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越
这是一个反思的年代,或者说这是一个多虑的年代,以往那些看来勿庸置疑的事物都将在人们狐疑的目光中成为重新审视的对象。而且这种思考无论多么花哨,别出心裁总是脱不开自我的影子。从自身的立场出发为自我辩护,是那些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思考下面共同的潜台词,无怪乎有外国俗谚讥之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尽管如此,人类还是要思考,哪怕那位上帝已经笑得直不起腰来,因为人类——很不幸——有自尊心,有荣誉感,当然更糟糕的——还有虚荣心。
现在新一轮的思考指向了知识,在所谓信息爆炸的社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实在自然不过。如今,每座城市里都有漂亮庞大的购书中心,购书中心里堆放着数十万册的书籍,而且印刷工厂的机器还在日夜轰鸣制造出新的书籍,而另一边的图书馆里还尘封着更多的书籍;报纸在扩版,新的刊物在不断面世,当人们坐在凌乱地堆放着书籍、影碟、唱片的书房里,是应该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要看那么多书,看那么多影碟,听那么多的音乐?换言之,我们为什么要获取那么多知识?如果不是简单地为了消磨时间、自娱自乐,那么到底是为了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至少存在三种可能的答案。
第一种是:知识就是力量,语出英国思想家培根。这是一个古老的答案,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答案,在许多学校教室的墙壁上我们常能发现这句话的踪迹。它引领人类进入启蒙时代,为满足人类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最近几个世纪,人类上天入海,几乎无所不能,一些困惑人们已久的问题逐步得到了澄清,然而悖论的是,人们知道得越多,产生的新的困惑也就越多。表象的变化并不能解释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的疑惑。日新月异的变化背后依然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对于生和死的双重恐惧。前两年颇为轰动的美国邮包杀手卡钦斯基是一位数学博士,同时他也是一位极端的反科技狂徒,他在很长一段时间独居在蒙大拿州的荒凉地带,拒绝使用一切先进的现代产品。他将邮包炸弹大多寄往美国高校科研机构,因为在他看来,正是高科技将人类带入了毁灭的边缘。想想越来越多国家掌握的核技术,这位疯狂杀手对于科技的反思是不是也有几分合理的成分呢?知识就是力量,没错,也许还是毁灭的力量。
这种看待知识的方式其实隐藏着非常严肃的人生哲学,好奇、探寻、解惑是这种人生不变的旋律。而在这个追求享乐的年代,这种方式多少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当个性也成为一种普遍的追求的时候,流行文化孕育出的知识观当然会有另一种面目。
这种时髦的知识观就是第二种答案:知道也是力量。在新一轮贬低知识的潮流中,有人不屑地将知识分子贬损为知道分子。知道分子嘛,也就是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表象,不知真象的家伙,冥顽不化和迂腐固执似乎是这类人共有的标签。但他们没有看到这种知识观也有其合理的成分。在如今的社会,别说人类几千年积攒下来的知识储备,就是某一偏门的知识,要大致理出个头绪,恐怕都要花费一个勤奋的人几乎一生的时间,所以有选择的阅读、懂得适当放弃是惟一可行的途径。作为一个医生,有必要精通那些门类庞杂的各种法律吗?他只要知道遇到纠纷的时候找律师就可以了;反过来,律师也大可不必翻阅那些有如天书般的医学书籍,他只要知道生病的时候去看医生。所以每个人都是不同场合下的知道分子。产生亚里士多德、达·芬奇那样博古通今的杂家的时代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然而,甚至也不必为这一点而感到伤感和留恋。
为什么一定要活得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呢?人们来到这个世上,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总要离去。一种轻松自足的世界观——也许还不包括人们臆想的绝望的情绪——来到人们中间,陪伴着人们,在老之将至的时候将人们送回泥土。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地发生着。一群轻松的知道分子,浅尝辄止的知道分子,涉猎广而不深的知道分子,如果你要硬说他们是群氓,也许还得先看看自己的生活料理得怎样了。往高处说,知道分子有可能正是一个可以想象的成熟的社会最合适的主体。剥去蒙在知识上面的不得体的崇高的外衣,还它原来的面目,同时又不有意地贬损它,这正是知道分子们热衷做的事。如果要下一个道德判断,这自然是一桩好事。
当然如果能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知识,或许我们可以得出令人惊讶的第三种答案:无知还是力量。这种说法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无知者无畏”。人们获取知识的前提,应该是解决问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有时却变成一种阻碍。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饱读诗书的人对一些文学作品的判断,反倒不如偶然读到一本小说的“普通读者”,因为这些普通读者的头脑里没有那些二、三流批评家胡乱设置的标准。依靠某种对于文字的直觉和本能,他们得出结论——正确、轻松、果断,令人羡慕。这种说法的另一层含义是:不要轻视普通人的智慧。我们在边疆远游,在那些闭塞的村寨偶然碰见一位目不识丁的老者,但是有谁可以断定我们一定比他懂得更多。也许这位老人有自己一整套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不张扬、不外露,但却非常实用,让他平安地活到老年,从容地品尝生之愉悦和艰辛。所以不要简单地以知识的多寡妄下判断,智慧永远属于那些灵活地看待事物的人。
三种答案还远远不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就像上文所述,人们越是思考,问题就会越多,就算穷尽了各种可能的答案,问题还会衍生出意料之外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对这个问题纠缠不休?为什么一定要有力量?我们和自己的情人去看一场电影,银幕上画面在闪动,银幕下嘴唇在接吻,两个小时过去了,一部思想深邃、富于教益的电影也许只是一场刻骨铭心的记忆的背景,或者干脆就消失在记忆无底的黑洞里,然而,这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在继续,而知识永远在肉体之外累积着,不能穷尽也无需穷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