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石块坦克和平,巴以冲突54年

http://www.sina.com.cn 2002-05-31 14:08   新周刊

  文/刘志松

  主权之争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地,迦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迄今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而犹太人原属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闪族的一个部落,居住在今天的伊拉克巴士拉地区。公元前18世纪,他们在部族领袖亚伯拉罕的带领下,沿着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商路开始迁徙,辗转于叙利亚地区,最后扎根于当时已有较高文明水平的迦南地,同当地的土著人和睦相处。经过几个世纪的休养生息,犹太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以色列国。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看来,无论是迦南人(即现在的巴勒斯坦人),还是犹太人,都是生长在同一块土地--巴勒斯坦地区的兄弟。然而,就是这样的兄弟历史却成为了他们以后冲突的根本原因:巴勒斯坦人宣称自己是古迦南人的后裔,几千年来他们一直在此生息繁衍,自然是巴勒斯坦这块地的主人;而犹太人则主张他们才是巴勒斯坦的真正主人,他们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了2000年,并建立过强盛的王国。

  犹太复国主义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继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后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上,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贝尔福宣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以暴动和罢工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这场动乱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

  面对阿拉伯国家的反抗,1939年5月,尽管英国政府马上改变初衷,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进入。然而,《巴勒斯坦白皮书》公布之时,恰是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苦苦寻求安身立命的绿洲之日。在纳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1/3的犹太人被杀害,遇难者总数达600万,欧洲犹太人所剩无几。加之战后很多国家还是不能接受犹太人,就连素以移民国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犹太人别无所去,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于是,犹太人纷纷奔向巴勒斯坦。

  以色列立国犹太人纷纷奔移巴勒斯坦,而阿拉伯人则坚决反对,两方都不能得罪,英国自觉力不从心,于是将这个烫手山芋移交给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以色列建国;然而,遗憾的是,联合国决议中提到的阿拉伯国家却因为阿拉伯人国家的普遍抵制决议并没有同时成立。

  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以色列宣布停火后,趁机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而巴勒斯坦也因此被分为三部分: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近百万巴勒斯坦人从此成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领土西奈半岛。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领土。

  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又称"六天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战争于6月11日结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达6.57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第四次中东战争:即十月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入侵黎巴嫩,在6天之内占领了黎巴嫩1/4的领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大部分基地。

  难民死结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特别是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联合国现已确认,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全球有350万巴勒斯坦难民有权要求以色列对他们在中东战争中损失的财产和生意作出赔偿,并允许他们回国。目前,部分巴勒斯坦难民已加入当地国籍或移居欧美。另有约110万难民仍居住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的难民营中。此外,还有约250万巴勒斯坦人也被确认为具有难民身份。

  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随着移民人口的增加,以色列不断修建新的犹太移民定居点。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军占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等阿拉伯土地。以政府虽未正式吞并这些土地、但犹太移民却在当地建造了大量定居点。

  但以色列认为他们对目前生活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大多数以色列人的定居点拥有主权,以方有权根据定居点人口的自然增长进行扩建。近几年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经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4万人。以色列的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巴勒斯坦方面认为,被占领土上的犹太人定居点是非法建立的,应全部取消。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决议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但目前巴方不得不同意维持现状,并由以军维持其安全。

  戈兰高地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都在闹水荒,正如佩雷斯说的那样:"中东地区水比石油更重要。"在中东和平进程的历次重大谈判中,水资源总是有关各方激烈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戈兰高地之所以长期成为叙以谈判的焦点,与其丰富的水资源不无关系。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很快意识到水及其源头对于其生死存亡的作用,并数度为此而发动战争。在1967年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占领了约旦河水资源的大部分,并在1978年和1982年对黎巴嫩开战,企图掌握利塔尼河的控制权。目前,以色列近40%的水来自约旦河西岸。经过几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失去的不仅是土地,还有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水资源。围绕着水资源问题,阿以进行着殊死的斗争。巴勒斯坦在西岸被占领土开采水的行动遭到禁止,这使巴勒斯坦人更加感觉到收复失地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在被占领土上,以巴双方的用水极不平衡。在希伯伦的5000名犹太定居者,一天可以得到1.7万立方米的供水,而生活在这个城市的40万巴勒斯坦人,每天总共只能得到7000立方米的水。

  圣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位于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中部,全城由旧城(东城)和新城(西城)两部分组成。旧城多宗教古迹,是巴勒斯坦人主要居住区。新城是在19世纪后逐渐建设起来的,主要是犹太人的居住区。耶路撒冷是一座具有5000年历史的城市。历史上,不同的民族,包括犹太人、亚述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等都在此繁衍生息,于是成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耶路撒冷问题是指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联大在通过第181号决议时,就考虑到耶路撒冷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将耶路撒冷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194 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耶路撒冷被分为以色列辖区(西耶路撒冷)和阿拉伯即约旦辖区(东耶路撒冷)。

  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夜行到此登霄的地方,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据《古兰经》记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踩着亲真寺里面的石头登天接受真主启示后返回人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地方。

  对于犹太人来说,早在公元前10世纪,他们的祖先大卫王就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因而耶城无论如何都应归他们所有。1950年,以色列就自行宣布耶城为其首都。在1967年的"六·五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大片阿拉伯领土,并于1 980年7月宣布合并后的耶路撒冷为其永久的首都。

  边界问题解决边界问题实际上是解决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巴以边界问题牵涉到联合国两个决议:即18 1号决议--将巴勒斯坦2.7万平方公里土地中的1.52万划分给"犹太国",其余的1.115万平方公里划归"阿拉伯国"、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军队撤离其于最近冲突中所占领的领土"(1967年中东战争所占领的土地),其它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作为主权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权和安全要求。

