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伍迪·艾伦和他的“通吃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2-07-05 18:20   新周刊

  文/捕风

  在三月份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伍迪·艾伦破例出现了。他依然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依然是一副受足了惊吓、略带神经质的模样,当他开口说话,他的发言也更像是某种自言自语:我问他们要给个什么奖我,结果不是……他们只是想请我颁奖;我说颁奖找马丁斯科西斯更好,但他们又说他没空,所以只有找我……

  当台下哄笑成一片的时候,伍迪艾伦不会笑。

  他不是个爱出风头的人,他几乎从不出席这类场合,参加奥斯卡颁奖礼这也是他的第一遭,但根本原因还只是为了劝说人们再来纽约拍片,毕竟“9·11”之后这座城市作为电影拍摄历来的首选场景,其地位受到了空前的影响。不过,这位看上去从不自信的老兄无疑有着最可傲人的资本和绝对的说服力。作为整个美国、整个好莱坞独一无二的人物,在三十余年时间里他都保持了一年一部的速度自编自导自演了无数片子,很难形容他是如何建立了自己的圈子效力,众所周知的事实包括:他的插科打诨已经被标榜为“智慧、幽默的代言”以及风格卓著的象征,早在若干年前他就已经把纽约标识为“伍迪艾伦的纽约”。他最简单的一个示意也能让所有的大牌明星以在他的片子里跑龙套为荣……

  五月的戛纳电影节,艾伦竟然又登场了,他的新作《好莱坞的结局》也被定为开幕影片,面对戛纳的盛情他同样是吭吭吃吃、有点语无伦次地说道:“这些年来法国人对我实在太支持,太好了。他们多次邀请我去,这次我想应该去,作为回报。而且这部影片如此符合这场合。”的确,伍迪·艾伦的片子还从来都具有欧洲知识分子们所喜欢的那种莫可名状的调调儿,而本届戛纳电影节的组织者吉勒·雅可布更因为他的到来而夸张地惊叫:“见到活生生的伍迪·艾伦是不可想象的——几乎是个超自然的景观。”

  其实,真正有点“超现实”意味的事情,可能还属伍迪·艾伦在这两大电影节上的“通吃效应”,当奥斯卡和戛纳在甄别标准上越来越显得水火不容,惟独一个伍迪·艾伦才能在这两大电影节上左右逢源。或者,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也证明了“伍迪·艾伦式风格”的不可模仿、不可定义、不可归类,他什么都不是,于是也就可以什么都是。

  成为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漫长的成名史绝对算是一个地道的美国故事。原名艾伦·斯图尔特·科尼斯本的他1935年12月1日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中学毕业后,他分别进过纽约大学和纽约市立学院,但是两次都被开除了——用艾伦自己的表述来说:原因不明。但伍迪·艾伦的搞笑天才也在很早就得到显现,15岁的时候他就用伍迪·艾伦的名字专门给一些报纸编俏皮话,接着他又为报纸的专栏作家们当枪手,后来更被这些人引荐到广播电台编写广告中的搞笑桥段。从1952年中学毕业一直到1961年,在“锡德·西则电视剧团”谋生的伍迪·艾伦编写了无数脚本,也历经事业上的打压和婚姻的不幸……当他辞掉撰稿的职务后,他在格林威治村的小酒馆、夜总会和小剧场里当上了正式的喜剧演员,凭借出色的演出他在一时间名声鹊起。借助这点小小的名声,将近30岁的艾伦为电视台编写并主演了《猫咪最近怎么样了》剧集。

  接下来他将目标转移到了心仪已久的百老汇,那时正是百老汇的鼎盛时代,在伍迪艾伦后来所有关于百老汇的作品中他都不无深情地回忆了这段岁月。1966年,艾伦的第一部舞台剧《别喝那水》上演成功。1969—1970年,由他编剧、主演的舞台剧《再弹一遍,萨姆》,也在百老汇连演不衰,轰动一时。百老汇的成功,更使得伍迪·艾伦第一次有了机会进军电影——在之前漫长的时间里,伍迪·艾伦一直都是一个狂热的影迷,如果说舞台剧《再弹一遍,萨姆》,是对《卡萨布兰卡》的一次再创作,那么艾伦的电影处女作《拿了钱就跑》,更是对自己早已谙熟的警匪类型片的颠覆。其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伍迪·艾伦在早期的一系列影片也的确就是对各种类型片在全方位、多层次上的有意颠覆,正是在彻底颠覆的过程里,所谓“伍迪·艾伦风格”逐步确立起来。

