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捕风
近年来涉及恐怖题材的文艺作品似乎特别流行,而恐怖类作品在国内各大书店的图书销售中始终占据前三名,绝对属于畅销书类。当国人熟悉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不断地重新再版上了各书店的货架,当斯蒂芬·金、埃勒里奎因、松岡圭祐、金田一……等当代欧美日恐怖文学作家的新书以极快的速度越出越多,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继武侠、言情之后,恐怖小说的确是持续潜在的热读潮流和通俗文化的绝对主力。
恐怖莫过恐怖书
恐怖文艺的存在,不管是从中国的鬼故事聊斋算起,还是从爱伦坡写出了第一部现代意义的恐怖小说来说,都已经有了漫长的历史、浩大的声势和一群群程度不同、层次有异的读者。至于“恐怖文艺”的定义,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里大致是这么说的:气氛阴森、题材可怖、通常包含暴力事件并立意使观众毛骨悚然的一类作品。现在看来,恐怖片和恐怖小说当然也就是恐怖文艺的两大样式。
恐怖片在世界上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片种,也是好莱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今美国每周的十大电影票房排行榜上,怎么也少不了两三部恐怖片,而且排名往往在前五之内。不过,恐怖片再好可能对真正的恐怖文艺迷来说也敌不过恐怖小说。一个科学的解释是:不管先前的恐怖环境铺设得有多好,只要屏幕上一出现恐怖主角的真实面目,就意味着观众恐怖感的急剧下降乃至消失。这是因为: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就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安全感。而恐怖小说由于文字的抽象性反而给了人最大限度的想象空间。我们由此可以断言:好的恐怖小说带来的恐怖感就会随着读者的想象能力水涨船高以至上升到无可救药的高度。
其实,无论是恐怖片还是恐怖书无一例外地都充斥着性、血腥和暴力,即使是其中的精品,也同样依循相类的模式、拥有相同的元素。谋杀、恐吓、扑朔迷离的嫌疑人、似是而非的线索、突发的离奇情境再加一两个好奇心超强、力图寻根问底的人……自从爱伦坡的第一篇恐怖悬疑小说问世以来,这个套路基本上就没有变化过。但是,这并不妨碍恐怖小说给其爱好者带来的乐趣。1999年一部《午夜凶铃》名噪一时,它就是根据日本现代恐怖小说大师铃木光司的小说《铃声》改编而来的,许多看过这部片的人从此听见电话铃声就脸色大变,甚至独自待在有电话的房间里整夜都不敢睡……其实,在小说《铃声》里,剧情就并不恐怖,也没有设定和渲染某一特别恐怖的场景,它只是抓住了人们心理的敏感点而善加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熟悉物什就此变做了恐怖想像的附着对象,大众也是在用自己的幻想一次次吓唬自己。
越恐怖越上瘾
西方恐怖文学的传统由来已久,充斥着古堡、黑森林、暴风雨、受害者的黑色小说已经是文学史的一部分,而中世纪著名的吸血鬼和女巫的传说更是现成的小说题材。和天色阴暗、四顾荒凉的海岛环境有关,英国更成为了恐怖文学的大本营。到了近代,美国和日本的恐怖文学创作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现年53岁的斯蒂芬·金是当今世界上读者最多、名气最大的美国流行小说作家,他的每部小说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由他的作品改编拍摄的每一部影片也都大受欢迎,被青年一代奉为“恐怖小说之王”。如果说整个西方的恐怖小说还更着重逻辑推理的过程,那么源自日本的,则不可避免的带上它阴郁、幽闭的东方气质——更多的神秘,更多的恐怖,更多的不可思议。有人曾这样形容:在一个春阳艳丽的午后,我坐在办公室里看着金田一的小说,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阴森恐怖。每一阵风吹门响,都会让我害怕,好像门后就藏着一双血淋淋的手。
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既然恐怖小说带给人的心理感受远非通常意义的美好、愉快,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追读成瘾呢?就在看恐怖片上也是一样的:喜欢恐怖片的人会接连不断的看下去,总是希望找到最最吓人的那一部……心理学解释说:恐惧是个体面临外部的某种紧迫而危险的情境时努力试图摆脱、回避却又无能为力的一种情绪体验。心理学家也认为,当现实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人们处于持续的紧迫感之中,就需要以恐怖的东西来不断刺激自己以维持大脑的觉醒度(皮层张力),心理实验证实:一个这样惯于接受刺激的现代人如果被剥夺激后,反而会产生不适应的痛苦和百无聊赖,并由此感到单调、寂寞和压抑。有人还解释到:恐怖小说就是一面扭曲变形的镜子,它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同时映照出人类某些自虐的、残酷的变态心理,却又让这种情绪在受到刺激、受到惊吓、产生快感的瞬间得以释放。
国产恐怖的“恐怖”现状
不管恐怖小说究竟是恶性刺激还是良性舒缓,如此巨大的市场已然成型并不容忽视。当进口的恐怖小说顺利抢占了我国恐怖书阅读的绝大部分份额,在2001年的中国图书界也就有人想狠狠地煽起一把国产恐怖小说的热潮,代表性事件是:老枪手周德东和所谓“70年代后作家”丁天纷纷写起了恐怖小说。
在昆明举办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周德冬的《773恐怖系列丛书》首印2万套被订购一空,他一面宣称“要把恐怖进行到底”,一面玄乎其玄地告诉记者:他制造的恐怖将不是血盆大口、青面獠牙的浅层次的视觉恐怖,而是带给人心理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浮力,是生命所无法承受之轻,也无法承受之重的心理失重感。周德东还表示,他将以每60天一本的速度一直写下去。至于丁天自号称中国第一部“新概念恐怖小说”的《脸》推出后,又写出了《灰色微笑》,并放言要做“中国的斯蒂芬金”——两位的阵势拉得够足,但当真翻过其小说的人还是忍不住感慨:拙劣的国产恐怖小说就像拙劣的国产恐怖片,没有被吓死的,只有让高段位的恐怖书读者笑死的。
当武侠小说凭借金庸、言情小说凭借王朔都已在国内的文化阅读中登堂入室,国产恐怖小说也许正需要一位或者数位富于真正创作力的人物让它成其气候。一位国内的恐怖小说爱好者说道:我并不认为把文学体裁划分为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是一件值得推荐的事情,起码,就我个人来说,它不具有任何意义。我再没有像喜欢金庸和阿嘉莎那样喜欢过其他的作家。他们是让人着迷的,这是一种魅力,缺乏理性,但却无可抗拒的魅力——的确,恐怖小说的作家也决非等闲之辈,要真想抓住口味不低的读者,还就是需要:极强的叙事能力、高超的叙述技巧和丰沛另类的想象——恐怖小说的国产化也由此前路漫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