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男人的挫败感 当女性魅力成为资源

http://www.sina.com.cn 2002-03-19 15:37   新周刊

  文/裴谕新

  勿容置疑,是市场的细分再细分让一切能够区别于他人的特质都有了资源化的趋势。女性仅仅被视为“性资源”的想法不但老土,而且与竞争无益,而当女人自觉自愿地把女性魅力作为一种资源,作为用来在竞争中获胜的有力武器时,男人则有可能因此而产生莫名的挫败感。

  全民比美运动

  个人魅力这种说法并不是完全针对女性的,所谓“眼球新经济”在21世纪的崛起更让人认识到“魅力”所具有的资本价值。章子怡、谢霆峰这样的演艺男女不消去说,互联网泡沫一度让张朝阳、老榕这样的人儿都有了靠“色相”混饭的可能,也算是为21世纪这个眼球时代揭开序幕。外表的美这样一种东西,在今天比任何时候都能具有了更多投资的价值。

  社会新闻版关于大学生求职的报道,“含金量”越来越高。先是包装越来越精美的个人履历,接着就是包装越来越精美的个人,相近各种办法武装自己的大学生们,其实就是我们这个极为看中包装的时代的缩影。至此,一场全民比美运动轰轰烈烈开始。

  自然,女人还是优胜者。虽然时装有了男性的品牌,香水有了男性的品牌,但女人更加变本加厉,她们从饮食、护肤、体育锻炼各个方面着手,其热情和执著令男人们望尘莫及。更让男人沮丧的是,在这个科技影响时尚的年代,美不再被视为天然的状态,而更多是后天的技巧。所以美,在某种程度上,是智力和财富的体现,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部分标准。“女为悦己容”,已变为“人为自己容”。人们对容貌的投资,除了愉悦他人的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受现代自我至上的观念、现代美学标准以及现代生活水平改善等因素的影响。因为美这样一种锐利武器,女人除了成为时装、化妆品、美容、健身等等“美丽”行业的主力军,而且还从花瓶式的各种产品的代言人,逐渐影响着行业走向。

  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就是:所有的高科技产品,不管是电脑还是手机,在它企图证明自己又“高科”了一把时,所做出的最大、最明显的努力,都是让自己的外表看上去更眩更Q一些,以便衬得上它们更青春、亮丽的代言人。

  工作者美丽

  曾几何时,女人的女性魅力同她的职业能力还处在一个尴尬的两难境地:如果她很有成就而且美,那么人们理所当然地把她的成就归功于她的美而不是她的能力;如果她很有成就但是不美,又无法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钦佩——“不像个女人”,这是人们通常的评价。也就是说,女性魅力和职业能力总被认为是互相冲突的。

  然而,市场的发展证实,完全靠外貌为资本的女性已越来越少,甚至成为不可能。女性魅力常常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作为调节和缓冲。在女性急于表白自己、去除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污名”的阶段,最激烈的做法是彻底抛弃女性魅力,和男人用同一个标准衡量自己,但是这样的做法很快被证明是荒谬的。女人又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渐渐从这种冲突的矛盾中走出来。最新的发展状况则是:有女性魅力则用女性魅力,没有则想方设法拥有。如果有人就此借题发挥,认为这是女人“贱”的表现,遭到取笑的往往是这个迂腐的脑袋。

  20世纪之初,法国美学大师马塞尔·布朗斯维基展望我们这个时代,在他的《女人与美》一书中断下如此妄言:“将来的女人,因为投入工作缺少时间,就会无暇来保养照顾自己。”他的主要一个论点就是:职业活动与理想的女性美之问题是相互抵触的。

  但事实是:女性对工作越有热情,她们就越发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上班族女性化妆的频率远高于没有职业的女性,她们用于梳妆打扮的时间更长,也更频繁地出入于美容院做一些健身运动,必要时还会通过整容手术使自己显得比家庭妇女更年轻有朝气。自此,职业生活成了促使女人们完善自我形象的一个额外因素,使她们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尤其是在女性占优势的职业中,外貌的地位就越发突出重要。看看杨澜、张曼玉是如何随着职业的上升而越发容光焕发,就可以理解这其中的微妙之处了。