  永远的另类

  从那个时候开始伍迪·艾伦就被当作美国电影业的另类,不过可能谁也没想到,他这个另类一当就当了30年之久,当各路导演折腾完自个儿最初的新意然后就等着被好莱坞顺利收编,只有伍迪·艾伦越老越顽固,始终用一种自己的方式絮絮叨叨地说着事儿,他也始终着迷于自己可以体会的乐趣。在他自己看来,他的影片从来就称不上伟大,但像《曼哈顿》、《开罗紫玫瑰》、《子弹横飞百老汇》一类的片子,他拍完以后会有“肯定性”的感觉。他还一直以为自己以后会拍出伟大的作品……现在他快70岁了,才慢慢承认:这事儿也许不会发生了。

  总之,伍迪·艾伦的成长经历几乎涵括了他迄今为止所有的影片,众多的影迷也由此走入了伍迪·艾伦狡猾的圈套:每一部片子你都忍不住会当伍迪·艾伦的自传来看,每次你也会发现其中似是而非的部分、没有被说出的部分远比你自以为掌握的要多得多,但是,你已经迷恋上了这个滑稽古怪的小个子男人说话的方式,迷恋上了他低调、自讽的幽默;你已经被他欲言又止的部分吊足了胃口,于是,你就只好一部又一部地看下去——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伍迪·艾伦无论何时都有一批数目相对固定、忠实度分外高的观众。难怪有人更因此形容说“从很早以来,艾伦的作品就已经基本成型了,大惊大喜没有,小幽小默不断,他的作品培养出了独特的观众群,他和这些老观众交流,就像是和邻里邻居楼上楼下的老朋友们聊聊天、打打牌、逗逗嘴,在日趋平静的生活中找点乐子。”

  解读伍迪·艾伦的八个关键词

  城市

  伍迪·艾伦是地地道道的纽约人,他对这座城市也有着异样深厚的情感,他生活在纽约,工作在纽约,他的故事都发生在这座城市,他的主人公似乎也都是他每日会在街上擦肩而过的人。1979年他执导了黑白片《曼哈顿》,在格什温温情浪漫的乐曲中,黑白影调的曼哈顿展露出迷人的都市景象,所有的快乐、悲伤都变成了这个城市最富于生命力的部分。在画外旁白里伍迪·艾伦也不断诉说着“他”对曼哈顿的复杂感情。片中描写的主体固然是人,但透过曼哈顿大都市中的孤独个体灌注的却是对整个现代城市生活深深的热爱和理解,而惟其因为一个爱字,事业上的失败、生活中的孤独、城市角落里灰暗颓唐情绪也都成为可以忍受和必须被接受的部分。1993年在最低潮的时候,艾伦又拍摄了《曼哈顿神秘谋杀案》,正是这部“回到纽约”的影片才再度找回了伍迪·艾伦轻松自若的叙事能力,被评论界公认为艾伦恢复水准之作。

  政治

  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政治冒险家的喜剧是伍迪·艾伦的一大偏爱。这方面的代表作当然包括了1975年的《爱与死》和另一部拍于70年代的《香蕉》。无论是《爱与死》里面和拿破仑之类的大人物搅和在一起的俄罗斯小农民鲍里斯,还是《香蕉》里先是倒霉的商品试用员后来阴差阳错成为了南美小国总统的富尔丁,伍迪·艾伦都充分表现出他们身上作为一个小人物而特有的敏感、彷徨以及全部的丰富性情,他还特别善于洞察和表现一众小知识分子们所特有的虚伪、狂热、自欺其人。就说两部片里的女主角吧,她们都热爱政治光环的标榜而远胜爱的对象本身,她们都在天真、任性的虚荣里渴望着任何有助于打破平淡生活的“伟大事物”,她们甚至不惜为此冒险……艾伦对待这样的小人物略带嘲讽却并不苛刻,他还是集中了最猛烈的炮火攻击了政治生活中最丑恶的部分:以《香蕉》为例,从影片开始时被ABC电视台直播的刺杀总统的闹剧,到各类政治狂热分子糊里糊涂、充满自我陶醉感的参与;从游击队推翻一个独裁统治再建立新的独裁统治的荒谬,到富尔丁回美国圈钱不成干脆将自己和兰西的性爱再度向全球直播……“政治”无疑已沦落为看客们的余兴节目和政治家们不顾人民死活的秀场,所谓的“政治崇高”归根到底也被消解为个人私欲的膨胀。

