来闯一闯,求新求异,想知道自己设计出来的、自己发明的东西到底能不能被市场认可。”这是雷志斌解释自己为何要出来创业的理由。
“现在在国外的留学生大都有自己出来创业的想法,因为无论怎么样还是在给别人干,不是给自己干的。一般留学人员创业选择开餐馆这些服务行业的也有,但是少,毕竟大家都有一技之长,而且以高科技为主,所以以高科技作为创业起点的人在美国的创业人群中比例最高。”其实,早在两三年前网络、通讯等高新产业最热门的时候,雷志斌及其几个朋友就有了创业的想法,也准备了很长时间,因为资金的无法注入,直到2001年初才正式成立了康讯科技,目前以移动通讯、CDMA技术这一块为主推市场。“高科技有一定的研发过程,风险大,门槛高,所以收益也大。”雷志斌这样表达了自己的信心。
从一门心思在学校里搞研究,到走进市场;从搞学术到成为职业经理人,这个摸索的过程不是用一句“风险”就能概括得了的。但比起风险,创业的激情更有促动力。“以前我们中国人说酸书生,现在则讲儒商。在国外做学问和国内不同,生活经历比较丰富,所以最容易下海,但不容易成功。不容易成功,所以也更有挑战性。”
文化融和最难,所以用本地人才
说起不容易成功的原因,雷志斌解释道:“主要还是很难融入美国的社会。我们通常都是请一些当地懂市场、懂金融、懂财务的美国人做顾问或直接参与进来,很多经验、关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需要这些人来打点。在国外,真正参与竞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才刚刚开始。”
提起这些年在美国从业积累出的经验,他对美国一整套完善的商业法律法规很是推崇,在国外创业一定要遵循国外的规矩。“一方面完善了制度,有利于发展,另一方面大家合作,所谓丑话说到前头,不像国内开始创业时称兄道弟,一旦有了利益冲突,就闹得不可开交。学术能力要强,国外公司的先进经验更要吸收。留学生一毕业就冒然创业,失败的几率更大。”
雷志斌和绝大多数留学生一样,虽然是在海外创业,但真正看好的是国内这个大市场。
“我希望可以在美国搞研发,在国内做市场。国内现在的移动通讯已经很先进了,而且国内经济的良好势头也让我们在国外创业的留学生更加有信心,觉得有一个大后盾在撑着。这样的优势反而是那些美国本土人所没有的。”
无论是国外创业还是国内发展,国家总体经济后盾的坚固在今天都越发显得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