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合时宜的问题及调查
文/令狐磊
与以往不同的是,各位习惯了《新周刊》专题的读者将读到的是我们为一次专题报道前前后后费尽思量的内幕报道--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我们兴高采烈地告诉大家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实。这是一次打破习惯思维的尝试,因为我们忽然发现,这个报道过程要比结果要有趣得多,这也是我们忽然改变一下的欲望所在。同时,我们希望的是,这次报道也是一次经历思想的刀锋的过程。
寻找刀锋的前前后后
-提出
4月初的时候,我们忽然有了一个预备在5月1日刊发的专题选题--中国刀锋,是的,之前它不叫"寻找",在我们的理想中,它是可以成立的一个表现那?quot;站在潮流前沿,顺应时代趋势、凭借个人胆识,锋芒毕露、锐意创新、大破大立、所向披靡的人物"的好选题。由此这个题目开始每天折磨了我们思维长达20多天……
-什么人是刀锋?
《新周刊》专题编前一会讨论专题架构,拿出的第一个意向方案是:开列中国曾经和正处于"刀锋"状态中的典范人物。经再三讨论后认为,这个方案可以操作,但这些人物可能跟《新周刊》长期报道的人事有重叠之处。
-中国哪儿是刀锋?上海是刀锋?
《新周刊》专题编前二会,重新讨论"中国刀锋"专题的操作方法,提出从中国的若干个地点来做中国的刀锋V鞅市し姹硎驹尥��紫忍岢"苏州工业园"便是一刀锋。后来,经过讨论遴选:上海浦东、苏州工业园、海南博鳌、浙江横店等几个地方初步列入"中国刀锋"的观察范围。会议间有人认为不如专门做上海浦东的报道,把上海浦东封为"中国的刀锋"?一主笔斥道"放屁!上海哪里有值得称为'刀锋'的地方?"
-确定架构?
会议结束后,12日当夜凌晨12:00,编务总监周可独自在办公室开出"中国刀锋"专题的大致架构,第二天由于重感冒病倒。
-无法成为实质上的报道
4月15日夜晚,《新周刊》核心人员聚在一起一边吃饭喝酒一边讨论"中国刀锋"的可行性,发现无论把当今哪个地方或哪个人物拎出来都无法令这个专题能拿到外面马上让人信服或叫好。整个核心团队为这么一个好的"封号"策划无法在当今的现实中找到恰当的对象感到懊恼不已,在可惜和遗憾及啤酒泡沫中,大醉。
-帖子
4月16日12:24:46,本刊执行总编封新城用网名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题为"如果用刀子作比喻,什么是中国的刀锋?"的帖子,得到11个点击、0个答复。随后在中青网"青年话题"论坛发表,同样没有回复。
-决定采用寻找
当日下午2时,封新城聚集编辑部人员,开《新周刊》专题编前三会。第一次提出"寻找中国刀锋"的策划方案,舍弃直接开列明确的"刀锋",转而用"寻找"的方式解决"中国刀锋"选题。编辑令狐磊表示怀疑,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中,采用无法确定答案的媒体操作方案似乎显得不够实在,当前的读者似乎更愿意看到《新周刊》能多点务实的东西。周可总监则说,这个选题如果在这短短十天内可能难以组织到一组有力量的稿子,如果多一两个月的时间,会比较令人满意。在暂时无法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编前三会变成"新选题提交会议",众多选题由于暂时时机及考虑尚未成熟,被搁置,新的提案无法形成有意思的专题。4时30分,封新城把手中的半根烟拧掉,斩钉截铁地说?quot;兜了一个圈,我们还是要回到'寻找中国刀锋'。"并提出,把"寻找"的过程记录下来,也很有意义。会议提出,这组报道将是《新周刊》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以寻找为线索组织整个专题。专题名称:像一把刀子--寻找中国刀锋,我们使用了崔健的同名歌曲作标题。
-问卷