  男女

  伍迪·艾伦的影片深得知识分子们的欢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特别知道知识分子们相互调情的调调。只有在伍迪·艾伦这里,男男女女们才会一本正经又不显得那么矫揉造作地谈论各种最高深的类哲学话题,他们也可以在自我怀疑中顺理成章地完成:从A到B,从B到C,一系列的情感徘徊,正像那个片名《丈夫、太太与情人》,没有情人是空白、无聊的,有了情人却是罪恶感和麻烦的开始……凡此种种直接隐喻了小知识分子们内心冲动和孱弱精神的巨大分裂,一种时时处处被放大的自嘲,也让伍迪·艾伦片中的男女显出特别的鲜活。

  情色

  伍迪·艾伦的影片里从来不乏黄色笑话也时常充满了荷尔蒙性激素的味道。其中最经典的当然要数《性爱宝典》,这部原名叫《关于性的、你总想了解而又难以启齿的一切》作品极其旁征博引,既挑战了传统卫道士们欲言又止的边界,又充分发挥了伍迪·艾伦的情色想象力。几小段故事,每段都还貌似严肃地取了一个学术性的题目:一如“性冷淡的原因”、“何谓性异常”、“性博士的实验可信吗”之类,故事的内容更是千奇百怪:和皇后偷情的宫廷小丑不幸把手卡在了她的铁内裤里;一位心理医生爱上了一头绵羊,还和它在旅馆开房;性学博士的实验室创造出一对硕大无比的“乳房”会把人追得四散奔逃;“高潮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干脆把力必多图解为一支训练有素的高科技快速反应部队:精子空降兵时刻待命,准备冲锋陷阵直到深入敌后和一个叫“卵子”的神秘人物取得联系……伍迪·艾伦似乎从不需要人们在他的情色想象中解读出过多的意义,情色就是情色,他懂得真实的欲望意味着什么。

  科幻

  伍迪·艾伦式的科幻,与其说是科幻,毋宁说是疯狂想象的代言,他借助一种疯狂以至偏激的想象彻底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和法则,但是也正是在这类貌似偏激的思考当中,存在的巨大荒谬感也被表露无遗。在《傻瓜大闹科学城》里迈尔斯在200年后醒来,但周围的世界已经是等着他来拯救的极权世界。奥威尔《1984》里的“老大哥”在这儿居然变成了一只大鼻子,而未来世界的人们也要靠“性乐”球和机器人来满足,甚至同性恋也有自己专用的同性恋机器人……细节上的闹剧风格和伍迪·艾伦特有的淡淡忧郁在这儿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合。

  作为影迷

  虽然伍迪·艾伦早已经是电影圈中人,但他对好莱坞造梦机制的反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更深的角度来说,作为影迷的伍迪·艾伦也在每一个梦幻和现实的边界充分体验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迷离感受。《开罗的紫玫瑰》就是一部以此类感受为主体的片子,这也是艾伦自己极心爱的作品。赛西利娅因为天天都要面对严酷的生活而转向电影寻求安慰,可是经过一番历险之后,她还是再度坠回严酷的生活——看到新的电影,她又笑了。的确,除了一点自我麻醉式的笑意,艾伦没办法在主人公毫无改变的生活中添上一丝亮色,你当然可以就此断言:伍迪·艾伦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是他至少还是毫无保留地肯定了和电影相伴的那一刻的幸福——当生活依旧悲惨,电影依旧迷人,我们或许还是可以说:艾伦是乐观的。

  那个年代的百老汇

  对于百老汇,伍迪·艾伦一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别情愫。在1984年拍摄的黑白片《百老汇的丹尼·罗斯》里,倒霉的经纪人丹尼和黑手党的情人蒂娜有着一段逃回纽约的插曲,他们一面千方百计逃避黑手党的追杀,一面要拼命促成百老汇演出的成功……十年后艾伦又拍摄了《子弹横飞百老汇》,只有接受黑手党老大让情妇做主演的条件,导演大卫才能得到资金赞助。最经典的一个桥段包括:大卫当晚在噩梦中醒来,凭窗大叫:“我卖了,我是妓女,我是娼妓。”搞笑中不无悲哀。总之,那个年代的百老汇就是艾伦的最爱,所有那些部描述百老汇和黑帮的滑稽喜剧也被公认为艾伦作品的最高峰。正如艾伦所说:“那个年代的百老汇是肮脏的、混乱的、粗野的,同时也是充满活力的、充满传奇和故事的。”或许年轻时的艾伦,也就像《子弹横飞百老汇》里突然迸发出戏剧创造力的小混混契奇——是生活的经验和直觉让他成为一个无师自通的天才。

