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江岸绿:从财经记者到商业顾问

http://www.sina.com.cn 2002-07-05 17:45   新周刊

  文/李冬莉

  《沪港双城记》是江岸绿新书的名字,另外两本分别是《上海商机》和《香港人在上海》,其中部分内容在香港的《经济一周》上已经登出。虽然江岸绿的奇一顾问有限公司1999年才在上海登陆,但实际上从90年代初,还在香港做社会新闻的时候,上海就是他一直关注的城市。

  媒体经历是从商本钱

  对于江岸绿来说,成立顾问公司再合适不过。他自己的强项是为客户提供公关及危机处理。在上海的奇一顾问有限公司的员工眼中,虽然因为他常常香港上海两地跑,没有太多了解的机会,但还是得到了众口一词的“眼光敏锐,能够抓住机会的人”这一评价。

  这一点从他做了五六年社会新闻转而做财经记者开始负责上市公司版时就显现出来了。他认为当时的这个决定很勇敢,“那时候就想自己开公司,所以转行。”翻翻90年代初《东方日报》、《壹周刊》、《快报》等报纸,江岸绿的名字还赫然在纸上。对于自己的名字,他很是得意,因为“重名的人很少”。

  1985年,18岁的江岸绿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中大最出名也是最难进的一个系。他喜欢当记者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这个职业很刺激,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接触很多人。在做了五六年的社会新闻,看过太多或光明或阴暗的社会面以后,经商的冲动刺激他改行做财经。那些年,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一年五六百个上市公司主席的接触,成了他今后最宝贵的财富。连他自己也说自己是幸运的,如今很多上市公司的主席成了奇一的客户。

  “他们的经验,特别是失败的经验对我的影响很大。在这几年里,一些商业的基本常识,加上以前做社会新闻,对很多行业都有基本的了解,所以我的这些经验可以让我很好地协助其它公司成功。”以他当财经记者的经验,江岸绿说自己最想和企业家分享的是,“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循环,生老病死都有。所以,不要乱花钱,保证公司基本的循环,才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江岸绿今年35岁,他说自己现在才比较正常,以前是太早熟。别看他没有受过什么商业训练,从事财经记者没多久,他就先后出任多间公营机构、上巿公司及国际科网机构的媒介总监、执行董事及营运总监等要职。他笑着说当初很多人在他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觉得他三十几岁了,这样的年龄错觉他总是欣然应答。“这样对方才不会因为年龄对我的能力有怀疑。”

  如今,江岸绿最感兴趣的是他在国内推广商业心理学课程的计划。他自己在1995年初开始对商业心理学产生兴趣,从那时起他一直和两位心理学博士学习商业心理学,同时指导一些企业进行危机管理。

  “能够上市的公司都是不容易的,但最后为什么失败?我发现跟老总的心理,包括个性有很大的关系。这都表明心理学应该在商业中得到重视。而且很多老总虽然没有学过商业心理学的理论,但很多决定都是依从商业心理学进行的。如果他们进行一定的学习,对于成功和失败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现在江岸绿正在和心理学博士们合作,尝试着在一些大企业、大机构中对一些上市公司的主席包括一些高级职业经理人开授商业心理学课程。他说自己是一个从没学过经商的人,因为受了点商业心理学的益,才能得以在商海中品头论足。这一点经验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江岸绿如今总是香港上海两头跑,总是飞着,所以只要一闲下来,他就待在家里,看书,听音乐。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上海,他的解释是缘于香港人对上海的憧憬,“这跟上海的历史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作为代表内地的国际大都市、经济中心,上海有它自己的实力。”

  在大陆城市中,上海近年来成为香港人经商的首选。提到自己的新书,江岸绿表示他希望自己的所见所想能给港人提供更多的上海资讯,因为很多没到过上海包括来过但认识不全面的人对上海的理解还停留在过去印象中,“错误的认识对参与竞争是没有好处的。”

  在他眼中,内地商人更踏实,不但水平高,而且非常好学。“这些人都是从市场里打拼出来的。”这是事实,毕竟,他接触的能到香港当上市公司主席的内地人,水平想不高也不太可能。而且让他感触颇深的一点是,“上海人很有自信,而且充满希望。香港因为金融风暴的原因,有很多人过分担忧了。”


新周刊网络版132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