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来
见到吴峰霖的时候,他穿一件极花哨的T恤衫,微微腆着肚子,慢慢地踱着步子进来,那种轻轻松松、坦然自若、眉宇间又隐约几分霸气的感觉不知怎地就让人联想到地道港片中黑道大哥的出场……
现在的吴峰霖绝对已经算是全港乃至全亚洲广告制作业的顶级人物,1987年6月他成立了自己的后期制作公司Touches Limited,这家公司现在也已经晋身为香港最顶级的后期制作公司。Touches Limited自成立伊始便连夺多个奖项,就是今天在香港、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仍不断获奖,而吴峰霖不仅已是许多一流广告导演专门指定的剪接师,保持着一个月只亲自剪一两支片子速度的他,也让很多慕名而来的客户排上了长队……
吴峰霖的国语也不算太好,但是和人对谈的时候他总是笑嘻嘻地一个劲儿地强调大家都随便点,这让人联想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和他合作多年的广告导演孙周就只知“liao sen”、“liao sen”(Nelson是吴峰霖的英文名)地喊他,压根儿就不能跟“吴峰霖”的名字对上号儿。这也让人忍不住有点遗憾:可以想见,如果可以用粤语和他交流的话,他一定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觉,毕竟他身上那种粗豪随意、直爽实在的感觉是和香港市井文化水乳交融的。
学徒生涯
1960年吴峰霖出生在澳门,中学毕业后不知何去何从的他决定到香港谋发展,说到这儿需要特别提及的就是他的哥哥吴峰濠,吴峰濠当时就已是香港颇有名气的广告导演,在吴峰濠的引荐下吴峰霖这才在1979年进入了香港当时顶级的后期制作公司Post Production Shop(PPS)。提起这段历程,吴峰霖到今天都会很庆幸地说:“那个时候(20世纪80年代)是PPS的黄金时期,整天有大导演进进出出,猛片也有很多,当时坐镇PPS的又都是一些一流的剪接师,耳濡目染,对我影响很大。”
正如俗话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刚进PPS的吴峰霖也只是一名极普通的小工,用吴峰霖自己的话来说:“在PPS头两年,我根本就不知道剪接为何物,平常也只是干一些斟茶倒水送货等走出走入的杂活。当时,身边的同事都是些年纪相仿的年轻人,笑笑闹闹的,觉得这份工作还是蛮好玩的。”但是也算歪打正着吧,吴峰霖慢慢地开始对剪接产生了兴趣,而从刚到香港的时候开始他也一直坚持在打工之余到“大一设计”念夜校——说起上夜校的那一段儿,吴峰霖又感叹说:上夜校,其实也不是热爱涂鸦,而是一伙朋友共同进退凑热闹,当时这是我们最好的集体消遣活动之一。爱玩归爱玩,但是对于自己真正有了兴趣的东西,吴峰霖还真是能够拿出一份狠劲。
在日后被无数次问及自己是如何掌握剪接技巧的时候,吴峰霖都只有一个回答,那就是:勤力再加勤力。他说道:当年我发觉自己喜欢剪接工作后,是很搏杀的。每天都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看录像带,看书,看杂志,从中消化、模仿、抄袭。
吴峰霖并不讳言模仿和抄袭,但他也一再强调说:这可不是简单的模仿抄袭。模仿不是抄袭表面,而是要掌握个中的精神所在。他还特别说道:“我现在已经属于‘老饼’(广东话,老头子的意思,有自嘲意味)一族了,所以更要不断抄,抄年轻一辈狂放的创新思维。当我面对初剪毛片有所怀疑,就会向公司其他同事提问片中有哪个镜头他们觉得欠佳,知道答案后,我就可以重新掌握另一个节奏更理想的版本。做剪接师这一行,可谓‘学无止境’。”
进入PPS两年后,吴峰霖终于得以接触正式的剪接工作,但此后他还要经过3年的磨练才成为了初级剪接师。吴峰霖现在提起来还说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因为入行的第五年,也就是1984年他就正式出师了。不过,刚刚出师的他还只是个“哎呀”(广东话,勉勉强强的意思)剪接师,各类大片无缘沾手不说,就连一般小case独自操刀的机会都不多,吴峰霖自己回忆说:广告业最跟红顶白,导演剪接配乐务必要物以类聚,级数要不相伯仲。而且,早年香港广告及制作公司的领导人都是老外,所以华人能得到的机会本来就没有很多……
20世纪80年代香港本土导演的崛起,对吴峰霖是最好的契机,他当然也抓住了机会。在良好的大环境之下,吴峰霖与本地出色导演不断有了合作,也不断可以吸收到新鲜的经验,技巧日益娴熟,对画面节奏的掌握也更加准确。1987年他更在大哥的资助下成立了自己的后期制作公司Touches Limited。
好的剪接绝对不应喧宾夺主
提起把自己领进这扇门的大哥,吴峰霖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激之情,但是他的言语之间也俨然有了一份能和大哥比肩而立的自信。
正式成为剪接师的第三年,他才首次有机会替大哥剪片,之前大哥似乎也认为他还未及水准——但现在吴峰濠的全部作品几乎已经由吴峰霖的公司一手包办后期了。吴峰霖笑言:大哥帮小弟很应该的,况且能够容忍他如此苛求的,恐怕也只有小弟我了……我想只要继续在广告业打混,这辈子都难免要讨我这位大哥的光彩,但这没什么,我觉得无伤大雅。
吴峰霖的公司开始只有4名员工,但现在已经是两家分公司组成的、强大的后期制作阵营了。作为老板的吴峰霖倒也并不主理经济上的事务,他还是更乐于专注在剪接工作本身。他笑言自己十分虚荣,很喜欢剪出一些获奖的片子,获了奖然后名利双收。