  好莱坞式结局

  近年来,在好莱坞的地位愈渐走向稳固的伍迪·艾伦先是拍了《名人百态》,接着便有了眼下这部《好莱坞式结局》。其实这些涉及名人明星、电影行业内幕的影片,情节纵横交错、细节迭出、节奏也不很讨喜。但是艾伦却相信在影片中那些貌似混乱、无序的局面里,自会蕴藏足够多的喜剧因素——特别是这些因素都毫无例外地指向浮华背后的东西。也许,伍迪·艾伦所理解的“好莱坞式结局”早在《名人百态》中也就有了解答——在好莱坞的天空上其实只写满了每一个并不强大的个人隐隐的哀告“HLPE! HELP!”

  伍迪·艾伦的“良师益友”

  伍迪·艾伦vs卓别林

  早在20世纪70年代,伍迪·艾伦就被誉为“卓别林之后最杰出的喜剧天才”,的确,和卓别林一样,伍迪·艾伦在早期的一系列影片中就确立了气质独特的、个人化的搞笑风格。也和卓别林相似,伍迪·艾伦同样在自己的搞笑中巧妙糅和了对时事生活的讽喻。但伍迪·艾伦所走的路无疑是更宽泛的,在他的后期作品里,毫无节制的噱头和俏皮话逐步退居其次,只成了影片中活跃气氛的调剂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拍于1977年的《安妮·霍尔》,影片首度将琐碎的生活片断、个人回忆、偶发感触、闲散戏谑融合一体。这样一部散漫的影片直接标志着伍迪·艾伦式抒情风格的确立,从此之后我们再也不能只拿伍迪·艾伦当喜剧看了……

  伍迪·艾伦vs费里尼

  费里尼是伍迪·艾伦推崇备至的大师之一,如果说从出道之初伍迪·艾伦就以对某一类型影片的模仿、讽刺为强项,那么他绝对是用崇敬的笔调、虔诚的模仿在对费里尼表达敬意。1980年的《星尘往事》当然是最好的例子,片中那些外星人出现的段落,是伍迪·艾伦成功地将费里尼式的内省转化为纽约小知识分子不无焦虑的自我调侃。“星尘”饭店里的回顾展以及表演者们一边离开剧院、一边在评论着各自角色的段落都令人联想到费里尼的绝世经典《8 1/2》,即使是在艾伦其它的片子里那一段一段忽然就能展开的“自由联想”也还是与费里尼有颇多共同之处。伍迪·艾伦更曾经深深地感慨道“但愿我是费里尼”——其实,与其说是在各种情节、段落、表达方法上伍迪·艾伦借鉴了费里尼,毋宁说他们是在彻底的“怀疑”和“自我怀疑”上找到了深深的共鸣,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一对战友。

  伍迪·艾伦vs伯格曼

  如果说伍迪·艾伦还喜欢在自己的片子里模仿费里尼的桥段来过过瘾,那么在英格玛·伯格曼面前他就从来都不曾放肆过。一个有名的笑话是:当伍迪·艾伦终于有机会见到伯格曼的时候,他曾因过度敬畏而紧张得要命。在伍迪·艾伦后期的影片中他总是有意无意地试图带入更多的、伯格曼式的思考。就在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1975年,伍迪·艾伦就放弃了对类型片纯粹地模仿和颠覆,拍出了一部《爱与死》。这部片子在叙事上更常规、主题却也直指命运和客观规律的问题。

  伍迪·艾伦vs周星驰

  无可否认,伍迪·艾伦和周星驰还真有相当程度的相似。他们都经历过艰难的低层生活,对小人物也都有一份温暖、体恤的情怀。在所有伍迪·艾伦的片子里,艾伦始终不会让自己的小人物彻底失败,这个顽固的念头一直支撑着艾伦的主角,也许就是在支撑着艾伦自己。在周星驰那里小人物也都有着分外乐天的性情和从来不被击垮的斗志。当国内把周星驰的喜剧定义为“颠覆、解构、无厘头”的胜利,1966年伍迪·艾伦的《出了什么事,老虎百合》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先声。这部有着古怪名字的片子讲述了日本007如何寻找和拯救世界上最美味的鸡蛋色拉配方……从搞笑方式到效果都跟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周刊网络版132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