这个寻找的关键部分就是问卷的设计。封新城提出,这个问卷设置可以参考1998年朱文、韩东等人进行的《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文学"新生代"作家调查,问题要有前后的逻辑性。编辑朱坤负责问卷拟定,17日,问卷有了初稿,4月17日上午,讨论问卷,经周可审定后,18日"寻找中国刀锋"工作组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专家确定典范确定
"寻找中国刀锋"工作组会议,敲定"寻找刀锋"的咨询专家团,这个专家团涉及经济学者、社会学者、文学学者、传媒中人、文化人、作家、艺术家等各个类别(由于回避,我们没有选择政治学者参与讨论),这些专家在后页中都有精辟而生动的发言,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初拟定的专家团中有部分人现在无法呈现在读者面前,有些是不愿意回答或不愿意表态,有些则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无法作答,如余杰,收到我们的调查电话时,表示这是个有趣的调查,可惜他正在云南游历中,身边没有电话和电脑。作家陈村则表示?quot;老虎不能说,只能说小虫子就没意思了。"
另外一个需要周密考虑才能确定的名单是"曾经刀锋"的代表者名单,初定的是崔健、王海、陈春先、张树新、袁芳烈和沈颢。后来觉得曾经更具影响的张朝阳比张树新更具锋芒,于是,张朝阳也进入了我们寻找的目标中。
-寻找网络
我们决定要采访崔健,并准备在4月20日,那天摇滚歌手王磊在广州开演唱会,应邀作嘉宾的崔健计划南下广州,一旦确定就在广州采访。谁知,好事多磨,崔健没来,于是我们要出动北京办事处的主笔冯博,他和崔健在《新周刊》北京办事处完成专访。王海在北京,陈春先在北京、张朝阳也在北京,袁芳烈在温州,沈颢在广州,我们的特派记者和本地记者四方出击。其他的专家,也是电话、传真、E-MAIL,网络合作者新浪上的网络调查也开始接受网民意见,一个寻找的网络铺向全国。
-主编会晤崔健、王朔
封新城到北京,恰好有机会和崔健、王朔会晤,谈起"中国刀锋","曾经刀锋"的两人都是一笑置之。
-专家回馈肯定问卷
4月22日,在朱坤疯狂打电话、传真、E-mail后,终于得到了果实,专家回馈逐渐回收,让我们兴奋的是,很多专家都肯定了是次"寻找"的意义。《21世纪经济报道》刘洲伟在答卷中写下:"如果找不到,我甚至认为你们这个'实验'更有意义,意义在于寻找本身,它让我们对当今社会的价值作一些自省或他省的思量。"哲学出身的李方、郝舫发回的答卷,条理而仔细,富于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判断;葛红兵、韩东等反应都是颇为热烈,葛红兵说:"那种刀锋的激情一直诱惑着我";《新周刊》的老相识黄集伟先生则评判我们的这次活动说,《新周刊》在"'秀'迹斑斑"之媒体中,属"'秀'技高超"者;欧宁则说,"很少有媒体这样去思考,能拿出这样一份问卷,很可贵。"当然,也有人表示质疑的,像老朋友窦文涛说的,善良的人也不会提刀锋这个词,显得《新周刊》的人如果?quot;刀锋"挂在口中,显得不够善良似的。
-网络调查争议四起
尽管与这些善于思考的人的交锋中,我们肯定了调查的意义,但在与新浪合作的网络调查中,我们忽然发现,我们的调查似乎显得有点"不合时宜"。有网民(读者)更借题发挥说"《新周刊》就像街头摆摊儿买假药的,就知道吆喝。""寻找中国刀锋"工作组自我检讨,网络式的调查难以表达经过思考的意见,特别是对这个很多地方没有固定选项的问卷。由于问题和选项的设置,这个需要平静和细致的思考的问卷调查,经不起网络快餐式的流水访问。如同封新城在论坛上帖出的帖子一样,这个调查并未能收集更多有价值的意见,反而争议四起,当然值得我们欣喜的是,在短短几天内,投票人数也达3400多。
-结果回收
4月25日,由于出版截稿时间关系,调查结果终止回收。"寻找中国刀锋"的第一步结束。工作组的两个记者李冬莉、张向东连夜写出采访稿,李冬莉说:"这是一次费力不讨好的理想主义验证,我们采访的刀锋人物比所有人都要现实得多。"
-副题"不合时宜"
4月26日,"寻找中国刀锋"最后一次编务会议。封新城带出一个新的副题--"一个不合时宜的问卷与调查",这表明了我们对"寻找"的无奈与机灵之判断。
刀锋大历史
需承认的是,在整个寻找刀锋的过程中,包括我们自己都在不断地反复思考:刀锋的意义是什么?其内质包含的是什么?