  职业生活非但没有减少不同工薪阶层的女性在容貌上的投资,反而使它有所增加。随着女性就业人口大批增长,她们不仅希望经济独立而且还要漂亮迷人,不仅工作出色而且魅力永存;她们希望工作上和男性平起平坐,但在美学上继续保持起优势地位。以价值论为基础的个人主义原则的发展使新老观点得以调和,职业活动与美的矛盾已不复存在。

  判断一个男人的年龄,看他对女性魅力和她们职业能力的评价,就可以知道他是老了还是年轻。

  从把握爱情到把握他人

  E时代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网络”。然而,网络的含义并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而是一种网状的效率惊人的能量传递方式,比如,人际网络、网络营销、网络资源。翻开畅销的西方成功手册,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生活顾问、营销大师都在不厌其烦地向你推荐一个道理: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会网络是成功的根本。

  在这一点上,女人无疑又是高手。

  不管“性解放”运动有多大的力量,女性始终保持着与爱情的一种特殊联系,她们崇尚爱情,相对男性而言,她们显示出对于感情言论、梦想及秘密的更浓厚的兴趣。从爱情出发,女人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秘诀,她们毫无疑问是一种感情的动物,充当那些感情及性生活问题顾问的人,通常也是女性,甚至于男性也把异性作为自己叙说情感知心话的对象。女性私下喜欢从容地交流、分析、解释她们的内心体验,这是一种在女人间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在男人身上却很罕见。现在也能看到一些男人在电视里公开他们的情感痛苦,而且相对于过去而言,他们也不再那么犹豫不决,而愿意向其亲近的人倾诉。

  开放性运动使得一性向另外一性开放,并在另一性中找到自我的影子,形成了一个彼此相属的共同体世界,它已取代了原来封闭的以两性相异性为基础的滞障社会。在这个世界中,女性作为基本性别得到了承认,并且由于其擅长的把握感情的能力,而使她们在这个共同体世界中游刃有余。

  如果你在一次邂逅中认识到一位让你特别舒服的女士,很快建立了一种亲密的互动关系,不要怀疑自己的运气:你可能没有交上桃花运,但你一定会受到源源不断的关怀,只要你愿意付出一点点钱购买这位女士推荐给你的各种各样十分“抵”的产品,或者去参加各种各样她推荐给你的讲座。人际资源,就是这样得以直接明了地在“网络营销”这一新生事物中体现。

  积极的性别歧视

  女人的这种把握感情的能力,很容易在其他被公认为是女性特长的方面得到体现,比如女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女人的交际手腕,女人的协调能力,而这一切,在E时代信息社会,就成了女人特有的资本。

  女人的这种人际魅力已经越来越凸现出它的市场价值。很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组织,开始从组织文化上着手建造新的管理帝国。最为显著的改变发生在企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引入女性管理人员,减少男女员工之间的对峙,制定计划,加强个人敏感度。一种被称为“积极的性别歧视政策”目前在美国的不少企业流行开来,这就是为女性管理人才特别创造一些便利,以聘用和保留优秀的女性职员。

  新经济企业常常有这样一种通识,他们认为:杰出的企业应该是刚柔相济的,而传统的企业则因为过于“阳刚”,无法突破发展的“瓶颈”。同时,企业要树立自己的形象,最简捷的办法就是先树立一个事业上成功的女性,再建立和完善合法的制度,塑造企业对内对外的良好形象,充分调动各阶层的创造力。企业的这种需要非常有利于女性事业的发展,吴士宏就是一个极具样板的先验人物。

  “积极的性别歧视政策”根源在于缓解女性困难,提高她们在领导阶层中的地位。为了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在能力,还应当改动她们的结构、文化及管理办法。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女性事业的发展,丰富她们的工作经验,利用企业中人员流动和交替的机会,让她们从行政部门过渡到管理和操作部门。于是到处出现了报酬与实现升迁相挂钩的互助制和责任制。

  企业的这种新发展趋势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传统性别形象已成为企业挑战的对象和“隐藏的代价”。正是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形象,才破坏了企业的适应能力,妨碍了企业的预见性,而成为企业无法突破性发展的“顽症”。“矫枉则需过正”,这就是美国企业目前流行的“积极的性别歧视”的原因所在。


新周刊网络版126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