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机器复制时代的灰姑娘

http://www.sina.com.cn 2002-03-19 14:38   新周刊

  文/未来

  与这几年里曾一度大红大紫、且被讥为恶俗的台湾系列剧《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不同,台湾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从一开始就有更广的覆盖面,并在相对高的年龄层、知识层(普遍受教育程度由中学上升到了大学)中、在一个特别年轻和时尚的群体里赢得了众多拥趸。

  关于《流星花园》,一个网友作了如下概括:“时时绷着张脸全身戒备以表示自尊的底层灰姑娘,遇上了养尊处优所以幼稚暴力但显然很帅的王子,两人从互相嘲讽到嘴硬心软到顶着阶级压力忘情苦恋,当中适当穿插王子帅哥朋友和灰姑娘美女朋友的小插曲,以及老老少少负责给主人公或铺路或绊脚的配角陆续上场献艺,其善恶程度通常和美丑程度成正比,或刚好相反。”——由之而来,《流星花园》的胜利,与其说是一个新的流行经典的诞生,毋宁说是“灰姑娘范式”在流行文化中又一个极其成功的现代翻版。

  其实,在文化传承中对固有范式的翻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本雅明早在《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就断言“一件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与其产生的传统在基本因素上密不可分”,涉及到通俗文化他还特别指出“每一种复制的技术也终将把复制出的物体从传统的范畴中脱离开来”——就像2001年意外火爆的好莱坞动画片《怪物史莱克》,颠覆了“英俊王子”、“美丽公主”、“骑士传统”等诸多固有的童话模式,其“怪物”的魅力和新意才由此显现一样,透过《流星花园》解读“灰姑娘情结”,我们当然也希望有某种颠覆性或者说某种与固有的范式完全不同的东西显现出来。

  “灰姑娘”和彩票一样流行

  “灰姑娘范式”的存在有着悠远的历史,耳口相传的“灰姑娘”式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是各个民族不约而同的想象和表述。

  早期故事里的原型灰姑娘总是孤苦伶仃,美丽而忧伤,后母及异母姐姐的百般凌辱构成了她痛苦的家庭生活。在突然从天而降的神仙帮助下,灰姑娘改头换面,有了转变生活的契机,而王子对她的一见钟情更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王子所给予的爱、财富、权势共同构成了对“灰姑娘”最强大的庇护——人们似乎总是在平淡、了无突破的生活中渴望某些彻底的逆转,或者说:一劳永逸式的救赎——如果说博彩文化的心理机制源于此,灰姑娘式的“一飞冲天”切中了许多人的心意、填充了许多人的梦想,当然也源于此。心理学家更由此把集中在女性身上、类似“灰姑娘”的一种寻求庇护的被动心理称之为“灰姑娘情结”,并以此指称:女性自信心的缺乏和对独立的畏惧。他们还指出:正是这种心理,使千千万万的女性过早地、过重地把个人生活的期望全部倾注于婚姻,“白马王子”也由之变成了一个对婚姻对象过于完美以至不切实际的想象……

  虽然从一开始,人们就把“灰姑娘范式”更多地定义为一个不切实际的童话故事,但人们也始终无法遏制对灰姑娘之现实可能性的乐见其成。正是平民身份所标识的亲切感,故去的英国王妃戴安娜从一开始就赢得了向来不以温柔、宽厚著称的英国人最温柔、宽厚的爱戴,而每当她与王室传统势力发生冲突,大众也会毫不犹豫地站在她这一边,维护她就像是某种极自然的“自我维护”。就是眼下,一个现象也让许多人想入非非:欧洲王室其他的年轻王子们相继在平民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她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甚至包括内衣模特儿、单身母亲或者有争议的政治犯的女儿……专事报道王室动态的记者更绘声绘色地宣称灰姑娘范式“就像爆炸一样,到处都流行”。

  不可颠覆的“灰姑娘情结”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萧伯纳的《卖花女》应该算是对“灰姑娘范式”最著名的文学改写,这类文学改写也为接踵而来的影视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被视为女性自我成长精神最佳代言的《简·爱》,同时还标示着女性独立意识的首次抬头,也正是在对独立、平等等观念一丝不苟的坚持里,这个文本也变成了对“灰姑娘范式”第一次、也是极彻底的一次颠覆。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都完成了人物情感极其真实强烈以至近乎残忍的转折,她固然达到了一种深度,但可以想见这个范式已远非溺于轻松心态下的大众乐于接受的东西。夏洛蒂·勃朗特的颠覆性表达也就此让人们意识到:灰姑娘范式如果还想作为一个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范式,而不单单转向文学性或思想性的集成,那么它就必须保持几点不被颠覆,这包括:1、人财两得的尽善尽美。2、就现实地位、心理地位而言绝对的男强女弱。(王子唯一低头示弱的时刻就只能是为爱情所折磨的时刻)——前几年好莱坞重拍的电影《灰姑娘》,又以极其无辜的失败重新应证了这最后一点。为求新意,这部片子的可怜导演不得不设置了一个坚强乃至过度强悍的灰姑娘,全片中她曾惊人地几度驯服或拯救了王子,最有趣的一幕是:王子和灰姑娘同遇山贼,灰姑娘机智地设赌赢了山贼,并在被应允只带走一样东西时,毅然扛起王子离开——趣味归趣味,人们却还是异口同声地说:这个灰姑娘不够可爱,这个王子也不那么让人向往——片子票房的平淡由此也在意料之中。

