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杨碧华:不再想内地以外的地方

http://www.sina.com.cn 2002-05-31 11:45   新周刊

  文/张向东

  杨碧华看似平常的发式,其实都是趁星期天在香港休假的时候修剪的,"我不大敢在广州冒着个险。"她说,"广州还是有太多的地方远远比不上香港。"

  话虽这么说,最近7年中80%的时间,Ada(杨碧华英文名)都呆在广州工作,"如果我一直在香港或其它地方做房地产,肯定没现在这么大的成绩。"Ada现在的身份是广州百富诚金发物业代理有限公司的策划销售总监。

  七分之六生活在广州度过

  1995年,Ada第一次来广州,在行李箱里塞满了诸如洗发水之类的生活用品,偏偏没带照相机。那时候,到内地公干,是同事公认的苦差使,Ada也是情非所愿:尽管?quot;九七"还有两年,尽管香港人的心里还很没底,内地房地产的潜力却已经被地产商们盯上了,Ada岂可放过。带着当时香港明显的优越感,"内地那时候的生活用品质素太差。"至于照相机?"算了吧,内地有什么可玩?当然也没什么可拍的。"Ada耸耸肩。而当时的广州对她来说,惟一的好处就是不用说普通话--到现在,和内地人交流,她还要带个同事做翻译。

  相比起人们买东西不排队、随地吐痰、马路太窄来说,那几年,Ada最怕的是两件事:一是政策变化,这个风险是当时的"中国特色",房地产生意的回报周期一般都比较长,Ada说:"我们好像随时会把资金扔进水里。"另外一件事就是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太失望:上下班准点得像挂钟,五点半一到,办公室立刻空无一人,每次Ada一离开广州,业务就几近停顿,以致于公司只能大量地聘请香港人做主要业务,而本地招聘的员工只能起协助作用。

  香港回归那年的国庆,Ada去北京爬长城,这是她第一次去内地旅行。好像从那以后,Ada才觉得自己既是香港人又是中国人了。"九七"给在广州投资的港商吃了定心丸,Ada干脆常驻在了广州,周六睡足懒觉才去赶直通车回家,周一早上过来上班。

  现在,Ada说起来就舒一口长气,整个公司300多员工,就3个香港人,如果不特别说明,外人根本就看不出他们和本地员工的区别,大家干起活来,虽然比不上日本人那么拼命,和香港人的敬业精神却是一般无二。

  有员工结婚的时候,Ada都会带上礼物去参加他们的婚礼,"当然都是在香港买的。"Ada还是带着点香港人的骄傲。

  "我们是广州人的师傅"

  上一代港商所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内地投资环境的主要期望是劳动力价格、运输条件等等,而Ada的百富诚金发物业公司,主要从事的是房地产策划和销售,属于专业服务。内地经济的发展状况越好,人们对居住质量要求越高,这个业务的市场也就越大。作为第一批进入广州房地产策划工作的香港公司,金发自进入内地以来,一直保持在广州数百家同类机构中的前十名。香港人在服务行业的专业程度和经验,让Ada很自信:"我们在广州是师傅,内地的同行还不是在向我们偷师学艺?"

  和Ada同一年来广州发展房地产的17个人,现在只有一个回了香港,其他人全部在内地继续在这一行打拼。内地居民这么多年来的居住状况,给了这个市场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当房地产的投机热潮过后,Ada们面对的是一个环境越来越良性,前景还看不到边的朝阳产业。

  金发做的业务对房地产来说,还是比较边缘,Ada当然有自己开发楼盘的"野心",谁不希望做大,更何况这么好的条件。说起下一步投资地域选择,Ada不加思索地说肯定会选上海,因为那里的机制更完善,而且,她喜欢那种国际大都市的感觉。她根本就没想到过以后的投资会在内地以外的地方。

  至于广州,"在郊外空气好、植物多的地方买栋房子,经常来度假。"对于这座她已经呆了7年的城市,Ada不自觉地已经有了些依恋。


新周刊网络版130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