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在其位而谋其政”,而在国内的媒体中,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我的媒体就业过程比较怪,几乎媒体每一个位置我都做过一段时间,记者、编辑、发行、广告、市场、编辑主任、策划总监、总编、发行人(美编没做过,尝试过一两次,由于艺术细胞匮乏而遭至全体同仁的强烈反对,被强行罢免)……回过头来想想,有很多工作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不能有清醒的认识,后来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参考一些国际上的做法,有了一些了解,在此拿出来与读者分享。
记者给编辑打工
如果问国内的媒体新手想做记者还是编辑,答案多半是前者。的确,记者可以四处采访,拿着记者证走遍天下,稳享“无冕之王”的地位。可实际上,在国外的媒体里面记者的地位远低于编辑,所有的稿件不论是最初的策划还是最终的审核都是由编辑决定,记者只是编辑的延长手臂和助手。国外媒体的编辑地位相当于我们的版面主编,而即使是高级记者也不过相当于普通编辑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媒体的方向与文章的质量。记者所做的只是忠实的记录事实和执行编辑策划。由于国内媒体编辑的水平太差所以才没有这样执行,不过估计这种日子已经慢慢临近了。
社长的三件活儿
国内大部分的社长在抓经营,但是社长更应该做什么?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和上级沟通,如果是政府媒体,那么这个上级就是主管的领导;如果是市场媒体,那么就是投资人。良好的和上级沟通,才能够使得媒体顺利运行,同时保持很好的互相谅解。第二个工作就是公关,与合作伙伴或是其它相关机构的高层做沟通,以维持良好的关系,要知道,在国内做好一份媒体并不难,难的是做好之后还能保住。第三个工作就是做好媒体内的管理,一定要记住一点:懂管理不懂媒体的人很可能能做好媒体;懂媒体不懂管理的人绝对做不好媒体。在很多时候,国内的社长都在做实际经营的工作,做一些实务,直接导致社长应该做的工作被放空,直至出现问题。而这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往往都是一击致命的,我不知道看过多少媒体是因为“没有社长”而倒下去的(这点对国内企业也有效,很多CEO该做的工作也没做)。
广告总监做政策
国内提到广告总监,第一个印象就是四处拉关系套人情请吃请喝,如果说和广告业务员的区别,就是只对上层或是关键人物公关。但是在实际上,真正会做广告的广告总监,应该是制定广告政策的高手。广告政策包括了很多内容,比如广告定价(广告定价是通过严格的计算算出来的,并不是凭空制定的,从一个广告定价可以看出报社内部很多数据)、版面规划、业务培训、优惠措施、广告套餐、行销手段等等,包含了很多方面,也融会了很多媒体的原理,日常最受重视的关系维护只是里面的一小部分而已。一个广告政策制定的好,对媒体的帮助之大无与伦比。而且越是大型媒体,政策就越重要,一个广告总监人际关系再广泛,公关能力再强,也不能应付大型媒体的广告需求。
总编多聊天
总编是一个媒体的灵魂人物,他应该做些什么?很多人会说:他应该抓内容,因为内容是根本。这句话很对,但是没抓正焦点。总编的工作应该是聊天。和读者聊天,和广告客户聊天,和合作伙伴(主要是发行商)聊天。只有不断和这些人沟通(尤其是读者),才能够把握正确的内容与经营方向,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决策,从而指导下属的工作。如果总编去做编辑实务,去盯流程,那么总编的工作也将空出,媒体的整体方向就会摇摆不定或者模糊不清。(对媒体整体最了解)、最有闲(在初期工作做好之后,总编应该有能力让自己能够闲下来)去做这些工作的人。国内一直以来有种误解,认为只有企业内部最能干的人才能当领导,实际上大错特错。
图片应该编辑选
现在彩色杂志多如牛毛,图片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的确,一张好的图片不但可以包含远比文字更多的信息,而且阅读起来非常轻松高效,还具有视觉上的震撼力。一般来讲,国内杂志社里面图片是美编的事情,编辑负责文字部分,表面看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大错特错。要知道,图片是为内容服务的,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而内容的主要生产者是编辑而不是美编。美编可以判断一张图片质量的好坏和给人的视觉感受,而编辑则决定这张图片是否适用,是否和文章内容配套。有很多媒体开始设置图片编辑,也是为了弥补美编对内容理解的不足。
发行不是推销员
在国内,大部分媒体的发行人员仅仅限于将杂志或者报纸直接或者间接的送到销售终端或者读者手中,是一个简单的执行工作。但是实际上在国际操作中行销往往和发行挂在一起,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媒体的最高负责人甚至以“发行人”为头衔,由此可见发行的重要。例如像广告推广、品牌建立、读者反馈以及研究统统都是发行的事情。
在国内媒体中,有关于职务与职责的困惑还有很多,而且往往这种困惑并不是由于资金成本造成的,而是整体水平所限。希望有朝一日国内媒体人能够各归各位,各尽其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