  在迎合大众的趋向上可能还是萧伯纳于有意无意中提供了更多就既有模式而言的改写方式。他的《卖花女》是将“丑小鸭”变“天鹅”的典故和灰姑娘如何赢得王子青睐巧妙地融为一体,在18世纪人对所谓“贵族教养”的普遍推崇下,萧伯纳喜剧化地展现给大家“灰姑娘”变身“公主”的整个过程,潜心观察这个过程:女性主体只不过是再一次放弃独立而一味迎合了“王子式”的变身标准,灰姑娘的变身训练者在这个过程里也感到程度不同的“拯救快感”和“自我陶醉”,而“灰姑娘情结”也回到了最初的、一味寻求因爱之名的庇护——但无可争议,这样的重归原型就是更符合大众的预期,也更容易获得大众青睐。作为话剧在当时上演的《卖花女》加演连连,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也陆续就此改变了电影版《卖花女》和由奥黛丽·赫本、亨弗莱·鲍嘉等当红大牌出演的《龙凤配》。在《龙凤配》和上世纪90年代重拍由哈里森·福特、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新龙凤配》里,“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原型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而导演也似乎越来越充分意识到:公众在“灰姑娘范式”中最着迷的部分——无非就是以爱情之名打破阶层、突破界限、实现救赎。既然不在普通观众一时半会儿难得改变其观念的要害处花功夫,导演就干脆承接了萧伯纳的喜剧化变身,一面为“灰姑娘”走向时髦美丽,打造了到时尚之都巴黎的学习;一面在雕琢爱情上下足功夫,让“灰姑娘”先去暗恋“王子”的弟弟,直到最后几番迂回才坚定真爱——说到这儿,一定有人已经联想到《流星花园》,灰姑娘杉菜对F4成员之一花泽类的暗恋,不仅增加了全片的戏剧张力,还在许多关键时刻直接促动了她与正牌“王子”道明寺的恋情。

  即时消费的个性与爱情

  在这些年的流行文化里,“灰姑娘情结”一直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得到演绎。被誉为全美最受欢迎女星的大嘴美人朱莉亚·罗伯茨从出道之初就是靠一部“Mystic pizza”站稳脚跟,片中她所饰演的是一个倔强、性感从而成功赢得“王子”青睐的女招待——这也让人联想到好莱坞当红炸子鸡珍妮佛·洛佩兹最新筹拍的电影“The Chambermaid”,同样讲述一个平凡而爱幻想的少女在酒店打工,还与英俊富有的“王子”共堕爱河。但最值得注意的应该还是朱莉亚·罗伯茨在1990年与老牌帅哥理察吉尔联袂主演的《风月俏佳人》,这部片曾让人们对“麻雀变凤凰”故事的热爱持续升温,而朱莉亚·罗伯茨在片中扮演的妓女维维安更是以热情坚强、轻松逗趣、棱角鲜明的个性,首次成功地为灰姑娘融入了新时代女性丰富的性格特质——《流星花园》里的杉菜甚至也只是进一步将这些个性化的部分发挥到了极至。事实证明:在对故事模式的颠覆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时候,越是表面化的、可触可感的“个性”特质倒越是容易让人们当作某种新鲜的时尚风范全盘接受,“灰姑娘”也就在浅表的个性化风潮里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回看《流星花园》,它的原著本来就是日本漫画,夸张的语言、动作、肢体表达,脸谱化的强烈表情和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轻松一早就是注定的,如果说漫画是为繁忙的都市人在见缝插针的空隙里设计的情感快餐,那么由之改编而来的《流星花园》也注定是即时消费的爱情梦幻,即使是在最严厉的批评里都无可否认:看《流星花园》的过程确乎是纯然轻松的享受。

  或者是为了区分于现实生活极其势利的“钓个金龟婿”,或者是不愿意承认灰姑娘情结里更深层的“打破阶层限制、拉近贫富差距”的渴求,近年的灰姑娘故事还都集中炮火着力渲染爱情。唯一可喜的是:在爱情角逐中,灰姑娘和王子一个躲一个追的模式固然没有发生变化,但灰姑娘的躲不再完全因为“自卑”而躲;她们只是在思考“谁是真爱”、“能否承诺永远”、“选择爱情需要承担多少压力、需要牺牲多少自我独立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无疑符合当代女性从独立的个人立场、平等的心理位置上展开的思考。


新周刊网络版126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