  以色列前总理巴拉克曾原则上同意巴方在自己控制的地盘上建国,并同意阿拉法特于2000年9月双方签署和平协议时宣布建国,但条件是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的停火线来划定边界。

  尽管巴方表面上坚持收回每一寸土地,但是巴高级官员私下表示,如果能收回95%以上的土地,巴方是可以接受的。

  阿拉法特的悲壮时刻尽管在1994年,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外长佩雷斯等同获诺贝尔和平奖,然而,至少从这近八年的巴以形势看来,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只不过同他们三人,尤其是阿拉法特开了个善意的玩笑而已。经过几年的流血和冲突,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和平在中东只不过是一个使用最多然而实现最少的符号而已。而当以色列的坦克瞄准了阿拉法特的总统府,阿拉法特,这个世界上惟一没有国土的总统被困在拉马拉,与世隔绝并且不得不与生存--比如水、粮食等的基本需要作斗争时,和平似乎要在巴以的土地上永久地拉上了帷幕。与此同时,一生为了和平作不懈斗争、现年70多岁的老阿拉法特似乎也将被推至历史舞台的后台,时代真的要跟他说再见了吗?

  面对沙龙将自己逼至墙角的事实,阿拉法特除了抗争之外,还真有点有苦难言,左右为难。因为,他清楚认识到目前他的敌人不仅仅是沙龙和以色列政府,同时对手还来自自己身边和巴勒斯坦内部--就是以"民族利益、宗教利益"为名义的巴极端派组织。如果他试图阻止以巴极端派组织的攻击行为,就会失去越来越多人的拥护和信任;如果支持他们,又会被以色列和美国指责为纵容恐怖分子、破坏和平进程。美国总统布什已经多次对此表示不满。在反抗以色列的斗争中,尤其是2000年开始的"因提法达"(起义)运动中,巴勒斯坦极端组织受到越来越多巴勒斯坦人的支持和拥护。而这些极端组织,为弥补军事手段的不足,在行为上更不加选择地攻击包括平民在内的所有对象。按照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的话说,"以色列人没有无辜者。"在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人的组织中,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激进组织,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为哈马斯、吉哈德、"人阵"等,它们策动了近期一系列最重要的对以袭击行动,也因此成为以色列重点打击的目标。由于策划、发动多次恐怖袭击事件,这三个组织均被阿拉法特的自治政府宣布为非法,但这并没有影响其势力的发展。而且除此之外,在巴勒斯坦还有其它形形色色的极端组织,甚至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内部也出现参与激进活动的小团体和人员。在双方冲突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巴内部极端组织和思想不断抬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而阿拉法特则成为了这些极端组织和以色列政府夹缝中的牺牲品,其实,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原本是极具声望的领袖,从1994至1996年间,他受到巴人的支持度超过90%,他毕生从事抗英抗以运动,大半生流亡异国使他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偶像兼英雄。但从1996年后,由于以色列的持续违约,美国的偏袒,他无力维持巴人的权益,加之前段时间为了维持和平一度想要逮捕各激进组织的领袖以消泯以色列展开更大攻击的借口,数千名巴勒斯坦群众和他手下的保安警察发生了冲突--对巴勒斯坦人而言,阿拉法特应做的乃是区外抗强权,而不能依强权之命回头来镇压自己的百姓,如此等等,其领袖地位已经褪色,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他的支持度只剩下了20%。

  终点又回到起点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巴以之间的一个现象: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人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是,以巴局势刚出现和平转机,以军就宣布在约旦河西岸又成功消灭了多少"恐怖分子"。2001年12月16日,阿拉法特再次宣布停火之后,以巴局势曾保持相对平静,巴方还逮捕了激进组织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书记艾哈迈德·萨达特。但以军不仅没有保持克制,反而利用红海军火走私事件大造事端,接着暗杀重要基层领导人卡尔米,使得阿拉法特的停火努力功亏一篑。拥有强大军事力量、收发自如的以方决非只知睚眦必报,逞一时之快,缺乏长远打算。相反,说到底,他们也是痛定思痛后的偏激行为--千年来,尤其是二战期间,犹太人深受没有家园之害;以色列之所以拒绝配合代表巴温和力量的阿拉法特的停火措施,如意算盘是:锄掉阿拉法特和巴民族权力机构,彻底抛弃奥斯陆协议,重新寻找更加顺从自己的巴谈判伙伴,以高压政策按以方意愿解决巴以争端。目前,以色列已经从拉马拉等地区撤军了,巴以双方的打斗又暂时停止,然而,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下一场冲突和打斗即将开始,巴以之间看来已经陷入了打打停停的怪圈无法自拔。而阿拉法特也没有在这一次内外交困的局面中倒下,相反,国际社会仍然视阿拉法特为巴人民的惟一合法代表,特别是阿拉伯国家、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继续支持阿拉法特,埃及、沙特、约旦等国都表示反对美、以的强硬立场。即使在美国,布什政府虽然不喜欢阿拉法特,但由于阿拉法特在解决巴以冲突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仍然表示将继续与其领导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打交道,更何况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的民选总统,这一点,重视民主的美国不得不很看重。然而,这并不能够说明阿拉法特的胜利,历史的铜镜已经雄辩照耀出阿拉法特的道路只能是一条悲壮的旅程--今年他已73岁,两鬓斑白、前途未卜,从17岁开始从事革命的阿拉法特,革命58年,兜了一大圈,发现居然还停留在原点。只不过是昔日的殖民主是英国,现在换成了美国和以色列。


新周刊网络版130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