最后,我们为"寻找刀锋"找到了一个适当的方法论:大历史,如同黄仁宇主张的那样,利用归纳法将现有我们所能看到的"刀锋"及其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高度压缩,构成比较简明和连贯的纲领,再恰当地与海外的"刀锋"比较,在此基础上加以研究,从而确定"刀锋"的典范人物和我们心目中认为能对"刀锋"有所表达的"意见领袖"。
新经济观察家方兴东开出经济领域内的"刀锋"名单:吴敬琏、张朝阳、张树新、倪光南、求伯君;文化观察者李方心目中的是:崔健、王朔、张朝阳、吴敬琏;黄集伟的名单更为丰富:钱钟书、沈昌文、王朔、金庸、杨澜、陈凯歌、周星驰、崔健等等;文化人欧宁在文化艺术圈挑出的是:食指、崔健和贾樟柯……在选择对象的圈子不同,"刀锋"标准理解不一的情况下,我们能看到的是--被提及的比较多,但真正被广泛肯定的却不多;正如我们咨询的另一个文化观察者郝舫,他甚至不想提供这么一份名单,因为他认为他"心目中的刀锋大多数人可能不关心。"
刀锋是公认的,还是私人的?
如果以"大历史"的方法来梳理"刀锋"和它的社会土壤,我们又能看到什么?
60年代的中国有雷锋,在那个红色的年代我们充满?quot;螺丝钉"的锐利精神,在那时,美国的梦露在1962年死去,鲍勃·迪伦的音乐却正流行,"随风而逝"等有如圣歌般的歌曲传唱于校园中并影响了一代人。70年代,内地正在文革中磨灭一切的个性,宝岛台湾的李敖却个性十足,以至他要在狱中度过他的而立之年,香港的金庸却以武侠小说改变了一代人的阅读趣味。80年代,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崔健的摇滚圣曲如同鲍勃·迪伦当年在美国的影响一样越见影响。90年代,尽管"消费主义"渐起,我们仍然发现了王朔的文风、王小波的思想、周星驰的无厘头、吴敬琏的良心忠告,都在我们所理解?quot;刀锋"的视线中。
在上述的浮光掠影中,也许他们都是真正经得起时光考验的刀锋,也许又只是因为他们发生了影响而已。
刀锋的现实存在
我们与新浪合作的"寻找刀锋"网络调查中,有一个问题是问一些当下比较热门的人群词语的认同度的。选择"理性观察家"的最高,达23.19%,然后是"自由分子"20.29%,"中产" 17.95%,"小资"15.65%;最低的是"愤青"只有5.86%,连"痞子"都不如,人家都有8. 86%。
在得到这个调查结果后,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假如"刀锋人物"也是一群人,其认同度能排第几位。所以,在"寻找刀锋"中我们比较关心的一点是?quot;刀锋"的现实存在是怎样的?在网络调查和专家咨询调查,"中国刀锋"认同均比较高的崔健,在接受我们的采访中却说,"我现在更愿意说我是一块石头,我把自己叫做滚动的蛋。"
在我们的网络调查中,有个"你认为崔健老了吗?"的问题,大约可以看到这位"曾经刀锋"人物在人们心中的状态,有50.26%的人认为崔健"老了",只有17.31%的人认为"还没有老"。另外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曾经刀锋"王朔,同样一个问题得到的结果也相当。为了比较,我们把刘晓庆、王海、李阳和新近的韩寒、卫慧也同时提供给大家作参考讨论,他们算不算"刀锋"?敢说出"我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的刘晓庆,快人一步地在中国演艺圈中成为"亿万富姐",每每处于争议的漩涡中而仍然傲气依然的她算不算一把"刀锋"?同样地,敢说"我是刁民"的"打假第一人"王海,敢以疯狂的方式带领国人学英语的李阳,敢在少不更事的年纪写下"注定要扮演不安分且引人注目的角色"的韩寒……这些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刀法劈开世态习惯思维的刀客,其行为算不算"刀锋"?在这次网络调查中,有一个反映网民对他们的态度问题调查,选择"不屑"的最多,有38.48%,表示"只看热闹"的有22. 94%,而表示"认同"的,只有3.85%。从这个数字我们大抵能联想到刘晓庆或王海或者李阳们假如在街头卖武的话,其遭遇可能是:避之则吉的人最多,而围观的人群中,也是看热闹的多,真正愿意站出来喝彩的也就是三四个,凤毛麟角。
