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这个东西,一生下来就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戏剧很高雅,音乐很宫廷,电影尽管刚开始被人看作杂耍,最终也登堂入室名正言顺。惟有电视,从生出来那天起就遭人痛骂。20世纪50年代是电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民众对它欢呼,因为终于发现了一种收音机的替代品。但正因为有图像,它遭到了电影界人士的激烈抵抗,已经创造了经典视觉规则的人们不能接受这种小儿科式的东西,更何况,它的兴起带来的是旧好莱坞体制的衰落。作为社会脊梁的知识分子呢?态度就更不用说了,西方主流知识分子从来都把电视认作是洪水猛兽,它弱智的形式、空洞的内容、无聊的节目被当作文明没落的象征,更被看作是工业化对人性的一种异化,这种观点今天也没有多少改变。
说电视是一种无聊的把戏,当然不很公平,因为电视的确也改变了社会,更不用说对经济文化生活的推动,比如说广告,没有电视这种最有效的传播手段,任何商品的营销都不会这么有效。这是普遍性的情况,其实从电视诞生发展之后,很多市场化的革命性突破也发生了,比如说,电视最大的受益者有两个产业,一是娱乐业,一是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电视,体育不会成为一种产业。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一夜之间没了足球、篮球、奥运会、世锦赛等等的转播,体育王国顷刻就会崩溃。对体育而言,电视这东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把运动员统统都搞成了明星,20世纪30年代奥运会就开始受人关注,那时候运动员尽管也是公众人物,但跟电影演员相比绝对是小巫见大巫。现在不一样了,运动员走到哪儿,都会有电视摄像机跟着,他们的举手投足都被记录下来传播出去,真正成为公众化人物。这种做法其实来自娱乐界,所以体育明星带上了娱乐的色彩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娱乐多了,做秀难免也会多了。
不过体育明星跟着电视沾点儿光倒也没什么,好歹人家是辛辛苦苦运动场上挥汗如雨换来的。有一种人就奇怪了,比如说你看着球赛在你耳朵边上絮絮叨叨的那种。我们叫他们解说员,他们叫自己是评论员。我孤陋寡闻,不知道这种东西在国外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好像最早的时候拳击赛时有人解说最流行,后来怎么弄到别的比赛当中去的就不得而知了。我也不知道解说比赛这种东西是否真有必要,但这东西反正年头儿也久了,一时半会儿想戒掉估计也很难,所以有解说,好歹还可以烘托烘托气氛,未尝不可。
当然靠这玩意儿吃饭的人多了,也就分出风格流派来了,比如在美国解说橄榄球和拳击比赛的大多像RAP歌手一样饶舌;解说网球高尔夫的则像观众一样绅士;最不靠谱儿的是解说赛马的,我看过香港电视里有一位解说跑马的,慢悠悠慢悠悠,赢钱这样的大事儿在他嘴里都不紧不慢,真有点儿不可思议。我对我们国内搞解说的没什么了解,据说现在自诩为专家的多,自认是追着球儿解说的少。但明确的说,我反对专家,看球不是什么大事儿,不需要专家来统一思想,看球就需要无政府主义,就需要一人一个主意,你弄一专家在旁边胡说八道所为何来?更何况,如果不幸再出一白痴,说出驴唇不对马嘴的笑话来,光顾了笑你还看得成球吗?不过我很少发表这种反对专家的主意,转播能成为产业,耍嘴皮子当然也是生产力,谁都得有口饭混着吃,为保住人家的饭碗,有意见你也最好跟我一样,静悄悄地别出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