吴峰霖也有着圈内极好的人缘,所有和他合作过的导演都对他的沟通、理解力赞不绝口。而吴自己则说:“广交朋友,收料多,够八卦,都是吸收新事物的途径。”吴峰霖也特别看重这种沟通:“剪接是个寄生行业,导演才是主体灵魂,对剪片师来说,首先要有好材料,方可以让剪接功夫充分发挥,所以与导演的沟通非常重要。我首先会按导演取向剪一个对方认同的版本,再作其它尝试。我的公司名为“Touches”,就是锦上添花的意思,剪接功能在于将创意人及导演的意念准确流畅传达出来,绝对不应喧宾夺主。”
不过,吴峰霖也有自己的原则,他说:第一剪版本我一定要百分之一百满足自己,不管那支广告片在哪里播映。反正初剪版本日后总会被各个环节反复推敲,这个过程里难免七除八扣。如果刚开始就已经妥协,最后播放的版本肯定更加惨不忍睹——和所有的香港人一样,吴峰霖认为自己是“非常商业化的”,但他遇到那些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带,还是愿意完全按自己的口味再剪出一个版本,而这样的“私藏版”也往往成为他和导演的最爱。对于那些拎重金找上门来的低端客户,吴峰霖也说:哪怕给来的材料奇烂,自己都很难完全拒绝。只不过,他把这类活计统统戏称为“金包屎”。
其实,一般人看广告如果说还能够感觉出剪接师的功力,那也就在于:剪接师将赋予一则广告流畅独特的视听节奏。对“节奏感”的掌握,无疑是吴峰霖的最强项。在亚洲大多数广告制作还都没有专门的广告配乐的时候,吴峰霖一直是自己找来一些配乐,然后再按照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感把握整支广告片的节奏。在他的公司里因为多年积累也有了一个特别浩大的音乐库,而吴峰霖每次也总能迅速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某一种。这种对音乐和节奏的出奇敏感多少年来已被圈内人公认为吴峰霖最具天才的部分。吴峰霖则说,自己只是钟意听各种音乐,闲时也喜欢逛逛唱片店,见到有别致有趣的封套设计,就统统搜购回家,试听后再将精彩乐章标记下来。剪片时所有这些音乐元素随意地东拼西凑,就可以撞出不一样的感觉……
回顾这些年的变化,吴峰霖还总结说:年轻时,自己就更喜欢节奏明快的剪接,追求视觉影像澎湃的震撼力,现在反倒有些反璞归真了。他发现:越是静态画面越能表达一种含蓄细腻的感情,而对于这类静态画面的剪接处理,看似简单,要掌握个中的节奏、韵味,实际难度倒是更高了。
事业已趋稳定的吴峰霖说自己对眼下的一切都好满意。他也这样描述了自己的“最理想生活”:一星期工作5天,每周做两支广告片,继续热爱美食、尽量抽空陪太太及儿女,多打高尔夫球,让皮肤增添古铜色彩……不过,说归说,尽情享受生活的吴峰霖也还是不忘抽出大段时间关注自己公司或其他新人剪接的作品,他深深知道:在这个永远反主流反常规的行当里,一不留神,也许就会落后了……
同行评说:
孙周:(作为国内头号广告导演的孙周,一提起广告的后期制作挂在嘴边儿的话就是:片子拍好了交给Nelson,他总能给你一个惊喜!——的确,在众多顶级的广告导演那里,Nelson吴峰霖就是以出色的专业能力,完全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剪接本来就是一次再加工,原素材已经存在了,剪接师就必须有自己的眼光并做出相应的判断,这一点很重要。而剪接师也要和导演沟通,他既能知道导演要的是什么,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Nelson就有这个能力,他很明白你要的是什么。把广告片交给Nelson,他一般会很快找来一段旋律,用音乐上的感觉带动想象力,找到最合适的节奏。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说,节奏就是广告片的生命,Nelson就像在用音乐做实验,通过音乐,他给广告片找到了一个方向,一种大致的生命形态。他找来的音乐,你一听,就是那么回事儿,就是那种感觉。按着这个剪出来的片子,效果也特别连贯和流畅——这方面他很有天才。他对时尚元素也很敏感,所以你可以说,他对广告的理解力是全方位的。
高小龙:(知名广告人高小龙前不久还在广州牵头举办了“2002国际影视广告论坛”,吴峰霖也是当时受邀而来的演讲嘉宾,而高小龙也回忆说:早在90年代初他就已经看到香港本地的出版物把吴峰霖封为“金牌剪接师”)
好多初见吴峰霖的人都对他那双眼睛印象深刻,因为他的眼睛特别亮特别有神,现在很少有那么光彩的眼睛,不少人都能给他的目光震住。——你一看也就知道:这个人一定很聪明。吴峰霖从做事方法到生活态度其实都很简单,他那种简单就是一种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没有任何修饰,一点也不做作。这可能跟他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仔有关系。现在,可能也是因为他在这个圈里已经有一定的地位了,总之,他比我们通常接触的剪接师什么的都要自信很多。带客户去见他的时候,你心里一点都不怵,他为什么要这么剪总能给出一个特别有说服力的解释,这是从很专业的角度给出的解释,他的语气特别坚定,好多人都能给他说服。吴峰霖每个月就亲自剪两条片,所以,一般人想找他剪片子得提前很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