在网络这个最自由表达意见的地方(目前来说确实是最自由的),只要你兴枷肽愣伎梢宰?由表达,这似乎是"刀锋"的乐土。调查中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比照你的生活,你觉得网上有'刀锋'吗?",持"有,'刀锋'的网民比生活上的多"意见的达58.14%,"如同生活一样"的也有22.86%--可以判断的是--网民对网络上的"刀锋"存在之认同度相当高。这个结果让人会想到,在网上,像"朱海军"式的人物应该多的是,但很遗憾地,中国网络到目前为止仍然还仅仅是出现了一个朱海军--一个高擎枪矛四处挑起网络论战的"业余思想家"。实际上,即便是朱海军如此致力于论战,具备充足的精力来感召其他人,他在网上仍然仅仅是一个"争议者",而且在流动的网络中,影响日渐式微。
刀锋在网上吗?我们的执行总编在"强国论坛"和"中青网青年话题"的帖子遭大量水帖覆灭的遭遇,在熟悉中文论坛的网虫看来,可能是个不意外的意外:论坛上的国人习惯于认同相熟坛友的话题,习惯于大量无意义的"灌水",习惯于点击那些带刺激词语的帖子,习惯于无厘头与调侃戏说……由此,"可能意外"的是这两个帖子给当天的一些更刺激的话题忽略了,而"不意外"的就是中文论坛培养的习惯文化。
而这点仅仅是我们的网络如此吗?现实生活比网络生活还要琐碎得多,还要现实得多--网上还可能有一个朱海军,网下的朱海军肯定会被人讥为"疯子"。这样,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矛盾"答案,一方面,参与调查的网民大多认为"'刀锋'的网民比生活上的多",一方面,他们又最认同"理性观察家"的角色。
中国需要刀锋吗?
《新周刊》1999年提问"中国缺什么",2001年,在"9·11"事件之后世界都在惊呼"一切都变了"的时候,提问"什么东西没变?",2002年春夏之际当我们决定提出"寻找中国刀锋"时,网上却出现了这样一种论调--"这样的调查还有必要继续吗?毫无意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合时宜?
我们为什么要寻找?
或是因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存在,如同王小波所说:"在某些年代里,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沉默就像野火一样四下漫延着。"而另一方面,"在沉默的年代里,人们也在传播小道消息,这件事破坏了沉默的完整性。"如此资讯爆炸的信息时代,既存在着大量的沉默者,又存在大量的小道消息的传播,理性观察家、自由分子、中产、小资、痞子等各式尚未确实、分层不稳定的群体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
或是我们渴望"刀锋"大师的涅磐,我们渴望那些观念先行者和充沛激情者能结合在一起并影响我们越见平庸的生活,我们希望国人的精神症状至少应该可以比现在要锐利一点,而不仅仅是像辜鸿鸣所说的那样--"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像个老不死的哲学家一样让人生厌。
或是我们偏执地认为,中国需要刀锋。而实际上,中国需要刀锋吗?另外一个角度看来是,你愿意成为刀锋吗?这些问题,我们都还无法为大家作答,作答的只能是每个国人自己的选择。如果一切都无法成为理想中的"刀锋",我们更愿意把这种寻找视为一种思维的解放。就此打住,否则越来越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